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联合国称牛屁成地球温室效应元凶
  • 细菌来决定胖还是不胖
  • 月季与玫瑰之区别
  • 希特勒人种优化野心:生命之源计划阴影
  • 为何转基因玉米有利于生物多样性
  • 气候变暖将是我国气候变化的主线
  • 澳大利亚气候变暖速度居全球首位
  • 地球南极臭氧损耗程度远超北极
  • 风水是门科学 要在上海申遗
  • 臭氧人戈尔:立志拯救我们的未来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楼兰古国遗址20年后可能将消失<%=id%>

      面临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考验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为的破坏,罗布泊区域的古代文明遗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关于楼兰古国消失之谜至今尚未揭开,有专家认为,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20年以后,楼兰古城等遗址有将可能不复存在。

      千年难遇的降水量增加可能加速楼兰古城彻底“土崩瓦解”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有意或无意的干扰破坏熟视无睹的话,20年以后,楼兰古城将会消失。”11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开门见山道出了他的隐忧。

      杨镰长年在新疆各地考察和研究,对楼兰古国、小河遗址等处曾做过出生入死的艰辛考察,作为楼兰王室小河墓地重要发现人,杨镰不仅为认识西部的历史与现状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十分关注西部文明的保护。

      对于如何保护楼兰文明遗迹,杨镰有着自己的见解:“解决文物古迹遭破坏问题,关键要使人们真正了解这些文物古迹存在的意义,重点要避免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成为另一个楼兰。”

      据杨镰介绍,汉朝时期,罗布泊号称“广袤三百里,冬夏无增减”,而现在成为“旱极”,人们通常认为是塔里木地区日趋干旱的结果,美国地理学家亨廷顿教授作了实地考察之后,在《亚洲的脉搏》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亚洲的脉搏》是亨廷顿于1907年所著,是他的关于“气候与文明”这一全新课题的结项报告。亨廷顿认为,在塔里木,丰水期与枯水期相互交替出现是客观规律。早在100年前,亨廷顿就预言,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塔里木将进入下一个丰水期。而现在的种种迹象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亨廷顿的预言。

      2001年年初,杨镰带领的考察队刚抵达罗布泊时,遇到一场大雪,并将整个荒漠都覆盖住,“那简直让人感到震撼,这里年蒸发量曾达到3000多毫米,是降水量好几百倍的著名干旱地区,大雪封门,难以想象。”

      罗布泊地区降水量增加,使塔里木河下游的本已面临绝境的绿色走廊恢复了生机,“这是人类改善塔里木生态环境的最后机会,但却可能使楼兰古城彻底‘土崩瓦解’。加剧了保护遗址的矛盾。”

      “事实上,与发现楼兰古城时相比现在的罗布泊地貌改变很大。”杨镰忧心忡忡地说,2000年,在太阳墓地附近曾看到一个类似骆驼的风化土垄,相当壮观。可 2003年再去时,已经完全消失了。

      杨镰还告诉记者,今年7月,他们曾发现了一个典型的禅室(和尚的居室),里面有佛龛和两间侧室,连灯台都保存完好。8月再去时,禅室所在的古河岸彻底垮了,7月底一场大雨,改变了整个区域的地貌,根本无法挽回。

      专家认为:人为作用对保护遗迹的影响,不容忽视

      自然条件的严酷,使保护遗迹的问题刻不容缓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人为作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楼兰古城长期挺立在荒原,风吹日晒,已经日渐倾颓,几年前曾作过一次修复,但不少人对修复颇含非议。杨镰曾在《文汇报》发表文章提到,“三间房”是楼兰城标志性建筑,……但经过修复,“三间房”仿佛成了另一个建筑,原来古老的、直立了两千年的墙壁前后各挖掉一大条,然后用新打的土坯从两面紧贴着砌起来,成了“支撑”,而且比原来的墙壁宽了一截。这种“保护”方式,1976年地震过后北京曾用来加固简易楼。那是在余震威胁下的不得已的临时措施。这绝不是维护饱经历史风霜的古遗址的好办法。

      杨镰说:“楼兰佛塔就更绝了,这个残高近十米的印度覆钵式古塔极具特色,但从100年前发现楼兰,就有人为找宝,企图掏挖佛塔的内部。它是楼兰城的制高点,它的存在对楼兰古城至关重要。修复时,也许是考虑到佛塔危耸,为了持久起见,在塔上立了一个木支架,可支架不但改变了佛塔的原貌,而且成了好事者或盗宝人的一个‘惊喜’,等于为他们冒险爬上塔顶搭了一个‘梯子’。”

      数千

    [1] [2] 下一页

    年的岩画被刻上“到此一游”等字;专家表示,毁掉岩画等于毁掉历史

      “有人说,西部的古代遗迹遭毁坏是由于有关机构保护不力。事实上,保护一个位于荒野之中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除各级有关机构外,也是对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一种考验。”

      杨镰举例说:“我们考察队曾路经了太阳墓地。同行者都为墓地的现状表示担忧。但太阳墓地的问题除了盗墓,还存在同样难堪的‘无心’破坏。”

      罗布泊地区孔雀河古河道北岸的“太阳墓地”,于1979年冬被中国考古学家们发现。古墓中间是由木桩围成的墓穴,外围有若干木桩围成的7个同心圆,这些木桩同时形成以墓穴中心为端点的若干条射线,呈太阳光芒放射状。非常壮观,十分独特,“那些看似普通的木桩子,实际上具有一定特殊内涵的文化意义,你把它拔了,就破坏了整体的观感。见到地上扔着的木桩,除了愤慨还会让人想到责任感问题。”杨镰说。费力气去拔出木桩,也许只是好奇,想看看它到底有多长,埋得深不深。可你一旦将其拔出来,它所凝聚的历史感就不复存在了。

      罗布泊绝大部分是无人定居区。盗墓是屡禁不止的问题,杨镰认为除了加强监管,让人们真正了解这些古迹文物的意义也很重要,“只有保持原貌,文物古迹才是无价之宝,一旦被破坏,事实上就一文不值了。”

      对于新疆一些有几千年历史的岩画上被刻“到此一游”等字样,更让杨镰感到痛心疾首。“毁掉岩画,等于毁掉历史,一个有文化的人绝对不会将《史记》《汉书》随意撕毁,我们有责任提醒,岩画同《史记》一样,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不能自毁文化形象。”同时,来古迹参观的人多了,知名度提高了,当然是好事,可随地扔垃圾,破坏了原始面貌,也造成相当大的问题。

      1992年,杨镰参加了一个由8国成员组成的环塔里木探险考察队,“出发前说了许多注意事项之后,美国学者提议每个人准备一个垃圾袋,以便将沿途的垃圾带到城里进行处理。特别是在一个古遗址参观时,一位外国年轻的学者婉言谢绝了拿一片陶片留作纪念的建议,说:我已经有了足够的纪念品。他指的是拍摄了若干胶卷。”杨镰对此感慨颇深。从此,每次去塔里木进行考察必带垃圾袋,“‘留下的是身影,带走的是照片。’是每个人对遗址的责任,再强调也不过分。丝绸之路的古代文明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丰富遗产。”

      要解决人为的破坏,重在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要加强对我们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文明的认同感,“要像对待父母一样,不能做任何伤害它们的事。”杨镰说。

    上一页  [1]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