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据我1985年在山东泰安40个建制镇的调查,乡镇工业集中在镇驻地的比率平均不到50%。而经济效益分析证明,镇驻地每个工业职工的产值比全镇乡镇工业职工产值的平均值高10%以上,创造的利税高出平均值20%,资金利税率高出平均值110%。除了受自然资源分布制约的工业以外,显然,一般的加工制造业,集中在镇驻地的企业经济效益比分散在村里的企业要好得多。近年来虽然极少数经营好的乡镇企业已经向大、中型和集团化方向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分散的状况并没有多少好转。1995年我们在辽宁一个样板小城镇调查,该镇驻地有五个村,除了有一个镇工业区外,每个村还都有一个互不相连的村工业小区。即使这样,在村工业小区内的企业也只占村内企业数的一半,镇驻地外的乡镇企业的分散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即使在北京郊区这样相对发达的地方,乡镇企业的分布也很分散,如朝阳区某乡的150个乡镇企业,分散在67个点上;海淀区某乡的246个乡镇企业分散在99个点上。如此等等,分散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使第三产业对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制约。1984—1988年问,我国乡镇企业每年新增就业数量平均为1084万,1989—1994年下降到412万。这一现象的出现,除了近几年乡镇企业注重资金、技术的投入外,与第二产业不集中限制第三产业发展也不无关系。
第二是大量占用耕地。正因为长期以来乡办企业必须办在自家乡里,村办和个体企业必须办在自家村里,在一个乡镇往往可以有办事处、镇、乡、村等几个级别的小小工业区和许多工业点,导致宝贵耕地的过量占用。据估计,乡镇工业的人均用地是城市工业的lO倍以上。乡镇工业用地的不断增加已经是我国耕地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是环境污染的扩大化。城市工业的污染源比较集中,可以进行治理。而政府对面广量多、小而分散的乡镇企业的污染既难以有效的管理,更难以进行有效的治理。 大量实例的分析发现,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的主要原因有三个:资金分散、政企不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固定化。而最深层的经济原因在于“土地”。众所周知,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散掌握在各个村集体手里。土地本来就是农村办厂的主要优势,个体或村办企业办在自己村里的根本原因就是可以利用这个优势节省土地成本,到其它地方办厂,都需要支付一笔土地费用。因此,分散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我们可以高兴地说,山东孙耿镇找到了一条既不增加成本,又能促使乡镇企业集聚和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可操作的路子。
邻村换地、集零为整 孙耿是济南市济阳县西部的一个县辖镇,距济南市以北,黄河公路大桥10公里,面积69平方公里,32000人,其中农业人口30700,全镇辖45个行政村。104国道南北纵贯镇的西部,原来的镇驻地位居全镇中央,但偏离104国道2公里。1991年孙耿还是一个人均收入只有617元的农业镇。1992年,新的镇领导班子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带领全镇走出了一条经济超常发展的路子,短短几年成了济南黄河以北的第一经济强镇。他们的做法可概括为8个字“邻村换地,集零为整”。它是如何操作,又如何能够成功的呢?
孙耿镇人均耕地2亩,相对而言耕地比较富裕。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以人均0.0555亩的面积在各村间换地。位处全镇最外围的村按照该村的调出数(譬如说50亩)以“相邻”和“给好地”的原则拨给位处内侧的邻村,而邻村把本村应该调出的土地数加上外村调入的面积按照同样的原则,拨给更内侧的村。经过几次的邻村换地,在104国道附近集中了一片各村按人均数调出的土地。各村有权使用自己调出土地的相应份额发展村办的二、三产业,也可以布置各村引进的外资或合资企业。镇政府成立管理机构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进行上下水、电力电讯、道路桥梁、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土地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土地资产不断增值。
从1993年7月引进第一个合资项目以来,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建起了94家包括合资、镇办、村办、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的企业,大的有三株药业有限公司、赛诺富隆化工有限公司、泰富隆实业公司等。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营业楼也拔地而起,下层开店上层居住的商品房不断落成使用。暂时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并不撂荒,仍然承包给附近的农民耕种。
孙耿镇“集零为整”的换地仅仅4年,外来企业进驻不过2年,三株药业公司全面投产只有1年,农民已经从他们的创举中初步获得实惠。孙耿镇的工农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0.6亿元,猛增到1995年的8.2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0.24亿元增加到1995年上半年的1.3亿元,镇的财政收入也因此成倍增长。1995年经济南市计委批准,在孙耿建立“济南市生物工程基地”,市政府批准孙耿开发区为“济南市高新农业开发区济北区”。一个繁荣兴旺的新型小城镇正在迅速形成。
孙耿“邻村换地,集零为整”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关键是以下几点:孙耿有一个通达性好、接近济南的良好区位条件,集地后确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换地的总量控制适当,只占总耕地的40分之一,无碍大局;换地只涉及土地的位置,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不影响各村的使用权,群众容易接受;坚强的领导班子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等是孙耿成功换地的保证。
希望和建议 许多人曾经苦苦求索促使乡镇企业集聚的途径,改变那种因乡镇企业遍地开花而造成的“似城非城”、“似乡非乡”的低效、病态城镇化。孙耿镇富于智慧的实践,找到了一个无需增加土地成本,吸引乡镇企业集中发展的可操作的办法。他们的做法符合全镇“共同富裕”的精神,符合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的要求,在农业基础不断加强的前提下,走的是一条乡村非农化和乡村城镇化同步推进的正确的发展道路。
根据孙耿的实际情况,如果继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我们深信,孙耿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①孙耿的经济结构应该在生物工程和高新农业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形成合理的生态产业链;②要鼓励各村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经济活动的人口和一些农业户逐渐脱离农业、脱离土地,聚居到新城镇来,促进城镇的发展。而把腾出的耕地、鱼塘、果园、宅基等农业资源进行集约化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③要妥善处理好跨越104国道发展可能带来的过境交通与城镇交通的矛盾,要避免建筑物沿国道两侧线状延伸。应把镇驻地按规划建成集中紧凑、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小城市,成为全镇和附近农村工商业、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各种活动的中心。
孙耿的经验具有推广价值,特别对那些经济尚不发达,乡镇企业尚未充分发展的地区具有示范意义。但是在中国,凡事都怕“一窝风”。如前所述,在孙耿之所以成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区位”、“人地状况”、“政策”、“自愿”、“思想工作”和“领导班子”。看来并不是所有乡镇都适宜发展乡镇工业,在非常闭塞的地方,即使换出了地,也不一定能吸引投资,办了企业也不一定能盈利。人均耕地已经很少的乡镇,“邻村换地”及换地的总量要慎之又慎。“换地”必须建立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把“邻村换地”延伸到“邻乡换地”、“邻镇换地”、“邻县换地”则非天下大乱不可!中国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孙耿的做法找到了促使乡镇企业在小城镇集中发展的一种途径,还有其它的途径值得我们探索。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