|
|
|
|
|
|
|
科学院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博士说:“它到底是夏人营建还是商人所建?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将有助于这一历史疑案的最终破解。” 由于发现了二里头文化晚期偏晚阶段(第四期)的大型建筑基址,使得自“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关于夏商分界和夏都遗址的论证再度成为中国考古界的热点。
二里头考古发掘回顾 早在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在偃师市翟镇乡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大型遗址。自此之后,新中国三-古学者对这一遗址进行了40多次发掘。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表明,这里是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中国最大的聚落区,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在1978年对二里头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2号宫殿基址下叠压着二里头文化早期的大面积夯土遗存,但对于它的规模、形制结构以及具体年代等问题未能搞清楚。自2001年秋季起,二里头考古工作队为期一年的发掘。发掘结果表明,2号基址下面叠压着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建筑基址。现编号为3号、5号的两座大型建筑东西并列,其间的通道下发现了长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
编为3号的建筑基址属于二里头文化早期,它结构复杂,规模庞大,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二里头文化最早的大型夯土基址。它南北窄长,已探明的长度达150余米,主体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组成。主持考古工作的许宏博士说:“过去由于材料所限,学术界对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认识来源于过去发掘的二里头遗址1号、2号宫殿,认为其形制简单,独门独院,到了稍后的偃师商城时期,宫室建筑的结构才复杂起来,3号基址的揭露改变了这种看法。而且,这一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使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年代提早约百年左右。 考古队在3号基址中院和南院院内还分别发现了成排的中型墓葬(贵族墓),现已清理了5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多铺朱砂、有棺痕,出土了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印纹釉陶器(或原始青瓷)嵌绿松石工艺品、蚌制工艺品、海贝等大量精美随葬品。
确认夏都遗址的布局 经过三-古学者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中国最早都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基本搞清。 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先在二里头宫殿区外围探明了三条垂直相交的大道,结合新发现的宫城城墙的线索,确认由其围起的宫殿区面积达12万平方米左右;在宫殿区内,还钻探出若干条小型道路;在1号、2号宫殿基址之间,发现有大面积的路土遗迹和数百平方米的卵石活动面及若干夯土基址。 考古队的许宏博士说,经过40多年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如今二里头遗址规模与布局大势已基本被掌握。最近的钻探与发掘结果表明,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至东南向分布,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北部为洛河冲毁,现存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的微高地,分布着宫殿基址群、铸铜作坊遗址和中型墓葬等重要遗存;西部地势略低,为一般性居住活动区。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中国考古工作者致力于寻找失落的夏王朝的遗存,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如今,夏都以及夏商更替时期的历史终于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