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国古琴成功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孝 静 皇 帝 陵
  • 赵 王 陵
  • 赵 王 陵
  • 磁 山 文 化 遗 址
  • 兰 陵 王 墓
  • 东方莫斯科的标志:圣·尼古拉大教堂
  • 乾隆为何挤入罗汉中
  • 中国唯一大理岩石峰林山系
  • 圣塞文教堂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大足石刻

    bsp;   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塞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  “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尊,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公元1O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就,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末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画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戏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州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等,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

        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较高价值。

        (2)宝顶山摩崖造像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海拔527.83米。宝顶山摩崖造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壮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清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迎涅磐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道场窟、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砌的坛台,高2.3l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主要有祖师技身经目塔、七佛塞壁、报恩经变洞、殿堂月轮佛龛及十恶罪报图、毗卢庵洞、华严三圣洞、灌顶井龛等。

        宝顶山摩崖造像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

        ①宝顶山摩崖造像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信众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的形象。

        ②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其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统。经变相对应配刻经文、偈语、颂词等,图文并茂,且与藏经有异,是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③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收博采,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

        ④宝顶山摩崖造像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  造像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婚娶、送别等一系列日常生活情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又如横笛独奏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雕刻大师们体验生活之精微,再现生活之准确,令人叹服。

        ⑤宝顶山摩崖造像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多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干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释迎涅架像全长3l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地狱变相塞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圆觉洞内的数十尊造像刻工精细,衣衫如丝似绸,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开一天窗采光,光线直射窟心,使7同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功地避免了-变形;架裟绉褶舒展,披肩挂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年而不下堕。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迎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此外,宝顶山摩崖造像中尚存碑碣16通,11576字;题刻、游记、诗词44件,4020字;培修、装绚记49件,8031字。其中,刻于公元1174—1252年间的《唐柳本尊传》碑,以及公元1425年刘畋人撰的《重开宝顶石碑记》等对研究宝顶山石窟史乃至中国密宗史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3)南山摩匡造像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南2公里处,海拔514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131—1162年(南宋绍兴年间),崖面长86米,高3.5—10.2米,通编为15号。其中造像5龛窟,主要有三清古洞、后土圣母龛、龙洞、真武大帝龛等道教题材。

        在大足石刻中,公元11—13世纪的道教摩崖造像,是中国道教石窟造像最多、最集中、反映神系最完整的。保存完好者有5处,以南山为著。如第5号三清古洞共刻像421尊,以道教最高神“三清”为主。  配刻以“四御”及圣母、王母等群神,生动地反映了公元12世纪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变为神系、神阶明确的“三清”、“四御”信仰的历史事实。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雕刻最为精美;就内容而言,是最完备而有系统的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实物资料,有着极高的宗教、历史、艺术价值。

        南山有碑刻题记28件。其中公元1250年的《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碑记载了公元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遭蒙古军攻掠后的社会-历史的基本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具有“以碑证史”、“以碑补史”、  “以碑断代”的重要价值。其余碑刻题记,多属上乘作品。

        (4)石篆山摩匡造橡

        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海拔444.6米。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造像于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塞,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

        (5)石门山摩崖造像

        石门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新胜村,海拔374.1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1151年(北宋绍圣至南末绍兴二十一年)。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赛忠进等工匠师镌名。

        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号玉皇大帝塞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尊,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仟变相龛刻像98尊,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

        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7同、孔雀明王经变窟、河利帝母龛等。其中尤以第6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