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的组合,高度的和谐:黄山群峰叠翠,山、石、松、云相互衬托,和谐统一,形成了 连续构图的整体布局。高低错落,峻峭秀拔的山峰构成了有节奏旋律的、统一构图的基调。 群山峻岭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立体画面。
●多样的统一,综合的艺术:人们对黄山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进行艺术概括和命名,附 以神话历史故事,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具有诗一般迷人的境界和画一般神奇的景 色。有着独立的艺术美和欣赏规律,同时又融会贯通,统辖于“奇、巧、幻”总的艺术规则之 下,体现出综合的艺术气质。黄山的山峰,由于大自然的造化,前后参差,高低有序,层次极 为丰富。在群峰中,以天都峰、光明顶、莲花峰等为中心,如众星捧月。分散在主峰前后左 右,既有月亮的青辉,又有群星的灿烂。
●奇险的山峰,雄伟的气势:“自古黄山天下奇”,清人赵吉士认为:“黄山之奇,信在诸 峰;诸峰之奇,信在松石;松石之奇,信在拙古;云雾之奇,信在铺海。”黄出不险不奇,山峰 大陡峭,山体坡度大多在60°~74°,有的则近于直角,相对高差达千米。黄山峰峦横空出世, 云海浩淼无际,波澜壮阔,十分壮美。红日初升或夕阳晚照,云海气贯长虹,峰岛闪烁夺目, 体现了黄山雄伟壮美的特征。
●博大的群峰,丰富的景色:黄山自然景观绚丽多姿。山势之险峻,烟云之浩荡,飞瀑之 奔泄,巧石之磷峋,青松之奇特,环境之清凉,黄山莫不兼而有之。 黄山的形态美 黄山以峰海表现其整体气势,以奇松、怪石、云海“三奇”和丰富的水 景以及它们的相互组合,表现其特征,显示了黄山天然的完美和谐。
●奇松:松是黄山最奇特的景观,它们干曲枝虬,千姿百态。迎客松恭迎八方游客,探海 松勇取定海神针,它们不畏风雨冰雪,不择瘠薄恶土,表现了崇高的品格。人们在赞美它的 同时,也受到启迪和鼓励。
●怪石:在黄山的峰海里,巧石争崛,怪岩遍布,犹如神工天成,形象生动,构成一幅幅 绝妙的天然图画。步移景异,妙趣横生,给宁静的山峰带来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云海:黄山的云海世界神秘莫测。有时如一缕青烟,随风翻浮;有时又如万马奔腾,波 涛汹涌。时而来去匆匆,渺茫无际。怪石、奇松、峰海飘浮在云海中,忽上忽下,忽隐忽现,置 身其中,犹如进入梦幻境地,飘飘欲仙。
●水景:黄山干岭万壑,雨量充沛,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水景,如河溪、瀑布、湖泊、深潭、 温泉。黄山高差大,河溪、瀑布、深潭往往串连在一起,或迂回曲折,水流湍急;或浪花飞溅, 悬流直下,构成黄山最积极、最有生命力的景观。
“黄山文化” 黄山是“黄山文化”的发祥地,黄山具有使人陶醉的魅力,富有诗意和含 蓄深邃的意境,诱发游人无限的遐想和创作-,并且付之笔端,跃然纸上,摄入镜头。因此,以黄山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大量涌现,这些文艺作品不仅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艺宝库。
从明代嘉靖时期郑重始就有黄山的绘画作品。明末清初,有一批画家寄情黄山,描绘 黄团的美景,如渐江、查士标、梅青、虚谷、雪庄,而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石涛。现代名家有黄宾虹、汪采白、张大干、傅抱石、刘海粟、李可染等,他们笔下的黄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为中国画宝库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形成了黄山派。其特点有:
①以黄山为蓝本,师法自然。 “搜尽奇峰打草稿”,“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岩独杖黎”,他们师法自然,从黄山的山山水 水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表现黄山的奇特风貌和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②寄情于黄山的山峰美景,追求意境的创造。著名画家刘海粟十上黄山写生,深深体会到黄山 是山水画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他画黄山松“使松树呼呼有声,看过之后,能常常往来于心 中,产生热爱祖国山川的情操”。
③黄山群峰气魄雄壮,是中国山水画构图的粉本。黄山层 峦叠嶂,云海飘忽,无论站在哪里,都可发现一幅幅美妙的中国山水画构图。观赏这幅天然 的图画长卷,就会明了“重重悉见”的中国山水画散点-法的科学道理。这些也是黄山画 派作品的构图特点。
④黄山美的环境是中国山水画表现程式的范本。近代画家贺天健指出,渐江的风格究竟从哪里来的?我说还是还是得来的。还是的白龙潭上,朱砂峰西一带石 壁,即是渐江石法的范本。刘海粟认为,还是:西海群峰上,雄伟绚丽。批麻、马牙、斧劈、各 色皱法俱全。从真山到古人的画,反复联想、推敲,觉得山水中的一切技法,源于客观现实。 张大干、刘海粟的泼墨写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还是的气势。

黄山的自然美景,吸引了历代的诗人墨客,志士名流,领略和歌咏雄伟、瑰丽的自然景 色,产生了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诗文。有资料表明,自盛唐至晚清,描绘黄山的散文有几百篇,诗词有两万余首。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可以说,黄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诗的山。
神奇的天然画境,为摄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据不完全统计,自60年代以来,已出版黄 山风光画册20余本,各种影视片30余部。这些表现黄山的作品,出神入化,与中国的山水画 有异曲同工之妙。 出版方面,随着研究和表现黄山的各类文艺作品的大量涌现,安徽黄山出版社、黄山书社等应运而生,《黄山》杂志社、黄山书画院相继问世,出版了各类以黄山为题材的书刊和绘画作品。
黄山是知识的宝库。雄伟壮观的峰林世界,千姿百态的怪石景观,启发人深思,激励人探索:大自然是如何塑造黄山的?黄山云海又是如何形成的?黄山松为何干姿百态?还有黄山的冰川及冰川遗迹的争论等,都将促使科学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黄山的景名和摩崖石刻,体现了壮观的文化特色。在主要景区,就有摩崖石刻200处。遍布黄山的摩崖石刻,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们分布在道路的近旁,与游览路线紧密 结合,游人可以就近欣赏,增加游兴;二是均刻在石壁上,与山体结合在一起,混然天成。 “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刻在青鸾峰上,每字6米见方,是黄山规模最大的石刻。 从黄山的景名和题刻内容来看,它们均抓住自然景物和环境气氛的特点,进行艺术概 括,起到画龙点睛、烘托景物和环境主题的作用,增添古朴、典雅的艺术气氛,帮助游人领 悟自然美景的特征,启发人们联想,激发游人对景生情。有的还能发人深省,启迪人生,追忆往事。如:“大好河山”是因景寓意;“万山拜其下,孤云卧此中”富含诗情画意;“不垢不净”发人深省等。 黄山的大量摩崖石刻以及它们所表现的深邃意境,是中国文化与中国自然山水的渗透,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表达形式,反映了中国自然风景的民族特色。
“薄海内外,无如微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黄山以其博大神奇的风貌和 典型的美学特征,重要的科学价值,为中国山之魂,与长江、长城、黄河一起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令人神往。作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世界人类最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