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长期以来,人们对哈尔滨上述的两个雅号,似乎已欣然默认,甚至有点"洋洋自得"。 其实,哈尔滨的上述两种不同的别称,自有其不同的内涵,前者是就城市总体形象而言,后者则专指城市建筑的艺术风格。 打从沙俄殖民者在哈尔滨落脚之初,并选定在秦家岗建立中东铁路局的管理机构开始,尼古拉二世的宠臣们,一方面为了表现对沙俄帝国的效忠竭力推进"黄俄罗斯"计划在东方的实现;另一方面,为弥补远居异国,怀念故土时有的孤独感,确定按照俄罗斯民族似乎有约定俗成习惯:哪里有俄罗斯人,第一幢建筑便是东正教堂。
1899年3月,中东铁路局土木工程师列夫切叶夫率先将自己的工程指挥部从香坊田家烧锅温暖的住房搬到临近秦家岗中部的工棚里的时候,在万里之外的彼得堡已经发出了在哈尔滨东正教堂设计竞赛的通知。这年10月13日,是"俄国圣母节",在秦家岗顶中部,一座以沙俄末代皇帝名字命名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奠基了,其图纸是从彼得堡参与竞赛的众多设计图中脱颖而出,经由尼古拉二世审定钦批的。
由于殖民者表功心切、急于求成,要求一年内完工,加上施工期间曾受"义和团"义军的攻击,这座俄国人在哈尔滨第一幢建筑,全部采用木构架井干式构成。其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