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ONG> 兴建白塔的基址,原来是始建于辽代道宗皇帝寿昌二年(1096年)的永安寺遗址。在建设元大都期间,1271年于永安寺遗址中残存的“释迦舍利之塔”塔基下,发掘出一座石函,石函中有一小铁塔,铁塔中有一铜瓶,瓶中存有释迦牟尼佛舍利二十粒。更为奇特的是,瓶底还有一枚铜钱,钱上铸有“至元通宝”四字。忽必烈闻知后大为高兴,因为他的年号就是“至元”,而一百多年前埋入塔基的铜钱居然已有“至元”年号,这岂非天意昭示,他这个“至元皇帝”确系真命天子吗?加之忽必烈制定的国策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佛教圣物佛舍利的出现,更有利于推行“以佛治心”的国策。另外,忽必烈自己也是佛教信徒,他尊奉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为“帝师”,接受过八思巴举行的“金刚灌顶”仪式,他希望借助佛的法力保佑江山永固,当然也是在借崇佛来强化西藏对朝廷的归顺。
为了供奉佛教圣物佛舍利,保佑大元江山永固,1271年忽必烈下令建一座巨大的佛塔。在元初留下的《圣旨特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碑文》中明确指出:“恒虑新都既建,宜卜永年,以福为基,莫如起塔,冀神龙之扶护,资社稷之久长。”因为忽必烈以藏传佛教为国教,所以他选择了帝师八思巴推荐的精通藏式佛塔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来负责白塔的设计和督建。
“塔”是古印度梵语“浮屠”的译音字。佛舍利是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凝结成的小颗粒。造塔供奉佛舍利是古印度信徒盛行的作法。藏式佛塔的样式来源于古印度。
阿尼哥设计建造的藏式佛塔——白塔,塔身主体像一个倒置的钵盂,所以又叫“覆钵式塔”。在塔身下部,有一圈由24个巨大花瓣组成的莲花座,和塔座相连。在塔身上部,有一座下粗上细的呈圆锥状的“长脖子”,叫相轮,因相轮有13道圆环,也叫“十三天”。“十三天”是塔的等级标志,说明这是供奉佛舍利的佛塔,而不是一般的塔。相轮顶端是一座巨大的圆形华盖,直径9.7米,华盖周边悬挂着36片铜质透雕花纹的华幔,每片华幔下悬挂一个铜质的风铃。华盖之上是一座高约5米,重约4吨的铜质空心镏金的宝顶,形状像个小塔,是全塔的最高点。整座佛塔高50.9米,砖石结构,通体洁白。塔身上还刻有许多佛像(因年代久远,现已不存)。按照藏传佛教仪轨,塔建成后,还要在塔身、塔基内装入大量佛教法物、珍宝,工程才算圆满,塔才产生“灵性”。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