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科学家》3日报道,一只成年蜉蝣只能存活一天,一种被称为侏儒虾虎鱼的小鱼平均寿命只有8周。然而,一些海胆寿命可长达200年,一头北极露脊鲸活了211年后依然“身板很硬朗”。为什么不同动物的寿命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如果科学家能揭开这个谜底,将有助于人类延长寿命。
长得快,死得早?
其中一个解释可概括成一句俗语“长得快,死得早”。小型动物比大型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快,寿命也相对较短。这明显与自由基的数量有关,新陈代谢速度越快,产生的自由基就越多。“长得快,死得早”这一揭示生长速度与寿命之间关系的观点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支持,也就是说,尽管生物大小不一,但相同数量的组织在一生中消耗的能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天竺鼠每克消耗260大卡的热量,马每克消耗280大卡的热量。
“长得快,死得早”也许还能解释为什么限制热量摄入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假定处于饥饿状态下的动物的新陈代谢变得更加高效,因此产生的自由基便更少。
这是一个听起来很合理的观点。但不幸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对这个观点形成挑战。首先,尽管对摄入的热量进行限制可以延长任何一种拿来做实验的动物的寿命,但它只能暂缓新陈代谢。不久,新陈代谢速度就会反弹,有时反弹后的速度会变得比原来更快。但所有事物都有例外。有些生物,包括鸟、蝙蝠和豪猪的寿命要比与它们体型大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