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这是19世纪的一个英国诗人J·W·柏根的一首诗里的一句。几年之后,当伯根去该地参观后,他不得不承认当初所作出的此番描述是不确切的,佩特拉并非是玫瑰红色的,它甚至不能称为一座城市,却更像一座纪念碑似的公墓――这儿的房屋可能是泥制的,现在已不复存在。 这里有许多元法解答的问题,而神秘的气氛使得这原已特别的地方更具吸引力。公元前6世纪,一支称作纳巴泰的游牧部落控制了约旦阿拉伯干河(意为一年中某段时间内河水泛滥的沟壑或干洒谷)的东部,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长峡谷区域。由于控制了重要的贸易通道,纳巴泰人变得强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们的遗产。这处的墓碑群曾被当作是房屋,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些坟墓,开凿于海拔914米的难以到达的岩石中。有的图案细致典雅;有的是纳巴泰特色的“阶梯式”山墙压顶装饰,体现了埃及和亚述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重点放在正面,内部则是毫无装饰的巨室。 公元106年,佩特拉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拥有广场、公共浴室、剧场等所有古罗马文化常有的建筑。随着古城巴尔米拉消沉了。几百年中,佩特拉只为当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重新发现。当时一个名叫约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险者,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有人谣传说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没有城市。那位向导带着伯克哈特,沿着如今游客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锡克――-一条深陷在岩石的狭窄的裂缝――来到一座令人难忘的建筑物前,其正面宽27米,高40米。 这座建筑就是“宝库”。这一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其说是纳巴泰式,不如说是古典式的。尽管如此,宝库仍是佩特拉最著名的纪念碑。正面顶部的瓮被认为曾是用来存放某位法老财宝的,以前许多的旅游者曾尝试用枪击中这只瓮以获取其中的财宝。 山谷在宝库的一边展开,展现出众多的开凿于岩石中的坟墓。这些墓由粉色的沙岩构成,也掺杂着很多其他颜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风中,受到侵蚀而无法辨认。有足够的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红的也不是类似鲑鱼的粉红色,而灰泥粉饰,与今天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当人们沿着狭窄、隐蔽的锡克前进时,忽然间看见了阳光坚照射下的宝库正面,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在任何时代都给人一种惊奇的感受。 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块被夷平的地,约有61米长,18米宽。高地被理解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纳巴泰人供奉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血的,有迹象表明,纳巴泰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