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大绝灭:地球生命的断层
  • 你在哭泣吗,亚马逊丛林?
  • 渭南水灾引发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争议
  • 荒漠里的圆石和球状石
  • 酥油花
  • 白塔的故事Ⅰ:尼泊尔工匠设计白塔
  • 楚长城(下) 南召楚长城遗迹
  • 东北人和他们的城市
  • 埃塞俄比亚的岩石教堂
  • 动物预测地震靠第三只眼?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楚长城(上) 方城塞

    。于是齐桓公知难而退,两国讲和,这个历史事件也佐证了当时楚长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战国时期,楚又将长城从今鲁山县西南的鲁阳关向西扩张,连接栾川县东南的翼望山,再向南折,直至邓县北境。

    两个方城塞遗址
        在修筑年代最早的方城沿线,较为著名的关隘有今方城县独树大关口、今泌阳象河关两个方城塞遗址。究竟哪处遗址就是古文献中多次提到的楚长城方城塞,学界存在分歧。。

        象河关位于南阳盆地东缘,泌阳县东北部,这一带处在伏牛山余脉和桐柏山余脉之间,为两列山脉延伸交汇的自然凹陷地带,有大约6公里宽,交通及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公元前688年冬,楚取道邓伐申,灭申同时兼并了吕和缯,再伐邓。这样,楚过的势力达到了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接合部的凹口。凹口之北为郑国的势力范围,楚文王为巩固新扩张的势力范围,更为了积蓄力量伺机谋取中原,威慑诸侯,在此天然的凹口地带筑起一座城池,名“泻关”,此地在春秋时叫象禾,唐末改称象河,因而关城也叫做象禾(河)关。春秋时期的征战,甲车是战场上的重要武力装备,楚国惟有在象禾筑城设隘才能使甲车畅行无租,进图中原;而独树大关口距泻关近40公里,为伏牛山中山峰对峙的天然通道,适合据险筑隘,但关隘遗址的形制规模与泻关遗址相差明显。

        据明、清《泌阳县志》记载,象河城垣遗址南北约4500米,东西约3000米。城垣东为桐柏山脉的五峰山,西为伏牛山脉的关山,现在还能看到断续的土陵一直伸展到五峰山和关山的山巅。土陵的基座宽约12米,残垣高1~3米,附近另有若干夯土高台残存。

        位于方城县独树黄家村的“大关口”遗址,东西长约1400米,南垣与北垣相距300米左右,残垣高1~3米,城垣一线上残存若干敌楼状的土包和边长12米的石砌敌台。

        从战略位置上讲,出泻关(象河关)可达春秋时的申、息、陈、蔡等地,而大关口虽面临春秋时的申、缯、应等小国,但通达之便利远不如泻关(象河关)。

        无论从形制规模,还是从地理位置,大关口与泻关虽然同时楚国的方城要塞,但许多古文献典籍中提到的楚长城要塞最可能是特指今泌阳象河关的方城塞遗址。

    方城塞的战略意义
        楚国依托伏牛山、桐柏山及方城(楚长城)的屏障,构筑起楚国北部的坚固门户,从春秋早期直至公元前312年的三百七十余年间,虽纷争互有胜负,但中原诸侯国始终未能攻入方城;而楚国自公元前684年首次出方城塞伐蔡灭息,多次征伐诸侯都是出方城塞。方城塞对于楚国的战略意义由此可见。

        公元前312年,趁秦、楚大战之机,韩、魏得以攻入南阳盆地,但这一次还是绕道陕南而非强攻方城才得手的;公元前301年,秦、齐、韩、魏联合击楚,终于攻陷方城塞。楚国失去了北部的大片领土和方城屏障,自此一蹶不振,终被秦所灭。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