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黄河三角洲上的中心城市山东省东营市的大面积考古发掘,一处商周遗址浮出水面。这一发现把黄河三角洲的历史推进了二千多年。
据介绍,近日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刘集村的几位村民在用水泵抽水取土时发现了大量陶片、砖块。经专家鉴定后得知,这是一处商周至汉代时期的古文化遗址。遗址面积东西约四百米,南北约三百米。遗址文化层距地表四点五米,文化层厚度不详。
从暴露的约一点五米的文化层看,出土物品十分丰富,有尖底盔形器、口沿、豆柄、盘、圈足、灰陶罐、灰陶瓮口沿、灰陶砖及头骨等。从出土物品看,器物个体较大,大部分为盔形器、陶罐、陶豆、砖瓦片等,陶色多为灰陶,也有少量红褐陶。从质地看夹砂陶和泥质陶比例相当,器表装饰以粗绳纹为主,也有细绳纹、弦纹等。另外,还发现较多的贝壳。
据东营市文体局负责这项工作的王美女士介绍,六月份以来,该局组织专业人员对此遗址进行了发掘,但终因水位太高,在发掘三条探沟到七米后不得不放弃发掘,待冬季或明年春季水位下降时再行发掘。
据介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营市曾组织过多次考古发掘,在发掘中除发现部分元明时期的遗址外,没有发现更早的遗迹和遗物。因此,专家普遍认为此地是退海之地,早期不会有人类在此活动。此次商代遗址的发现,改变了这种说法。从遗址剖面分析,在商周时期此地就有人类居住,汉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