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龙门古镇是我们抵达浙江后第一个到达的小镇,是时已接近中午。
下得车来,只见村子门口(说是古镇,其实就是一个村子,如同诸葛八卦村一样),立着一个大牌坊。牌坊上书写两个大字:龙门。从牌坊下面望去,对面的墙上有“孙权故里”四个大字。始知这是孙权后裔的聚居地。
龙门古镇位于浙江富阳市西20公里处,南北宽500米,东西长800多米,一直为富阳第一大村。民国时期,一度曾以镇建制,所以才有“龙门古镇”之说。现在全镇有1600多户人家,孙姓占95%以上。龙门镇有一条小街,小街贯穿东西,总长400米,街道很窄,用鹅卵石铺道,这里与其他地方不尽相同:鹅卵石不是平铺,而是立着铺。我想:立着铺与地面的距离大些,会不会更便于雨水流走?小街连着条条里巷,外人进去如走迷宫。可是对于熟知龙门镇的人(当然更不必说本村人)来说,这正是一大优势:路路通。有着“下雨天出门,跑遍全镇不湿鞋”的特点。
龙门古镇保留着自明代至民国时期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建筑,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它与诸葛八卦村又有不同,诸葛村是以八卦为图形建造的,龙门镇是以各支系的祠堂为中心组成的多中心,即为“井”字形或“回”字形。而民居,一般是下层为店铺,上层住人。
龙门镇的房子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地方已显破旧,有的墙上还保留有解放前涂写的标语,在庙堂的墙上还有1960年生产队发布的粮食收支情况及“一年早知道”等表格。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完好地保存到现在。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这里不光是保留了古代历史的遗迹,而且还保留着现代历史的留痕。孙氏宗祠的正门门口有两根旗杆,是道光年间为拔贡孙秉元所立。祠堂门楣上,有着大大的匾额,一为“拔贡”,一为“武魁”。里面正面为孙权塑像,两厢还有他的几员虎将周瑜、鲁肃、陆逊等人的画像,昭示着一段不能磨灭的记忆。房屋较旧,而与之形成强烈对照的,是在破墙下摆放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簇新的摩托车。历史与现实通过这一对比,非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龙门古镇离富春江很近。三国时期,东吴曾于此建立东吴水师。孙权有七子。在三国离乱的形势之下,先后有四子都曾被立为太子:次子登、三子和、幼子亮、六子休等。幼子孙亮先继了吴主。后亮被废,其六子孙休被拥立为帝。孙休虽然为政宽厚,有所建树,但体弱多病,30岁便驾崩。其时太子 年幼,朝臣便迎孙和之子皓为帝,封 为豫章王。三国归晋,传十二帝后,约于公元420年孙 之曾孙瑶被拥为大将军,驻守青草关。而青草关乃当年东吴水师重要基地之一。瑶死后,葬于屠山,坟前植有梓树,向东独荣。后裔为纪念先祖,将青草关改名为东梓关。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公元976年,烛影斧声,赵匡胤死,其弟赵光义继位。其时东梓关主人为孙权第十七世后裔孙勖。孙劻临终之时嘱膝下二子忠、恕:梓关气数已尽,当另觅良所,蓄气培宗,以光孙氏门楣。孙忠在父死后,遍访名山胜地,在富春江附近找到了理想的定居之所。宋太宗五年(公元980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孙忠携全家迁往新居,留下孙恕守护祖茔。这个新地便是如今的龙门。自从孙氏家族迁于此地,孙氏家族果然瓜瓞绵延,后立家谱,尊勖为龙门始祖。
短短的两段文字,就说完了从三国到北宋的千年时光。在这千年之中,孙氏家族有几件大事做得漂亮。
一是赤乌宝船,二是孙公麦。
1404年,明成祖朱棣为了“声播海外,扬我国威”,决定派郑和下西洋,当然也有到海外去寻找他的侄子建文帝之意。打造宝船的任务就落在了当时工部右侍郎顾荣的身上。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将严惩不贷”。正在顾荣急得不得了的时候,忽闻来报,说是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孙坤求见。顾荣一闻,不由得悬着的一颗心落了下来。孙坤,又名富远,字景佑,号素庵,正是浙江富阳龙门人。由于此人工作勤奋,富有才华,历来被顾荣所看重。孙坤此次来访,正是为着打造海船之事。他提出愿献先祖“赤乌战船”图纸。顾荣如梦方醒:孙坤的先祖乃东吴大帝孙权。而东吴正以舰船为主要作战工具,擅长水战。所以,孙坤献出造船图纸,本不为怪。于是顾荣便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孙坤,而孙坤确有地利之便:就以他家乡富春江作为造船的场所。孙坤回到家乡,找出图纸,加以修改,重新出图,亲自监造。次年三月,80艘宝船,顺着富春江、钱塘江而人海,再转入苏州浏河镇。三保太监郑和正是驾此宝船首发西洋,取得了光耀历史、震惊世界的大航海的成功。待郑和回到国内时,孙坤已然亡故,顾荣晋官*。
百余年后,孙坤的曾孙孙濡又为百姓立了一功。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2年),河南大旱。当时的长葛县令孙濡苦思对策。他突然想到了家乡有一种农作物甜荞,耐旱耐霜,如果抢种,农民就可能有过冬之粮。但是,就算是种甜荞,也需要资金,于是孙濡便急急地来见知府吴灵。吴灵没有孙濡这般责任心,只道让农民去逃荒。孙濡为人颇像先祖。他回到县衙,命仆人急忙赶回家乡——浙江富阳龙门传话,让长子汝霖等几弟兄卖掉家里的房产地亩,速购买一万斤甜荞种子,火速赶回长葛。孙濡当下发下种子,让灾民速播。此时正好长葛地区下了一场透雨,灾民由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百姓便称甜荞为“孙公麦”。
说来,原来的龙门并不在浙江,而是在山西河津市,属吕梁余脉,故又称吕梁龙门。河南洛阳南十余公里之处也有龙门,就是大家都知晓的具有卢舍那大佛的“龙门石窟”。而浙江这一龙门,却是被一名士叫出来的。
富阳龙门山距离富春江20公里,为仙霞山余脉,主峰杏梅尖,海拔1067.6米,为杭州地区第二高峰。东汉时期名士严子陵拒绝他的同窗、当时的东汉天子刘秀的邀请,辞官归隐,来到浙江。看到富春江的美景,不由得叹曰:“此地景色绝佳,胜似吕梁龙门!”就这样,此地得名“龙门”。
我们走在龙门的小道上。听了龙门这样多的故事,不由几多感慨。虽然孙权并没有在龙门生活过,但是这里有他的血脉。而后代的孙氏宗族,并没有辱没他们的祖先,不但有“赤乌宝船”、“孙公麦”的故事,还有革命烈士、*党员孙晓梅。她在抗日战争期间,坚持抗日,被日本宪兵队枪杀于南京龙潭老虎山凹。孙晓梅的哥哥孙承勋,笔名何满子,为现代著名学者。孙权的子孙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有过出类拔萃的人才。
回顾历史,三国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之一。人说“乱世出英雄”,此话不假。这个时期很短,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却演绎出那么多回肠荡气的故事。
东吴大帝孙权,字仲谋,本就是浙江富阳人,是他一手建立起东吴政权。一场赤壁鏖战,决出了胜负,一举定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个故事,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在京剧里,这出戏名叫《群英会》,而实际上,就历史而言,也确实是一场“群英会”。在这场战斗中,后来的魏、蜀、吴三国的精英几乎全部出马,各显才能,但起到定“乾坤”作用的人,绝对是吴主孙权。当时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曹操曾写信给孙权:“今治水兵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东吴。”当时的孙权只有26岁,面对强敌和内部意见的纷争——文官要和、武将要战的混乱局面,他支持周瑜、鲁肃联刘抗曹,他拔剑斩断奏案,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操者,与此案同!”经过周密的准备,最后在赤壁会战,火烧曹操战船,逼曹操败走华容道,从此形势大转,遂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后代的文人骚客,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篇章。其中最有名的一首,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800年的时光过去了,如今,孙权后裔在龙门古镇里乐悠悠地生活。盛世太平,也是对先人的安慰吧。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