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希伦娜巡游圣地耶路撒冷时,维纳斯神庙的主教告诉她耶稣殉难和复活的地方即在这一处所下面。希伦娜回去后将这一发现通告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一世遂下令将维纳斯神庙拆除,在耶稣蒙难的地方修建了一长方形的教堂。整座教堂于公元335年完工。 对全世界的基督教徒来说,耶路撒冷有一条著名的“多洛罗萨路”,即“受难之路”,或译“悲哀之路”。据说耶稣受难前,背驮着沉重的十字架,就是从这条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向各各他高地的刑场的。受难之路共有14站,其中的最后5站是在教堂发生的。现在每年从复活节前耶稣受难日的星期五,直到复活节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都要抬着庞大的十字架,从城外的米斯马尼教堂,一路沿着耶稣赴刑场的足迹,一直走到圣墓大教堂,从中感受耶稣所受的苦难。 圣墓大教堂内,气势辉煌,庄严肃穆。进门后第一个圣迹就是涂圣油的石头,这是一块红色的石灰岩平板,据称这是耶稣下葬前被往尸体上涂擦圣油的场所。整所教堂内还有一座座的小教堂,小教堂大都带有圆形大厅,分别属于希腊正教、亚美尼亚教、罗马天主教等派别。也有科普特基督教徒、叙利亚和埃塞俄比亚教徒等的一些单个的小教堂。著名的殉难石,位于亚当教堂内,这是耶稣在十字架上被害之处。在这或大或小的教堂里,你会常常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们伴着圣洁的管风琴乐器,手持《圣经》,或宣念,或高唱,其神态之虔诚,给人以深刻印象。而教堂里的主教们也不时地应邀为他们做弥撒,场景动人,仿佛让游客的心灵也得到了某种净化。 公元614年,波斯人摧毁了圣墓大教堂。之后教堂又屡经重建。公元1009年,教堂被哈基姆哈里发几乎完全毁掉。1149年,十字军在此重建了圣墓大教堂。 对基督教徒而言,耶路撒冷的神圣性,除了圣墓大教堂外,还在于距耶路撒冷以南10多公里处的伯利恒附近,有一个叫“马赫德”的山洞。据传,那里是圣母玛丽亚“圣灵感孕’生下耶稣的地方。此外,《圣经》中提到的橄榄山、米斯马尼花园、最后的晚餐发生地等,都是基督教徒朝拜的圣地。耶路撒冷各地建造的规模不等、风格迥异的基督教堂,分别属于不同的教派,有罗马天主教的,有东正教的,也有新教的。它们一座座无声地肃立着,以各自独具的魅力,吸引着各地的众教徒前来礼拜和朝圣。 看过了有代表性的几座宗教圣地,耶路撒冷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去的,这就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之墓。 拉宾墓 1995年底,拉宾刚遇刺身亡不久,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我们来到位于赫泽尔山的以色列烈士陵园,拜谒这位惨遭暗杀的一代伟人之墓。 赫泽尔山坐落在耶路撒冷西部。虽然时令已是深冬,但远远望去,那高矮起伏、变化多端的山体,依然被各类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覆盖着,显得郁郁葱葱,气象万千。近前,沿着不甚陡峭的山坡攀缘而行,一路上,到处都耸立着整齐的坟茔和错落有致的墓碑。这里,是以色.列为在历次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以及已故的著名国家领导人建造的公墓。拉宾的坟墓,自然也在这儿。 从外表看,拉宾墓极为普通,大小与其他人的墓别无二致。我们去时,由于拉宾刚被安葬不久,墓前尚未来得及树造石碑。但整个墓被鲜艳的花环和各种饱蕴感情的挽联遮掩得严严实实,又与周围的坟墓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不少的外国游人,和我们一样,到这里观瞻;而更多的,则是以色列人。只见这些人很有秩序地排着队,缓缓地走向坟墓,然后静默无语地伫立墓前,表示对被害总理的沉痛哀悼和深切缅怀。 拉宾遇刺身亡,世界为之震惊。有80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葬礼。他们从世界各地云集耶路撒冷,盛赞拉宾一生的功勋和伟绩。以色列全国上下更是沉浸在无尽的哀伤之中,许多人觉得这只是虚梦一场,而无法相信拉宾真的已经被害身亡。葬礼举行前后,在拉宾遇害的市政厅广场,在安放拉宾棺柩的议会所在地前面,以及在拉宾的官邸前,到处都是点燃的蜡烛,到处都是哀悼的人群。有许多人忍不住心中悲恸,失声痛哭。 拉宾何以得到人们如此拥戴?确实,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拉宾无愧于他的英雄称号。拉宾年轻时即积极投入犹太民族的解放斗争,并表现出非凡的才干。尤其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他作为以军总参谋长,亲自指挥战斗,占领了西奈半岛、戈兰高地、东耶路撒冷等大片阿拉伯领土。对此,阿拉伯人感到痛心疾首,国际社会的谴责之声也不绝于耳,而犹太人却兴高采烈,拍手称快,他们为拉宾指挥战争的机智沉着和战绩的如此辉煌引以为豪。 在1992年的以色列大选中,拉宾率领工党一举夺魁,挂冕总理,结束了利库德集团长期独霸政坛的局面。面对冷战后的形势,拉宾对以色列的过去,也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深思的结果,使这位昔日戎马倥偬、金戈铁马的赫赫将军,开始了一种迥异于以往的生活。他果断地领导以色列人民,象当年开赴战场一样,开始大胆地与阿拉伯人一道走向媾和之路。拉宾承认了巴解,与巴解签署巴勒斯坦自治协议,并与约旦缔结了和平条约。由于拉宾在中东和谈中建设性的功绩,他与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前外长佩雷斯一起,分享了1994年举世注目的诺贝尔和平奖。 但是,和平是需要勇气和付出代价的。在以色列国内,要改变包括高层人物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人所坚持的“大以色列”传统观念,殊非易事。对拉宾的和谈政策,以色列的宗教极端分子早已怀恨在心。巴以谈判的深入进展,更促使他们加剧了破坏和平进程的行动。行刺拉宾的凶手被捕后曾坦言,此前他已两次对拉宾下手而未遂。作为一名接受当代高等教育的法学系大学生,在对待和平问题上尚此如此,便不难想象以色列国内极端势力的强大。如此说来,即使拉宾在1995年能够侥幸摆脱死神的魔掌,但只要他在和谈的道路上一如既往地向前行进,遭到刺杀的厄运无疑会始终在等待着他。对此,拉宾早有心理准备,在遇害前参加支持和平的十万人大游行集会时,他拒绝警卫们要他穿防弹背心的忠告,称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拉宾对和平事业的执着和义无反顾,看到了他为了争取和平对自己生命的在所不惜,这与他几十年前指挥以军强占阿拉伯领土,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拉宾既是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领导者,又是在新形势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缔造阿以和平的勇士。他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谋求和平之歌,这歌声激励着人们前仆后继,沿着他未走完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时,前来拜谒拉宾墓的人越来越多了,不一会儿竟到了拥挤不堪的地步。蓦地,摩肩接踵的人群中,不知是谁忍不住心中悲伤,小声啜泣起来,顿有其他人也跟着掉下泪来。这使我们也感到心中怆然若有所失,对拉宾的遇害,对正在进行之中的和平进程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陡生惋惜之情。 赫泽尔山,绿树含悲,青草凝噎,它们仿佛与人们一道,向长眠于此的伟人表示深切的哀念和敬意。 和平之城,何日见和平? 希伯来语中,“耶路”有“城市”或“基石”之意,“撒冷”则意为“和平”、“平安”,因此,耶路撒冷的意思应为“和平之城”。但几千年来,这座和平之城却饱经忧患,鲜有和平可言。漫漫历史上,为争夺这块土地,一幕又一幕惨酷的战争没有停息之时。耶路撒冷遭受的灾难之多,超出人们的想象,单单见诸于史书记载的,我们就能看到,它被围困50多次,被征服36次,被彻底摧毁达10多次。实际的数量,可能还要高出不少。有人说,耶路撒冷的每一块土地上,都曾被鲜血浸透过,这绝非危言耸听。 令人遗憾的是,到了近代,历尽沧桑的耶路撒冷,不但没有减轻苦难,所受的折磨反而越来越大。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国际化,对该城行施国际管理。实际上,这一决议触及到了有关各方的切身利益,根本不可能得到执行,有关方面对这座城市的主权和宗教权的争夺和纠纷愈演愈烈,以至于大动干戈,发生流血战争。就在决议通过后的第二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耶路撒冷被分裂成两个部分,以色列占领新城,约旦占领旧城及东北部地区。又仅仅过了两年,1950年,以色列宣布将首都由特拉维夫迁移到耶路撒冷。1967年,爆发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又占领了耶路撒冷旧城。同年6月28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将东西耶路撒冷合并为一,是以色列主权下的统一的耶路撒冷。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议会又单方面通过法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统一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的、不可分割的首都”。以色列此举一出,国际舆论为之哗然,不但在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引起轩然大波,而且联合国也拒绝承认这一法案。巴勒斯坦一直强调对耶路撒冷拥有主权。1988年11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定耶路撒冷为首都。 1993年,巴解和以色列签署巴自治协议,规定耶路撒冷将放在永久地位问题的谈判中再行讨论。可以肯定,在所有阿以谈判中,耶路撒冷问题是最为棘手和复杂的了,这一问题的谈判解决将远远滞后于其他问题。令人感到担忧的是,以色列利库德集团上台后,奉行强硬的“三不政策”,给耶城问题的谈判蒙上了厚厚的阴影。目前尤其令人感到关切的,是以色列不断在东耶路撒冷建造新的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在阿拉伯人聚居区附近乃至居住中心地带修建犹太人居住点,这几乎是以色列历届政府的一贯做法,连与阿拉法特签署巴自治协议的拉宾政府也概莫能外,甚至一度还相当过分,引起巴方强烈反对。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始终是困惑巴以关系、影响双方谈判取得进展的一个大问题。以色列这样做的目的是出于深远的战略考虑,是试图改变被占领土,尤其是耶路撒冷这座宗教圣城的地理、人口结构和法律地位,最终使之犹太化的一个具体措施。以色列此举严重损害了巴勒斯坦的利益,自然要遭到巴方的极大愤慨。阿拉法特及巴自治政府其他高级官员均相继表示,犹太人定居点是巴以谈判中的定时炸弹。 以色列政府近期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出台的哈尔霍马犹太人定居点计划,更使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及国际社会为之震惊。近30年来,以色列政府已在东耶路撒冷周围修建了10个犹太人定居点。哈尔霍马将是第11个。它位于东耶路撒冷以南近10公里处,北面距离又一宗教圣城伯利恒仅2公里。哈尔霍马犹太人定居点建成后,以色列将完成对东耶路撒冷的战略包围,并有效地切断耶路撒冷和伯利恒宗教圣城与约旦河西岸的联系。以色列政府2月26日批准修建哈尔霍马犹太人定居点计划。3月18日,以色列又在重兵的掩护下正式开始动工。巴方反应强烈,巴解耶城事务负责人侯赛尼于以色列动工的当天,便带领巴群众到工地附近安营扎寨,静坐示威。加沙、哈尔霍马、东耶路撒冷、希伯伦、伯利恒等地的巴人随即掀起盛大的反以浪潮,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巴勒斯坦青年与以军对峙。一些地区要求“恢复起义”的呼声也十分高涨。巴自治政府认为以色列破土修建哈尔霍马犹太人定居点的这一天是中东和平进程迄今最黑暗的一天,称以色列这一行径实际上扼杀了和平进程。以色列的行为,也遭到了阿拉伯世界及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认为,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将使中东和平进程遭到停止,而“和平进程的中止将会导致比我们过去看到的要糟糕10倍的暴力行动”。让他不幸而言中的是,此话刚刚讲过两天,特拉维夫便又发生了~起恐怖-事件,造成50多人伤亡。这是继1996年3月以色列境内发生重大-事件近一年来的又一次恶性恐怖活动。人们多么渴望不再响起可怕的-声!爱好和平的人们在强烈谴责这些恐怖活动的同时,也注意到以色列的所作所为无疑为制造恐怖事端的反和分子提供了趁机做案的口实。这是很值得以色列政府深思的。 其实,修建犹太人定居点只是以色列政府推行耶城犹太化计划的一个步骤,去年的“隧道事件”,也同样是为了实施耶城犹太化计划而进行的。96年9月24日深夜,以色列当局在重兵警戒下,以“方便前往参观犹太教古迹的游客、振兴耶城的旅游业”为名,突然秘密打开了阿克萨清真寺地下的一条古隧道。翌日,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等地巴人爆发大规模的示威抗议,在西岸城市拉马拉,以色列士兵开枪镇压示威者,并与巴勒斯坦警察交火,致使5人死亡,300多人受伤。抗议活动随后扩展到耶路撒冷,一连几天,巴人与以军发生流血冲突,酿成双方死亡70多人,受伤达1000人的重大惨案。这一幕幕血淋淋的场景,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 耶路撒冷,这座举世公认的宗教圣城、历史文化古都,数千年承载了怎样超负荷的战火和灾难!在这里旅游,人们的心情是不会轻松的。那一堵堵城墙上累累苔鲜遮映下的颗颗弹孔,是那样地使人感到触目惊心,它无声地向人们诉述着曾在这里发生过的战争场面,更以自己的悲怆和苍凉昭示着人们:耶路撒冷,已经走得过于疲惫了,它再也经受不起兵戎和流血之苦了! 走过疲惫的耶路撒冷,走进历史,我在心中忍不住默默地祈祷:历史,应该翻开新的一页了;冲突的各方应该“化干戈为玉帛”,捐弃前嫌,握手言和。愿圣洁的和平曙光早日煦临这块古老的大地吧。 责任编辑:姜素清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