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俄罗斯有个带电奇人 双手插到水里可烧开水
  • 人体大脑十大未解之谜:人类为什么会做大脑
  • 大型动物的灭绝是人类的未来?
  • 西安发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木桥
  • 土卫六发现形似地球表面奇特地质构造
  • 关于流星的事实 每天约40亿个流星落向地球
  • 秦始皇陵为何挖出外国人?
  • 科学家发现地球磁场空洞 地磁变化威胁人类
  • 科学家发现非洲大象为省体力不愿爬坡
  • 科学家发现爱意来源于唾腺 有望发明爱情药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黑洞吞吐之谜 磁场施展吸星大法

    便为持续涌进的物质能量提供空间。打个比方说,就像一个巨大的水车,为了保持旋转,它必须在装入水的同时释放出等量的水。黑洞也是如此,它必须在吸收物质的同时释放出相应的能量。

      3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圆盘内磁性物质之间产生摩擦,使圆盘从内向外形成风流,并使外部气体向内扩散。现在钱卓拉X射线望远镜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关键性的证据,即磁力在黑洞形成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两种方式助黑洞往外“倾吐”

      米勒发现,当圆盘被这些物质的摩擦力所压缩时,就会使圆盘加热,并释放X射线。不过,天文学家很久以来都知道仅仅靠摩擦力是不足以让气体脱离黑洞的。在气体能螺旋进入黑洞前,气体必须释放其轨道角动能,才能“逃离”黑洞,否则只会留在围绕黑洞的轨道上运动。

      事实上,除了摩擦力外,磁场风也能帮助黑洞释放物质能量。米勒小组发现,旋转的磁场风在“加速区”中可达到每秒500公里的高速度,部分物质能量因此被它“驱赶”回宇宙空间。最终,研究小组认为,分子摩擦和磁场风使吸入黑洞的物质能量和被释放的物质能量得以平衡。

      为了证明他们的理论,米勒和同事用电脑模拟了磁场风,再通过钱卓拉X射线望远镜观测银河系黑洞风,并比较两者的特性。最终,钱卓拉X射线望远镜发回的数据显示,黑洞风的运行方式与电脑模拟的磁场风完全相同。这个结果让米勒等人非常兴奋,不过米勒仍然冷静地表示,证明磁场风的存在仍只是他们探索黑洞成长迈出的第一步。

      不过,直到现在,科学家还不清楚角动能是如何被释放的,但他们怀疑是因为圆盘的磁动荡导致的。圆盘的动荡产生摩擦力,形成一股从里到外走的风,风带走角动能,由此让物质落入黑洞。

      黑洞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米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发现是了解黑洞增长的重要一步,其潜在意义很深远。此工作对寻找其他类似星体增长的磁场角色也很重要,如中子星和白矮星,将引发更多的天文学家研究其他类似星体的增长,看它们是否也有磁性圆盘产生的磁场风。

      不过,虽然此认识很重要,但只是第一步。“我们需要更多精细观察。钱卓拉X射线望远镜让我们有了重要的一瞥,未来的发射将有更加详细的细节来证实黑洞的吞噬。”包括圆盘磁场如何工作?有多少物质进入了黑洞?作用如何?磁场是不是有一个像蛇一样盘绕黑洞的阶段?后面的是不是像箭猪的刚毛一样从圆盘伸出一个东西来?等等。

      黑洞是个洞吗?

      “黑洞”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地想像成一个“大黑窟窿”,其实不然。所谓“黑洞”,就是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将使时空弯曲。当恒星的体积很大时,它的引力场对时空几乎没什么影响,从恒星表面上某一点发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线射出。而恒星的半径越小,它对周围的时空弯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发出的光就将沿弯曲空间返回恒星表面。

      等恒星的半径小到一特定值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到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一般都认为,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

      话外音 难倒霍金的黑洞

      1975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提出“黑洞悖论”,声称黑洞形成后,开始向外辐射能量,最终将因为质量丧失殆尽而消失。一旦黑洞消失,吸入黑洞中的信息也就丧失了。这个理论让霍金一举成名。然而在2004年7月, 霍金推翻了29年前自己的理论。他表示,黑洞不会将进入其边界的物体的信息淹没,反而会将这些信息“撕碎”后释放出去。

      天空因黑洞而星光灿烂

      晴朗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天上有的星星为何如此明亮?科学家估计,自大-以来,宇宙中一半的射线都来自黑洞没有吞噬成功的物质,包括最亮的类星体。这些被黑洞“放弃”的物质带着光芒流失到宇宙中,形成了星光闪闪的星球。也就是说,是黑洞照亮了宇宙。

      钱卓拉X射线望远镜获得的最新数据首次显示了黑洞高密度的磁场是产生这种强烈光亮现象的关键所在。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