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之的《兰亭序》也很有可能就藏在乾陵。
据石兴邦介绍,乾陵除了埋藏着盛唐数不清的珍宝玉石,来自世界各地的宝物也可能数量不少。盛唐时期,世界各国使节、往来朝奉者多不胜数,进贡给唐朝皇帝的都是国之珍宝。石兴邦认为,乾陵里面肯定埋葬着琳琅满目的来自西亚、南亚、东亚、北欧等世界各国的奇珍异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乾陵是一个世界宝物大博物馆!”
据了解,我国很多大型陵墓都存在盗墓现象,但从历史记载和专家的实际勘测来看,乾陵至今没有被人盗过。也就是说,乾陵一旦被打开,“世界宝物大博物馆”就完整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挖掘计划曾多次提出
40多年前,陕西省文化部门就曾正式向中央有关部门递交了《乾陵发掘计划》,但周恩来总理提笔在这份可能“石破天惊”的计划书上写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虽然发掘乾陵的计划被禁止了,但在考古界,围绕着挖与不挖的问题,一场持久的纷争就此展开。
从1966年至1971年,我国考古专家曾多次对乾陵进行勘查,结论是其墓坚固异常。据勘查,从墓道到墓门长631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以铅灌缝,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开掘此墓难度较大。
2000年4月,陕西省政府向中央有关部门呈报了一份关于抢救性发掘乾陵的报告。这份报告认为“抢救性发掘是保护乾陵文物的最有效手段”,其主要原因是乾陵的山体属喀斯特地形,地质构造独特,地表流水容易渗入,引起墓室内环境恶化,如遇地震后果不堪设想。当时一些陕西的考古专家也提出,我国发掘乾陵的技术已经没有问题。
这份报告引起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一批考古专家受到邀请参与了这份报告的论证。但专家们经过对乾陵的一系列考察和论证,针对地震、黄土土质、气候对乾陵的影响,逐条反驳了对乾陵进行抢救性发掘的报告,发掘乾陵的计划再次被搁浅。
近日,乾陵博物馆在西安举办了“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据西安当地媒体报道,在这次会议上,有消息透露有关部门准备大规模考古勘测乾陵陵域的文物遗迹。这令人再次想到,发掘乾陵又被提上了日程。
乾陵博物馆:挖掘乾陵只是专家个人观点
记者就此求证了“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的组织方——乾陵博物馆。该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刘向阳称:“绝对没有挖掘乾陵的计划,挖掘乾陵只是座谈会上专家的个人观点。”
据刘向阳介绍,“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只是该博物馆举行的一次小型座谈会,入会的专家也仅限于陕西省内。而这次会议更多的是围绕武则天的历史功绩和乾陵文化研究方向进行的座谈。刘向阳称,座谈会上也讨论了乾陵文物保护的问题,但谈论的不是对乾陵地下文物的保护,而是对乾陵地表遗迹的保护,这包括乾陵地表的石刻、石碑、陵门等文物。刘向阳说:“现在我们对乾陵地表的勘查和保护工作都做不完,更不要去谈发掘乾陵了!”
据介绍,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同意了《乾陵考古调查计划》,实施这个计划的目的,旨在对乾陵陵域的范围、规模及其遗址进行一次全面的了解,获得一套准确、科学的考古资料。刘向阳强调这个调查计划也只是围绕乾陵的地表进行,而不涉及乾陵内部的考古。“乾陵为什么不留给后人去挖掘呢?!”
主张者:担心文物在地下逐渐被毁坏
记者了解到,在“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提出开挖乾陵计划的,就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唐帝王陵研究室主任石兴邦老先生。记者采访石兴邦时,他态度仍然坚决:开挖乾陵。
他对目前我国的发掘技术和文物保护技术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发掘乾陵已基本不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乾陵内储藏着大量的财富,挖掘出来总是有好处的,对于唐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促进对外开放发展经济、吸引国外游客这都是有好处的。埋在地下没有任何好处。”
石兴邦着急发掘乾陵的另外原因是,他担心埋在乾陵内的大批文物正在逐渐变坏。石兴邦认为,埋在地下的字画、丝绸等古物受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都有逐渐毁坏的可能。他称:“我们在发掘西安法门寺地宫的时候就发现,虽然有部分丝绸完好无损,但也有丝绸部分被毁坏,更有一些丝绸已全部毁坏。如果不及时对它们进行保护性处理,部分毁坏的丝绸可能就全部毁掉了。”
石兴邦称:“与其让这些东西放在墓坑里烂掉,还不如挖掘出来呢!虽然目前在文物保护上还有些问题需要解决,但按照现在的条件和技术,我们完全可以想办法去保护它们。”
多数专家反对:有挖掘的技术,但没保护的技术
虽然石兴邦坚持发掘乾陵,但记者采访时获知,目前不少国内考古专家都反对发掘乾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的姜先生就说:“任何严肃的考古学者现在都不会主张去发掘乾陵。”他介绍说,目前我国已具备发掘乾陵的技术,但是文物保护的技术还没有全部攻克。从历次的考古发掘来看,近50%的考古信息会丢失,特别是体现在对丝绸、书画等文物的保护上,常常是陵墓一打开,那些鲜艳异常的丝绸就在瞬间被氧化变成灰烬。从全世界来看,每个国家都主张对帝王陵墓进行保护。
据了解,已发掘的文物在目前的技术保护水平下,经常陷入困境。秦始皇兵马俑曾出现了脱落的现象,专家曾预言,如果不采取适当保护措施,最终兵马俑的鼻子和发型都有可能消失殆尽,双臂也有可能从身体上脱落。另外,秦兵马俑的彩绘保护也一直是难题。30多年前秦兵马俑被发现时,部分兵马俑仍保留了原来的颜色,但在被发掘出来与空气接触后,它们开始褪色。而不断有游客游览观看的敦煌壁画,近年来也陷入迅速恶化的困境,除了画面剥落、龟裂和霉菌繁殖对壁画造成的损伤外,大面积的壁画壁基甚至出现移位、脱落等现象。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宿白主张对祖先留下的东西要慎重。他称,世界考古界的普遍观点是,在科学技术条件还有局限的情况下,不发掘要比发掘好,因为相对而言,地下一千多年的微环境还是稳定的。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副教授徐天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极力反对发掘乾陵,他说:“我们是有挖掘的技术,但挖出的文物我们还保护不了啊!”徐天进称目前无法预测发掘乾陵的时间,但他相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挖掘乾陵的可能。
专家们对是否发掘乾陵的问题可谓各持己见。但晨报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考古处获悉,关于乾陵发掘的政策,国家文物局一直没有变化,不支持发掘。其中的原因,还是因为我国目前对文物保护的技术尚不成熟。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