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山路颠簸,足以使人在途中后悔前来,但是这种后悔只是一闪而过。第二天,闲坐于肇兴洪州的花桥下,听着桥上一对青年男女用洪州琵琶歌特有的假声吟唱着“哎呀呀……哎呀呀……”,侗寨奇特的温柔气息令人窒息地扑打上心头。那正是贵州特有的声音,细腻、祥和、痴情、恳切,你无法形容那种声音带给你的安详,只能感叹一声:这就是生活的本真。
在黔东南,才知道民歌原来俯拾即是,并不是舞台上伪造的异域风情。有一次,我们在肇兴一个老乡家里吃长桌饭,侗族姑娘唱一首歌劝一杯酒,酒碗端到你嘴边,躲到哪里都不行。半醺中,却见那位50来岁的男主捡了一把三弦琵琶,用侗语唱了起来。唱完后告诉我们,他唱的是一首《快乐的单身汉》。歌词大意是:单身汉,运气好,壶里常满酒,碗里常有糯米饭;看见别人孩子一串串,半夜还要起来换尿片,觉也睡不安;我单身人一个,夜晚睡觉,任你打如雷的鼾。我愿永远做个单身汉。说完后继续唱。这时女主人端菜进来,旁边一位知情的当地人告诉我,其实老汉唱得比他老婆差远了,他老婆年轻时在专业歌队,还去北京唱过。我们于是央求她唱一首,可她很有些不情愿。据说侗族妇女嫁人之后就不再参加姑娘和小伙的踩堂会了,得一心一意地操持家务,还得照管地里的庄稼。经不住我们再三央求,那女主人最后唱了一首劝人敬老的歌,果然唱得醇厚有味。侗族的男人看起来比女人自由一些,听说他们到40多岁还可以去踩堂会。
有几年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都上演侗族大歌,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所谓的侗歌就是多声部的侗族大歌这一种。其实侗歌的形式非常丰富,至少分为大歌(嘎老)、琵琶歌(嘎琵琶)、礼俗歌(嘎礼乡)、酒歌(嘎告)、踩堂歌(耶堂)、儿歌(嘎腊温)、笛子歌(嘎笛)七种,其他还有牛腿琴歌、去山歌等,礼俗歌中又包括拦路歌、夸赞歌、哭歌等。几乎每一种生活场景中,都存在着一种歌的样式。
侗族人对歌的依赖,与他们说侗语但没有侗族文字有很大的关系。一个生活在文字之外的民族,靠歌曲来传承历史、文化和习俗显得非常的自然。侗族人较少受到汉族强势文化的影响,相对独立地传承了自己的传统,即使接受外来文化也是以音乐的形式接受的。譬如说侗族有自己的侗戏,侗戏源于汉族的戏剧,或者说是侗戏的鼻祖吴文彩借鉴了汉族的戏剧才创立了侗戏。侗戏里的许多剧目如《朱砂记》、《二度梅》,根源都出自汉族的戏剧,只是人物被换成了侗族的人物。
有文字才算文明吗?没有文字就是野蛮吗?在黔东南那些民风温柔的侗寨里,你恐怕要对既有的观念产生怀疑。你可能发生的感慨是:社会底层的百姓生活也许并不需要文字,没有文字的侗族人同样能够享受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声乐文化。差不多每个侗寨里都建有戏楼,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鼓楼和风雨桥(花桥)就更不用说了,是侗寨里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建筑实实在在地属于侗族人日常生活的范围。比如说风雨桥,既是侗族人间歇的场所,有时也是青年男女对歌的场所;鼓楼边的空场也经常有歌会;与缺乏公共建筑的汉族村寨相比,侗族人的整个生活形态更富有人情味和乡土文化气息,因而社会秩序也显得完整。在一些侗寨里,以前遗留下的乡规民约依然有效,寨老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权威影响,来处理诸如邻里纠纷的一些大事小情。
与寨老相比,歌师在侗寨拥有另一种权威。一个歌王的风光不仅仅在于赛歌时获得桂冠,他还代表整个寨子的光荣。一个真正的歌王,在获得桂冠的同时也将虏获许多姑娘的芳心。而且,一代代的侗寨歌师也在用音乐传承和创造着侗族的历史和文化。
但是歌师们的传统尊荣正在受到商业化的影响,他们顺理成章成为侗族歌队的代表,开始从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中走出,获得一份商业化味道很农的职业。歌师一旦职业化,他们本真的身份也许将不复存在。与此对应的是,温柔、古老的黔东南也在经历着开放发展和保持传统的矛盾。黔东南的声音,能永远地留存下去吗?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