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到吐鲁番出土的各类文书中,习字用的字帖大都为《急就章》、《千字文》等文章,而用古诗习文练字的,这还属于首次发现。
考古学家和人文学家们通过检索还原了这位习字儿童所诵读临摹的诗歌:南朝诗人岑德润的五言诗《咏鱼》,这位诗人留存下来的诗歌为数不多。他的《咏鱼》写得十分抒情:剑影侵波合,珠光带水新。莲东自可戏,安用上龙津。
朱玉麒说,用古诗作为习字用帖,充分表明了一个时代的风尚——那就是对诗歌的热爱,已经到了无所不及的地步,即使在唐代一个最偏远的西部州郡,连小学生的习字帖都用上了诗歌,受到隋朝诗歌的影响。
隋朝诗歌显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
细心的朱玉麒教授还在这张习字帖上岑德润名字前发现了另一首五言诗残名。经考证,这是一首被历史遗忘的古代诗人的咏月名作。经研究者们上下连缀终于重现了这位西域儿童“家庭作业本”上抄写的《咏月》诗原作:隔 钩未落,叙栋桂犹开。何必高楼上,清景夜徘徊。
专家们根据这首诗的平仄情况,以及它的咏物诗风格,初步断定这是一首南朝小诗。如果这个推测没错的话,这个习字帖残片又显示出另一层深意。
朱玉麒说,这纸古代西域儿童“家庭作业本”的还原,还表明早在1200多年以前,中国南方文化就在吐鲁番盆地流传,“这件文书上的每处墨迹,对研究吐鲁番文明多样性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都有深刻价值。”
有趣的是,新发现的这纸文物曾混迹在新疆吐鲁番地区近两年的出土文物中,起初专家们只把它视为一件普通文书。朱玉麒说:“我感兴趣的是文书背后的墨迹,历史学家未必在意,但它是我们发现的第一片临摹古诗的习字帖。”
截至目前,这个1200多年前吐鲁番儿童留下的习字贴的残片中,还有许多未解的千古之谜,包括习字者的身份、废弃文书何以成了“作业本”等。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李肖说,由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多个机构和院校专家组成的吐鲁番文献整理小组,正在对新出土的文物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有更多发现。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