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巴基斯坦”这样一个国家。印度历史上经历了印度教退到南部印度,北部主要是伊斯兰统治时期,伊斯兰曾在印度创造了辉煌的莫卧儿帝国的繁荣。英国入侵印度使其成为殖民地,到1947年让印度独立的“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成两部份,一部份是现在的印度,另一部分就是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两国为克什米尔的领土归属问题从立国起积怨长达几十年。这种对立情绪深入到普通民众。
图:印巴边境口岸瓦赫加的关闸,双方士兵向对方耀武扬威
图:双方降下国旗
边境仪仗队每天向对方“泄愤”斗威
国家关系的紧张必然会在边境上反映出来,瓦赫加边境口岸是印巴陆路的一个主要往来通道。它位于印度阿姆利则市西面18公里、巴基斯坦拉合尔市东面17公里处。这里每天早晚各有升降国旗仪式,双方的仪仗队在同一时间进行同一仪式。由于升旗时间太早,大部分游客选择看下午5点(在印度是6点)的降旗仪式。两国边界处有一个大铁门,铁门两侧有两国各自的看台,仪式开始前两边的观众开始鱼贯入场,秩序良好,观看仪式是免费的,不需买票,也不需查看任何-,入场时就感觉像去看一场足球赛。
身穿-仪仗-的印度仪仗兵和穿黑色仪仗-的巴基斯坦仪仗兵已在两边做好准备,这些仪仗服都非常亮丽威武,各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特别夺目的是双方的头饰,都有点像好斗的公鸡。 时间一到,边界两边十分默契,双方号手同时吹号,两国各出一个仪仗兵同时从各自的出发点踏着高抬腿的、显得非常夸张的步伐大步走向对方的国门,非常地气势汹汹,就像要把对方的气势压倒。眼看双方已经接近,却都突然地在距边界铁门不远处“刹住”。双方后面的仪仗兵继续跟上,同样是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重重地跺脚的步操明显有向对方示威的意思,直到双方各5名仪仗兵都轮流站到边界铁门边为止。
接着是双方同时打开边界大铁门,双方的军士长都向对方一声高吭的长吼,以示敌前叫阵,但跟着也不乏阵前的礼貌,双方互相敬礼、握手,再各自降下自己的国旗。有时并肩而立有时近距离面对面的两国士兵都双目圆睁,怒视对方,双手叉腰,各不相让,形势好像一触即发,此时双方的步操动作和阵势都要将对方压下去,动作有力而威武,但并不越界,这是代表各自向对方示威、“泄愤”。
图:巴基斯坦仪仗兵
图:印度仪仗兵
两边民众推波助澜,场面热烈
这时在两国的阶梯看台上都挤满了观众,印度人多,看台上总是坐得满满的,有人举起一面印度国旗在挥舞,有人带头喊口号,印度观众整齐而有力地跟着喊:“印度斯坦,印度斯坦”以示对自己国家士兵的支持和鼓舞。
巴基斯坦看台上观众则较为稀落,且是女性居多。但她们毫不示弱,多面巴基斯坦国旗在挥舞,同样有人领喊口号:“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以示对抗的决心。边界两边的口号声此起彼落,对抗性远强于一场足球赛。两国每天都有不少来自其国内其他地方的人前来助威,本国人远多于游客。
双方降旗、敬礼后同时关上国门,迈着整齐的步伐护送国旗返回,仪式在高潮中结束,耗时仅20分钟。初次身临这样的场面,总是担心场面会否突然失控,坐下看一阵后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双方虽然情绪高昂,但都没有攻击对方的口号,更多的是对自己一方士兵整齐的步伐、有力而威武的动作报以热烈的掌声,以示自己这一方比对方更胜一筹。
这种向对方“泄愤”的表演,极大地满足了各自国家民众的心理需要,也使它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风景”,因此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专程前来观看,甚至有旅游大巴装着整车人来,外国游客更会被安排在较好的位置。
图:双方仪式中有些动作看上去好像要打架但并不粗野
图:情绪高涨的印度人在看台上挥舞印度国旗
●从印度这一边前往,可以在首都新德里乘夜火车次日早上7时到达旁遮普首府城市阿姆利则,阿姆利则是印度锡克教的圣地,这里有锡克教圣地金庙和多处印度教庙宇可游览,到下午再乘班车往瓦赫加边境口岸,赶在5时半前到达便可。回程的车较少,请先问好时间,最好是租的士前往,晚上有火车返回新德里,次日早上到。
●从巴基斯坦这一边前往,可先到达巴基斯坦旁遮普首府,也是最著名的旅游城市拉合尔,在拉合尔住下,然后从拉合尔乘当地班车前往瓦赫加边境口岸。巴基斯坦这边交通较方便,回程巴士较多,拉合尔有不少很有价值的的游览地,不妨多住一两天。
●两国这一带的治安都较好,但仍须小心小偷,不管在哪一边观看仪式,可以表示对自己所在这一边的支持态度,也可以不表态,但切记不要表示不支持。千万不要“玩过界”。
●持中国护照(包括香港特区护照)即使有对面国家的签证,仍然不能从这个口岸过境,只能乘飞机过境,这是已经被多次实践证明了的事实。(图/文张奋泉)
此新闻共有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