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热带植物园
  • 大鼓崇拜
  • 野象谷
  • 竹楼情深
  • 走进印控克什米尔
  • 克什米尔
  • 庆元大济
  • 昆明的风花雪月
  • 残阳如血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探秘毛利人文化<%=id%>


      到了奥克兰以后,只住了一夜,还没闹清楚怎么回事,就被汽车带到了罗托鲁瓦。说实话,由于来得匆忙,没有来得及做多少案头工作,也没能仔细地查找资料,就来到了新西兰。因此,不好意思地说,此时别说罗托鲁瓦,就是新西兰,对于我来说也好像是一片空白。
      罗托鲁瓦距首都惠灵顿457公里,距奥克兰234公里。踏上这块土地,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它的土著——毛利人的文化。
      
      毛利人历史
      
      罗托鲁瓦是世代毛利人的居所。毛利人的名称(Maori),在毛利语里做“普通人”或“正常人”讲。据说当初欧洲人初到此地时,问他们的民族应当怎样称呼,他们就回答说他们是“正常人”——大约他们把欧洲人看成是不正常人了吧。关于毛利人,有很多种说法。最普遍的说法是,大约一千多年前,即公元3世纪时,毛利人来自夏威夷。夏威夷有一个小岛名为哈瓦基(Hawaiki),那里的岛民是波利尼西亚人。他们乘独木舟穿过太平洋诸岛,于公元850年来到新西兰。第一批进岛的毛利人给这个当时杳无人烟的岛屿取名“长白云之乡”(Aotearoa)。公元1200年,毛利人已分布于新西兰南岛、北岛的许多地方。他们用地热资源煮熟食物,从丰富的自然资源中摄取生活之必需,毛利文化渐渐形成,并在口耳相传中流传下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们来自中国(当地也有这一说)。在与河姆渡相距不过十几公里处、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古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玛雅文明等都处在北纬30度线),也就是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八字村,考古学家发现了傅家山遗址。通过考古,初步可以断定,傅家山遗址是一处距今约7000年、以农业为主的原始村落。学术界有一种说法,突然消失的河姆渡人,有的南下到了岭南一带,有的则走得更远,甚至飘洋过海,到了大洋洲,成了毛利人。但是,这只是一种假想,还有待考证。可以用来佐证此说的是,维多利亚大学科学家钱伯斯博士采用DNA技术研究表明,波利尼西亚人和毛利人的先民,起源于中国大陆。他认为,此说与近代移民史完全吻合。而且这种说法与前一种说法,即毛利人来自波利尼西亚也并不矛盾。看起来,毛利人也许真的与中国人有着某种血缘关系。
      可是,毛利人的来源,到了毛利人嘴里,就很富有传奇色彩了。传说在公元800年的时候,有一位叫库培(Kupe)的人,爱上了一个同村人的妻子。有一天,他把这个村人杀死,怕被报复,就赶紧准备好自己的生活用品,坐船离开那个岛。好多天以后,他发现眼前出现一片陌生的土地,而且他看到天上有一片长长的白云,就把这块土地叫做“长白云之乡”。然后他回到家乡,告诉了乡人,从此毛利人的祖先才来到此地。
      毛利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神话与传说。他们用神话来解释宇宙的产生和神如何“堕落”*、长白云之乡是怎样从大海中浮现、毛利人如何乘坐远航独木舟来到此地繁衍生息的。毛利人有语言,没有文字,但口耳相传的传说却体现在毛利文化的方方面面:信仰、习俗、常识、技能、宗教等等,实际上这些传说都代表了生活经历的长期积累。毛利人将这些他们所实践过和学到的东西,统统收进口头文学,融入雕刻艺术,编人音乐舞蹈。比如,关于北岛的传说就很具有代表性。在古老的毛利神话中,北岛被称为“毛伊之鱼”,是说当年一个名叫毛伊的人钓鱼时,从海洋里钓起了北岛。当地规定不许触摸这条鱼,而毛伊的兄弟贪婪成性,不顾一切地去啃咬它的肉,导致这条鱼拼命挣扎。狂暴的动作致使北岛的山峦起伏。从这个故事里我们才知道,原来新西兰的北岛是“钓鱼钓起来的”。据说从空中俯视,北岛真的像一条大鱼。当然,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这些由口头传下来的东西不免有不少相矛盾之处,所以不可能有一种说法是“权威”的。毛利人还常常把他们的想法、意图体现在日常精美的编织当中,以编织的纹路来记载生活细节。这也是毛利文化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
      毛利人对土地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他们把土地称为Whenua,即胎盘之意。他们认为,新生命一出世,胎盘便回到一个特别的地方,被埋在土里,故土地为“大地之母”。土地归部落所有,而不是个人的财产。人是属于土地的,而不是土地归人所有,故人应该是“大地之子”。
      目前,新西兰有毛利人40万,约占总人口的14%。毛利人身材高大,强悍中带有憨厚之相。面色棕红,黑发、短鼻、厚嘴唇。从相貌上看,像亚洲人;从体格上看,像欧美人。这是一个讲究艺术的民族。雕刻、编织、舞蹈、纹身等,都是他们所涉猎的艺术领域。真正使毛利艺术达到一定高度的,是他们的木雕。毛利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一廖也少不了木雕。盖房、筑城、造船造兵器、器皿、乐器等都有着大量的木雕。最常见的是一个伸长舌头、双目圆睁的人头像、或是长得像鸟的神兽图案。在毛利男人手里,任何一种物品都可以用来雕刻,包括他们自己——在脸上或躯干上纹饰蓝黑色的线条——刺青也是毛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妇女则惯于把亚麻编成席子和篮子,用羽毛或狗皮缝制披肩,在几何纹饰上着以美丽的色彩。
      
      毛利人文化村
      
      我们首先进入的景吸烟者,就是毛利人文化村。据说,这里是一个毛利人的村落遗址。不过我们所看到的,大都是新建筑,大概是在把它开发为旅游景点后才建立起来的。村子里的建筑大多是红色镶边,这些红边上都有精美的雕刻。他们习惯把柱子漆成棕红色,刻上他们本民族或本部落历史的精美图案。建筑非常整齐,道路修筑得十分平整、开阔。说实话,这里几乎已经没有多少毛利文化的痕迹了。只在一个角落里,有几个茅草窝棚,用蒲草和棕榈树枝搭成,如同草窝子一样低矮、陈旧,有的干脆就是半地下,地面上只露出一个草顶。可以想像,人如果站在里面,大概连头也难抬起来。虽然已成“房屋”,却与穴居大同小异。不知当初身材高大的毛利人是怎样在这样恶劣的地窝子里生活的。
      毛利人聚会的场所,现在是一间很大的平房——毛利人不住楼房。房子里面有桌椅,墙上挂着毛利人酋长的像,看上去还不像是画像,是不是现代人扮的,很难说。这里还展出毛利人的编织物,色彩丰富,编织精美,看上去是艺术品的品质。一只经过重新油漆的漂亮的独木船,静静地躺在一条小溪之中,它们不再负有载人过河甚至过洋的使命,只是作为历史的一页在这里供游人观赏,展示着毛利人曾经有过的跨洋过海的经历。
      在我们参观完地热喷泉后,穿过一片小树林。导游指着一种树说:“这是一种蕨树。在新西兰,蕨树有一百八十多种,树叶的正面为绿色,反面呈银白色。毛利人就根据蕨树叶的颜色差异在森林里辨别方向。”我仔细看了看这种树叶,对生,细小,整片树叶呈锥形。土著人在刚刚确立自己的永久居所时,必然要掌握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各种技能,最廉价又最容易掌握的,自然是从大自然中获取。他们很早就知道用地热资源煮熟食物,小小的树叶,也能使初始的毛利人从迷路的森林里走出来。

      参观完毕,最后的节目就是在一个不算太大的卖纪念品的商店里流连。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被毛利人称为“神木”的木雕。这种木头很轻,拿在手里感觉不到多少分量。用这种神木做的工艺品很多,有钟表、笔筒、人物造型,都是各具情态。大多数物品都刻有一种鸟,还都是一个姿式。据说这种鸟原来只有新西兰才有,现在已经灭绝了,它也被称为新西兰的神鸟。是不是那种黄嘴垂耳鸦——它灭绝于19世纪,就是因为它的羽毛漂亮,便于人的装饰,所以才遭到大规模捕杀的?再有一种特产就是绿玉。据说是新西兰南岛的一位女青年发现的,从此被毛利人视为圣物。这种绿玉呈深绿色,玉质纯净,玉质较软,做首饰很漂亮。还有很多物品,如权杖、武器等,也都用这种玉石制作。毛利人极重视他们的传家宝物,如绿玉项链、权杖等,他们深信这些物品里蕴藏着祖先的灵气。
      
      罗托鲁瓦湖与塔拉维拉湖
      
      在罗托鲁瓦期间,我们还参观了两个湖。一个是罗托鲁瓦湖,一个是塔拉维拉湖。
      罗托鲁瓦位于火山裂缝上,是全新西兰地热景观最密集的地区。1350年左右,一位毛利人在发现罗托伊蒂湖(Rotoiti)后,又发现另一个湖,命名为“罗托鲁瓦湖”,即“第二个湖”的意思。这个湖就在火山口上,是新西兰的第三大湖。
      罗托鲁瓦市周围有11个主要湖泊,城市依偎在其中。最大的一个湖就是罗托鲁瓦湖。这些湖泊都是在远古的火山活动中形成的。
      我们到达时,这里雾气沼沼。但是环境极为优美。三面环山,湖水泛着涟漪。山是绿山。其实,说绿也不太准确,山是彩色的,像是一个硕大的开口花环,拥抱着一湾湖水。一条修得十分平整的汽车路,一个大拐弯甩到了湖边。湖上有天鹅悠闲地游弋。这种天鹅不是白天鹅,也不是黑天鹅,而是褐色的,都是成双成对在一起相依。虽然天色灰蒙蒙的,但是幽雅的环境还是给人以好心情。
      据说,这些湖泊和河川有许多肥大的虹鳟鱼游弋其中,这里是全新西兰最容易钓到虹鳟鱼的地方。说起钓鱼,新西兰的规定很有趣。这里的人们不吃河鱼,市场上也没有卖河鱼的,但准许钓鱼。钓鱼有着很严格的规定:第一要经过申请、批准,拿到准许证才可以垂钓,否则就是犯法;第二,钓上的鱼有严格的尺寸规定,小鱼必须放生回河,否则也是犯法。华人是吃河鱼江鱼的,所以到了这里可以大开其斋——虽然钓鱼有些麻烦,但总是可以吃到不花钱的鱼。
      第二天,我们又到了另一个大湖——塔拉维拉湖(Lake Tarawera)。这是一个高山湖泊,汽车在盘山路向上七拐八拐才到了山顶——我理解这里就是山顶吧。火山形成的湖,一般在山顶居多。这个湖的风格与罗托鲁瓦湖大不同,虽然就水的颜色而言,都是清清的,非常纯净,但是它们所在的位置及形状还有给人带来的感受却不尽相同。如果说罗托鲁瓦湖显得开阔的话,那么这个湖就显得幽深。它也不同于罗托鲁瓦湖就坐落在路边上,人下车就可以亲水。塔拉维拉湖要从下车的地方,向下走才能走到湖边。这座湖也是火山爆发后形成的,被当地的毛利人称为圣湖,而女人是不可以在这个湖里下水的。这天天气仍然是雾气浓重,能见度也差,远山一片模糊,只见湖水伸向远方,荡漾着神秘的气息,给人以恍若隔世的感觉。这时有一条私家汽艇刚刚游湖回来,果然船上没有女人,只有两条汉子在系缆绳。一条狗从船上跳了下来,站在冰冷的水里,冲着我们叫。大概它也很少看到“外国人”吧,也算是一种表示。
      看过了毛利人的村落、地热喷泉、火山湖后,我们去欣赏毛利人的舞蹈。那是在毛利人村吃饭时——大概也只有在吃饭时才能看到毛利人的舞蹈,这也是旅游开发的结果吧。先是几个高大威猛的汉子大声吼着,用一些小道具来增加气氛。毛利男人的舞蹈叫做哈卡,舞间以足顿地,蹦蹦作响,并且瞪大眼睛,频频吐舌。舞蹈的意思是表示他们的勇士要开始宣战,把敌人吓走——当然,现在是和平的舞蹈了,成了友好的表示,失去了它本来的意思。然后是几个高大胖硕的女人跳舞。女人跳的舞叫做波依舞,手拿两个拴着线的小球,有节奏地敲打自己的身体,边歌边舞,热情洋溢。毛利人的礼节是吻鼻。我们一位团友上台去与那位男舞者吻鼻致意。导游说,头一年爆发的“非典”疫情,也使毛利人害怕了一阵子,有一段时间,他们的吻鼻礼也暂停了。好在现在疫情已过去,人们又开始用自己民族的礼节向旅游者表示友好。这也是我们此行惟一看到的毛利人。
      
      难忘的罗托鲁瓦
      
      按说,新西兰这块美丽的土地,本应该就是毛利人的天堂——不管他们曾经多么贫穷,多么原始,是他们开发了这片热土,这片热土是他们祖先选定的家。但是历史的流动过程总是充满了掠夺与残杀。当毛利人的祖先乘舟跨洋过海来到这里的时候,欧洲人还不知世界上有着这样一块富饶的土地。而当欧洲人一旦发现了这里,就把这里的原住民压缩到极限。
      1642年,荷兰探险家阿尔贝·塔斯曼乘两条船从爪哇南行探险,意外地抵达了新西兰,成为第一个发现这块土地的欧洲人,只不过由于当地毛利人的抵抗,没有让他登陆罢了。1769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船长在考察南太平洋有没有大陆时,也发现了新西兰,经与毛利人沟通,他率部登上了北岛,遂成为踏足新西兰的第一个欧洲人。后来英国与一些欧洲国家大量向这里移民,欧洲人越来越多,现在无论是澳大利亚人,还是新西兰人,由于多是欧洲人后裔,对于库克船长都是赞赏有加,到处都是他的雕像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名。1840年,英国总督赫伯森从悉尼来到新西兰与毛利人谈判,当年的2月6日,签署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怀唐义条约》,以后,新西兰就将这一天定为国庆节。从这一天起,英国人在新西兰的统治地位得以确认。
      我们离开罗托鲁瓦的那天,是个大晴天。我们走在从罗托鲁瓦到奥克兰的道路上,一路风光让人看不够。蓝天白云绿地如毯,丘陵起伏,一条路蜿蜒曲折伸向远方。遍地牛羊随意地吃草。这里的牛羊都是放养的,一年365天,天天在大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当然遇到风雨也只好自便。突然,有一队奶牛排着长长的队伍向着一个方向运动。我们很奇怪:牛怎么会这么有秩序?导游告诉大家,这是利用了条件反射原理,每天到这个时候,奶牛就会自动排队去奶房挤奶。看起来,不光是散养,他们也利用了科学原理来管理牛羊。这时我突然觉悟到什么:为什么当初英国把犯人都流放到澳大利亚,而英国的贵族却都住在新西兰?原来新西兰的自然资源要比澳大利亚丰富得多。澳大利亚本是一块不毛之地,地理环境没有什么特色,一片丘陵,缺少高山,缺少大川,全境没有多大的落差,而且只有一种树——袋鼠出没的桉树,极为单调。而新西兰的树木种类繁多。现在正是秋天,枫树叶红了,红得醉人;还有一种树叶黄了,黄得耀眼。当然大部分树还是绿色的——浓浓淡淡的绿,许多颜色搭配在一起,十分赏心悦目。这里景色壮美,有高山,有峡谷,气候湿润宜人。这是一块宝地。英国人当然很快就会领略到这一点,所以他们的贵族才会选择在这里居住。
      又联想起我们刚到新西兰时,在奥克兰机场下了飞机,汽车向奥克兰市区进发,一路上到处是美丽的小别墅。路过一个小镇,啊呀,那个小镇真是堪称最美丽的小镇,名叫“玛塔玛塔”镇。这里规定,房屋最高不能高过树,所以小巧别致的别墅参差错落,再让各种颜色的树木一点缀,醉人啊!
      我们是下午离开的罗托鲁瓦。汽车来到一个所在,像是一个公园。这是罗托鲁瓦历史博物馆。这座历史博物馆建造得极为精致。它建于爱德华七世时代(一般指20世纪头10年),原来是政府花园。大树修剪得像人的手指,建筑别具风格,干净、整洁得让人不忍心触动。在阳光下,公园像一个精心打造的模型。这里也有地热蒸汽,冒着滚滚的热气,带出淡淡的硫磺气味。我真是从心里为建造者们的精心而感动,在里面流连忘返,不愿离去。
      可以说,这趟澳—新之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罗托鲁瓦。这里的毛利人文化,这里的山野景色,这里建筑的精美,都使我觉得不虚此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