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陕北的土窑洞
  • 西藏.茶.健康
  • 品读湘西,如入梦境
  • 无愁河边的浪荡汉子——小记黄永玉
  • 崛起中的榆林能源化工基地
  •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前景
  • 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
  • 中国大地原点
  • 侗音缭绕,黔东南的声音之旅
  • 饥饿的馈赠,探讨中国饮食文化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跨世纪的三峡工程


        长江流域是中国洪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尤以中下游地区为最甚。据历史记载,从汉代到清末的2000年间,长江曾发生大洪灾214次。本世纪以来,长江发生过三次严重的洪灾,其中1931年和1935年两次大洪水,分别淹地5090万亩和2264万亩,死亡14.5万人和14.2万人。1954年洪水,在-党领导下,虽然保住了荆江大堤和武汉市区,但仍淹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万多人,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通车,水灾的直接损失达100亿元以上,间接的经济损失无法估算。因此,兴建三峡工程是防治长江中下游洪灾的关键性措施。

        三峡水库具有393亿立方米库容,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不仅能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而且对全流域型及中下游型洪水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可以使荆江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约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如遇大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配合临时分蓄洪水和其它防汛措施,可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和防止毁灭性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减轻洪水对武汉市和洞庭湖区的威胁,并可延缓洞庭湖的淤积。据测算,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多年平均的直接防洪经济效益,按1986年价格计算为9.7亿元,如遇1870年那样的特大洪水,一次即可减少淹没损失350亿元。并可以避免因干堤溃决造成的大量人口伤亡,其效益更难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 

        2.发电效益明显
        目前,我国华中、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但能源供应不足是制约这两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两区的煤炭资源只占全国的3.2%和3.6%,华东水能开发殆尽,华中剩余水能资源70%集中在三峡河段。所以开发三峡的水能资源,是缓解该地区能源供应的有效措施。

        三峡水电站共装机26台,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847亿度,相当于现在全国的九分之一,除可供华中、华东地区需要外,还可输送川东和华北地区。相当于10座大亚湾核电站或7座240万千瓦的火电站和一个年产5000万吨原煤的巨型煤矿及相应运输铁路。此外,三峡工程替代火电,还可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4000—5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亿多吨,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氮氧化合物37万吨和大量的工业废水,对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等危害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3.川江航道大大改善
        长江干流横贯东西,干、支流延展18个省(市),水运条件十分优越,历来是沟通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运输大动脉。水系通航里程7万余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70%,年运量占全国内河运量的80%,因此,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目前,长江航运的发展尚未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江航道,特别是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川江航道,流经丘陵和高山峡谷地区,落差120米,水流揣急,沿程有主要碍航滩险139处,单行控制段46处,航深和航宽不足,拖载能力低,运输成本高,使航运优势未能发挥。   
        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宜昌至重庆航道条件。这一工程建成后,由于险滩淹没,航深增大,水流趋缓,航道加宽,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结合港口建设和船舶现代化,单向年通过能力将从目前的1000万吨增加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

        由于三峡水利枢纽的调节作用,在枯水季节,航道内最枯流量可增加约2000立方米/秒,不但可给荆江航运带来便利,也有利于加强华东、华中和西南三大经济区的联系,促进沿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三峡工程的兴建,还将对水产养殖、城市供水、南水北调提供充足的水源,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对发展库区经济,改变库区长期落后面貌也将起重要的作用。

        移民,三峡工程成败之关键
        根据1992年调查统计,三峡库区的淹没涉及到川、鄂两省的20个县(市、区),直接淹没人口84.62万人,淹没耕地和园地36.67万亩,淹没工厂1599个,全部或部分淹没城市13座,集镇114个,乡356个,村1351个,需移民100多万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惊人数字,其艰巨性、复杂性难于大坝本身。要知道,搬迁100多万移民,在国外等于搬迁一个小国家。这是涉及到-、经济、文化、多学科的浩大的系统工程。同时人的思想是活动的,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依恋故乡故土,人口是不断增长的。经济是动态的。因此,移民进度的快慢都会影响到减少或增加国家投入,这些因素都比修建大坝难于掌握。加之三峡库区长期贫困落后,耕地较少,经济不发展,教育、文化、科技素质较低,这都增加了移民工作的难度。另外,建国40多年来;在水库移民的问题上,曾有部分移民因没有得到妥善安置而返迁闹事,从而影响部分地区的社会安定的事情发生。所以,李鹏总理多次强调:“三峡工程的成败决定于移民”。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移民是十分重视的。

        经过8年的反复调查研究和移民试点,证明三峡库区移民,还有诸多有利条件:

        1.三峡库区的资源丰富,这包括土地、农、牧、副、渔、矿产、旅游资源,以及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所带起的各种产业,如加工业、服务业、运输业、旅游业等,提供了足够的环境容量来安置三峡库区移民。

            就土地资源来说,三峡工程共淹没耕地和园地36.76万亩,但据反复调查统计,在有移民任务的20个县(市、区)即有荒坡地近2000万亩;同时在现有的1300多万亩耕地中,约有60%是中低产田。如果在以县为基础的范围内,把这大量的荒坡地和低产坡耕地,适当开垦和改造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力争使每个农村移民拥有1亩经济园林和半亩高产稳产农田,就能基本上实行就地后靠,就近妥善安置好几十万农村移民,而不需要远迁其它省、市。

        2.三峡库区动迁人口相对分散,且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从宜昌三斗坪镇到巴县木洞镇的566公里的狭长地带,在动迁人口中,城镇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占动迁人口总数的57.3%,这个比重是其它水利工程少有的。城镇人口的搬迁,主要涉及城镇、工厂搬迁和恢复城市功能的问题,城镇居民仍可各就各业,基本上不存在另找生产出路问题。农村移民36万人,只占动迁人口总数的42.7%。而且这些农村移民分散在20个县(市、区),占农业总人口的比重很小,又由于这个地区多是深丘或山区,各乡、村的耕地沿高程呈立体分布,涉及淹没的356个乡,没有一个全淹的乡,全淹的村也很少,这就有利于移民在本乡、本村就近后靠安置,不需远迁,这个有利条件,也是其他水库所没有的。这就避免了过去一些水库移民由于大量远迁外迁所造成的种种困难和后遗症。

        3.三峡工程周期长,按照已经通过的三峡工程审查报告,需17年完成。移民工作与工程进度相衔接的情况下,宜前不宜后,宜早不宜迟,全部完成,至少也有10多年时间,不象过去其它水库一二年或者三五年拦洪,水赶着移民跑,根本无法从容地进行思想准备和生产生活安置工作。

        4.中央为三峡移民制定了改革一次性赔偿为开发性移民方针。新方针改变过去按淹没的实物发放赔偿费的作法。除去必要的一次性补偿部分外,有相当部分资金作为开发资金,由国家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因地制宜地开发本地各种资源,并帮助搞好经营管理,给移民安置个稳定的生产、生活出路。并可周转滚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是开发性移民在资金使用上的一大特点。其次,开发性移民与库区整个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即通过开发经济安置移民来带动整个库区经济的发展。而库区的经济发展,又为安置移民扩大环境容量,创造了条件。但库区经济开发,首先服务于安置移民,这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是在安置好移民的基础上,进_步发展整个库区经济。两者互相促进,又有先后缓急之分。对移民安置的原则,要求不仅不降低或略高于原来的生产、生活水平,并积极帮助移民重建家园,发展经济,为走向小康和致富之路创造条件。最后使移民安居乐业,长治久安。 

       5.三峡移民最有利的条件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极大重视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为充分发挥全国各个部门、各条战线、各行业在三峡工程移民上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于1992年发出了《关于开展对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援的通知》,并召开了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安排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其他投资开发项目以及在横向经济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培训、干部交流等方面,对三峡工程库区各县(市、区)移民工作给予重点支援。国务院各部门在安排计划时,要结合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多摆些项目。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部门,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三峡工程库区各县(市、区)的经济、技术合作”。目前,已结成了377对支援关系,落实了一批对口支援项目。在资金支援、帮助培训人才等方面,创造了不少经验。

        如水利部派出工作组到库区蹲点常驻,并派司局领导干部挂职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广州市设立对口支援项目基金,促进了对口支援深入开展;深圳市设立干部培训基金,开班培训三峡库区经营管理人才;北京、辽宁、吉林、山东、上海、天津等省市积极同库区合作,开发当地资源,开发新产品,提高现有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帮助企业扭亏为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等等。这对安置三峡库区移民和发展库区经济以及带动支援者本身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八年来,三峡地区开发性移民试点工作已取得成效。现完成改土建园面积14.9万多亩,已开发的土地可安置移民8.45万人,新办28个工业试点项目,修建道路37条,桥梁6座,水厂11座,供电工程4处,技术培训约2万人次。从而,为解决三峡工程的大规模移民,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完善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政策,受到库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

        对生态环境的利与弊
        这个问题历来为国内外所瞩目,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国内外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经过多年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的重新论证,就总体上说,三峡工程的兴建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问题已基本清楚,总的看来,有利有弊,其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而在库区则利弊并存。

        三峡工程对中下游的有利影响是:可以有效地减轻长江洪水灾害对中下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洪灾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威胁;对中下游防治血吸虫病有利;与火力发电相比,可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改善局部地区气候,减少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有利于调节长江流量。

        对库区的不利影响:一是水库蓄水后淹没了部分耕地和文物古迹;二是在城乡迁建过程中,如处理不好,可能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如对陆生动物和植物的某些影响等。对这些影响,只要我们加以注意并积极采取措施,是可以补救的。如淹没的25万多亩耕地中,大部分是坡耕地和水土流失的三跑田。在8年的移民试点中,我们探索的道路是用开发高标准的水平梯田,种植柑桔、茶、桑及药材等经济园林,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群众收入,还有利于调节库区小气候,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有利于在库区建立现代化的农牧业生产基地。葛洲坝的修建解决了中华鲟的繁衍生息的问题。三峡建成后,对其他受影响的水生生物,我们同样可以研究,找到解决办法。

        对受影响的文物可以采取防护和搬迁办法进行补救,已知的尚未发掘的重要文物遗址,可以在三峡工程建设期内尽力抢救,以使其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一个水利工程都是有得有失,只有百利而不付出任何代价的工程是没有的。

        有人担心三峡工程的修建,会把瑰丽的三峡风光全部淹没了。因而也有人组织起三峡“告别游”来,这实在是个大误会。毫无疑问,三峡工程的修建,会使少数景点受到影响或淹没,但可以用搬迁或防护进行弥补。如著名的丰都鬼城和秭归屈原祠,只淹及大门,反而提供了游人乘船观光之便;张飞庙可以易地复建,碑刻文物可全部保留无损;白鹤梁的江底石刻,将深藏库底,但也可以取出设馆展览,让更多的人随时欣赏,也可以原样保存,让游人乘坐潜水设施饱览库底奇观;十二层的石宝寨塔楼只淹一层,可以采取防护措施,这更增加了依山傍水的气势;奉节白帝城,将变成四面环水的天然孤岛,掩映在葱翠林中的亭台楼阁,与碧澄的湖水交相辉映,游人可飞舟环湖赏景,轻步登山,使这颗水上明珠,更加绚丽多姿;300多米的夔门天险,将不会由于水位抬高30多米,失去雄伟本色;900多米的神女峰,水位只抬高50米,仍使人们欣赏到“峰与天相接”的诗情画意,而不减神秘色彩;瑰丽迷人的大宁河小三峡,由于水位抬高,乘船观赏妙峰奇景,将伸延到巫溪以上。其中,峡中峡的“小小三峡”,和大宁河布满原始森林风光的沟沟汊汊将出现若干新的景观,将更增添人们寻幽探奇的浓厚兴趣。与小三峡媲美的秭归的香溪河和巴东的神农溪,将成为三峡新的旅游胜地,神秘的奇洞悬棺和珍禽异兽,将使人们乐而忘返。而三峡工程建成后,本身就构成了世界奇观。巍巍大坝,宛如一道彩虹,横跨峡江之上,似一座“水上长城”,截断巫山云雨。600多公里长的宽阔湖面,百舸争流,日夜无阻,长江这才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历代人所担心的由于沿岸滑坡而造成的堵江断航的局面,将永远不再发生。那时,三峡库区可以建成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丰富而古老的文物古迹,璀灿夺目的自然风光,加上葛洲坝和三峡工程这些现代化的建筑群体,与沿岸各具特色的新城、新镇、新农村交织在一起,呈现一片崭新面貌,新的三峡风光,将成为中外迷恋向往的旅游、度假、疗养胜地。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