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国的高技术开发区
  • 我国的国际铁路线及口岸站有哪些?
  • 无雨之都:利马
  • 内陆国:世界政治棋盘中的黑马
  • 中国山水画的环境印痕
  • 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 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
  • 中国大地原点
  • 跨世纪的三峡工程
  • 城市里的风景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中国水问题出路何在

    况下,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趋势还未得到控制。西安、天津等大城市的地面沉降已影响房屋的安全;山东莱州湾由于地下水超采,海水每年以几十米的速度在入浸;淮河及支流的河流污染事故逐年增大,致使淮河两岸饮水困难,自来水厂被迫停水;地处大西北的内陆河流黑河,由于上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内蒙古阿拉善地区3万平方公里的绿洲区内天然梭林面积由1700万亩减到300万亩残林,60%的水井供水不足,河岸的胡杨林每年以2600公顷速度在锐减,出现了1993—1995年连续三年震惊中外的特大沙暴;水,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热点而又是告急的问题。

        二、未来的水问题—忧心重重    应当说我国自1949年以来,水利建设已取得很大成就,全国修建了大量的蓄水、引水、提水、输水工程,为农业灌溉、发电、城市和工业用水提供了水源。供水能力从1949年1000亿方增加到1993年的5255亿方,已增长了五倍。但是随着未来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我国未来的水问题却令人忧心重重。

       1·有限的资源量难以赶上人口增长的需要。根据统计1994年中国人口已达12亿,预计到2000年为13亿、2040年将达到16亿。要满足16亿人的基本需要,按照国际上对现代化国家人均用水需要t000方,(目前美国人均用水2300方,加拿大1500方,前苏联1300方),即需要供水1.6万亿方,否则属于缺水国家。而我国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方。由于地理分布极不均匀,其中西南诸河占21%,东北诸河占7%,难以实现跨地区调水,再加上保证环境和生态用水占25%以后,其余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即使能实现跨流域调水也仅有l.3万亿方水,亦小于1.6万亿方水的数字。从局部地区而言则问题更加严重,例如处于半干旱的黄淮海平原经济发达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300—500方,缺口更大,这说明水资源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我国水的供需矛盾会越来越突出。1993年我国全国平均人均供水量450方,若要求提高到人均500方(是国际上公认的供水下限值)。则2040年需供水8000亿方,即比1993年增加2750亿立方米,而其中一半属于华北缺水地区,即需保证每年增长供水2-3%的速度才能赶上人口增长的需要。这在黄淮海平原地区,水资源在目前已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是十分困难的。而这种增长主要满足工业和居民用水的需要,供水保证率要求高,任务十分艰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产值每年以14.9%的速度增长,城镇人口以4.4%的速度增长,相应的用水增长率为工业5.6%,城镇供水4.9%。目前采用挤占农业用水的办法来解决,在我国强调加强农业的今天,今后恐难以为继。

        3.随着工业和城市人口的发展,一方面增加供水量,而另一方面也增加排污量。未经处理的污水,不断污染可利用的水源。全国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七大江河,五大湖泊周围,每年从城市及工矿企业排出的未经处理的污水超过400亿立方米,已使20一70%的水体遭受污染,以黄河为例,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50%以上,而四级水污染的河段已占12000公里,占干支流长度的60%以上,今后的情况若不采取紧迫措施,随着水环境容量的枯竭,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4.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未来几十年内新的水利工程实施会因昂贵的工程投资和社会环境影响,上马比以往更加困难。据估计今后每增加供一方水量的投资要比以往增加2—3倍。我国属于季风雨国家,因降雨时间分布不均匀,必须修建调节水库才能保障供水。今后为此付出的移民和淹没的代价也是个困扰人们的问题。

        5.用水效率和管理水平低下,难以在近期内根本转变。我国在缺水的同时,水资源浪费仍十分突出,单方水效益很低。占我国用水70-80%的农业灌溉来说,渠系利用系数仅O.4左右,单方水的生产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2—1/4。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45 ,而先进国家在75%以上。从总体看,80年代我国供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国民产值仅为美国的1/4。由于社会和经济因素,这种现象近期还难以改变。

        三、解决水问题的途径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建立水资源的资源属性的概念”:水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不可以代替的资源。因此它具有资源的属性,即地球上清洁的水是有限的,基本用于维护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虽然它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但在使用量超过再生量时也会日益枯竭的。因此资源的利用就有对大自然的补偿问题。几十年来水利建设的教训,修建水库带来的环境问题,如:水库淹没,泥沙淤积,下淤河道的枯萎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需付出的二次投入补偿费用往往要高于工程建设的费用,所以必须充分重视。

        “认识到水资源的商品属性”:水资源的利用是要工程投入的,节水和污水处理也要大量的投入,水在市场竞争中应通过价格体系以达到限制浪费水资源的目的。国际上进行“水”交易的商品已经出现。要有商品和市场经济观念来指导水资源的规划,建立起供水,用水排水,水污染与水治理的全面价值观念,用商品交换的观念来对待水的调配。才能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重视水资源的社会属性”:充分认识到水的“利与害”往往是并存的。从一个流域来说,上下游、左右岸、工业与农业、此部门与彼部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均是互相存在矛盾。目前我国的水争端已日渐尖锐。如何面对利害,讲究公平,是应当在今后水资源利用中确立的原则。事实上,因水的利害而引起的国际冲突形成了世界的焦点。可以预料今后在我国也会不断暴露出来,那种仅仅强调“风格”来分配资源的办法是不能持久的,也是行不通的。

        “建立‘需水管理’的新的水管理概念”:长期以来供水工程建设只根据工农业发展的需要,而水管理被理解为已建供水工程的管理,但是没有反过来看,即是根据最小的水量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需水原则来管理水资源。而且还应当根据水资源的承载力来影响工农业生产布局。鉴于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为了保持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持一定的环境用水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这些原则应对每个经济部门提出如何使其符合最小的水量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样才能符合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水管理是解决中国    水问题的必然之路

        在认识到水资源紧缺的同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增加工程投入和兴建调水工程。根据五中全会确认的二个转变和二个战略的精神,人们应当首先认识到应强化管理,走内涵之路应与增加工程投入同等重要。应当把投入也做到有利于水资源的管理。在强化管理上应从以下四点着手:

        1.应当把节水的水管理摆在优先的地位。节水和提高水的有效利用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应当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作为水管理考核的核心目标,(而不是供水愈多愈好作为考核目标)。灌溉是农业的用水大户,有效的灌溉无疑是节水的首要任务。目前引用水量一半未到田间,而田间的作物耗水量也不到进入田间水量的一半。因此提高灌溉效率的潜力很大。目前国际上流行采用“三R”,即节水(Reduce)、重复利用(Reuse)、循环利用(Recycle)来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符合节水原则的。假如我们能把高质量淡水用于生活饮用,把合乎标准的水用于工业,再把经过处理的水用于农业,这是符合节水的需水管理。另外充分利用雨、洪又是实现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新途径。事实上我国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50—550毫米的约占220万平方公里,目前我们讨论的水资源量仅仅是降水量20%的地表径流量和很少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实际上目前降水量中除20%左右为作物吸收外,60%为无效蒸发(可以通过集水工程加以收集利用)。1991年我国在河南卫辉市道士坟村创造了水窑配滴灌,实现全村人均一亩水浇地的经验,仅仅将2—3平方公里面积上的雨量加以收集到40个水窑内即可以实现。因此节水管理也包括利用天然降雨量。应当把节水工程放在兴建新的水利工程同等重要的地位。

        2.建立正确的水价和费用回收体系是21世纪强化水管理的重要政策。要把水价看作是使水管理有效利用的经济工具。通过转变观念,征收水资源费和调整水价。目前实际市场水价远远偏离水成本价的做法是不利于实现节水的。因为节约一方水的费用远大于供一方水的费用;而处理一方水的费用又远大于节约一方水的费用;这是难以实现节约用水的目的的。要从制度上体现国家节约用水的政策。在计划外的超指标用水要采取高价措施以限制使用。这方面在国际上已有成功的经验,应加以吸取。

        3.从法律上保证水资源合理分配是强化水管理的保证。要想节约用水,首先必须计划用水(包括限量开采地下水)。计划用水要立法才能保证,这已是国际上解决水争端的河流的通用做法。例如土耳其、叙利亚与伊拉克三国关于幼发拉底河以及印度与孟加拉国关于恒河的枯水期的水分配协议形成法律,并有专门委员会来监督。美国加州现行法律规定至少有25%河川径流必须为野生动物和风景河流而保留人海。我国华北河流断流现象也必须建立枯水期水量的分配法律来加以解决。否则形成只有上游用够了再给下游使用的状况。对地下水的开采许可证制度以及限量使用制度也应制定强有力的法律措施,否则难以实现计划用水的目的。

        4.合理的机构建设是实现强化水管理的必要措施。应当强调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特别是随着供水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多水源多部门用水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一个流域内供水的“利”和“害”如何统一起来,需要有得力的水主管部门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这方面国外也有些成功的经验,例如英国全国成立十个水务局,把供水、地下水,同污水处理、污染控制、土地的排水、防洪和渔业等都管起来,一管到底。且财政上也是独立的,除去排水和防洪由国家给予部分津贴外,其它财政独立自给自足。这种机制如何结合我国的情况加以实施,使中国水管理也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改变目前那种多头管水,缺乏互相约束的机制,以利于实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目的,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总之,我国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降雨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别不均匀,所以带给我们水管理部门的任务就很繁重。而水资源总量的不足又迫使我们必须严格计划用水。为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的未来更应重视保证环境的生态用水。应当认识到物极必反的道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随着人口、粮食、资源(水和自然资源)日趋危机的局面,终于会使人们醒悟到人类自己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只有与自然保持一个协调关系才能生存,也才能发展。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