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夜幕下的哈尔滨
  • 到东北,过大年
  • 凉山彝年节
  • 阿姆斯特丹的除夕夜
  • 纽约的中国春节
  • 凝固时空的开平碉楼
  • 玛雅,有多少谜可以揭开?
  • 探访玛雅文化遗迹
  • 冰城之恋
  • 圣索菲亚教堂的黄昏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黎村风情<%=id%>


      这次来海南采访,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采访当地的少数民族——黎族与苗族。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各省的边远地区,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总有一种神秘感——这些民族生长的环境本身就具有神秘性——深山老林里、源头山谷间。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少数民族特殊的生活习惯与民族特色。不深入其境,很难体验出他们的民族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当然,我们也十分清楚,只靠一两天的采访就想了解清楚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多多少少了解一点介绍给我们的读者,还是能做到的。
      所以来到海南以后,就向当地的朋友提出要到黎村苗寨看一看。
      几天中,我们一共走了两个黎村、一个苗寨。
      
      黎族溯源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有学者研究证明,通过DNA分析,证实黎族原本是古越人中的一支。古越人在距今6万年前已形成族群,距今8000年前,黎族先民已从古越人中分离出来。黎族人何时从大陆来到海南岛?有一种说法是距今5000年前由河姆渡抵达这里。《中华民族》一书中提出:海南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30处,出土大量磨制石器和大型石铲、农业生产工具,时间大约至今5000年左右。这说明几千年前,海南岛已有了原始农业。也就是说,5000年前,古越人中的一支首先登陆海南岛,由于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十分适于人类居住,他们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并且繁衍后代。这便是黎族先民——海南最早的居民。黎族应该原本是海洋民族,因为如果不是海洋民族的话,他们没有能力越过琼州海峡——虽然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最近距离只有19.45公里,但是对于古人类来讲,这个距离基本上还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天堑。只有海洋民族,具有当时视为高超的造船和驾驶技术,才能到达海南岛。海南的生态十分优越,有着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这样便使以捕捞为生的黎族逐渐转变为半渔半农。再以后,随着大陆移民的不断增加和人口的不断增长,黎族先民不断向海南中部、南部迁移,垦荒狩猎,便渐渐演化为山地民族。
      海南人口800万左右,其中黎族124万人,不仅在海南是除汉族以外的最大民族,而且在全国排位也居于第19位,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中部、南部,五指山是他们居住的重要地区。我们走访的三个民族村,都集中在五指山一带。这里的黎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也有从事养殖业和商业的。在历史沿革中,黎族形成了自己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
      按照黎族的传统,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襟衫,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妇女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沿边绣花,下穿筒裙。但是我们所见到的黎族民众,已经不再穿这些衣服,而是与汉族服饰一般无二。他们大概是要到节日喜庆时才会身着传统民族服饰,那样显得隆重。有的妇女的上衣还有沿边绣花的,不过也没那么复杂了,有点象征性的意思。
      黎族人的住房也很有特色。建房材料一般有茅草、木板、竹子、藤等,以茅草和木板为主。木板为墙,茅草为顶,房屋呈船形或金字形。
      海南与大陆的一统,还得从汉武帝时说起。到了明朝时,朝廷欲招谕黎族,也颇费了一番工夫。有史书记载:“琼州周围皆海,中有大、小五指,黎母等山,皆生熟黎人所居。比岁军民有逃入黎峒者,甚且引诱生黎,侵扰居民。朝廷屡使招谕,黎性顽狠,未见信从。又山水峻恶,风气亦异,罹其瘴毒,鲜能全活。近访宜伦县熟黎峒首王贤佑尝奉命招谕黎民,归化者多。请仍诏贤佑,量授以官,俾招谕未服,戒约诸峒,无纳逋逃。其熟黎则令随产纳税,悉免差徭;其生黎归化者,免税三年;峒首则量所招民数多寡授以职。如此庶几黎人顺服。”这里说的是一段历史。看起来,中央政权想要对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管理,光是依靠权力压迫是行不通的,必须出台有利于民族的政策才行。
      在海口,有一座苏公祠,当年苏轼(东坡)被贬谪到这天涯海角来,应该是郁郁不得志。但是生性豪放的苏东坡在这里不但有所作为,让海南人民到如今还在纪念他,而且还能找到生活的情趣。一次,苏轼从好友家饮酒归来,正在陶然之间,突然有三四个黎族孩子窜了出来,口吹葱叶向他邀舞,本来就容易“聊发少年狂”的苏公,一下子受到感染,写下了“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这也是历史上文人墨客少有的写黎族民情的诗作吧。
      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遍海南,黎族也不再是那个封闭的民族,黎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建设着新海南。
      
      水满上村见“神医”
      
      下得山来,到了一个黎族村落,叫“水满上村”。水满,在黎语里是“至高无上”的意思,所以这里的黎族村寨很多叫水满。这是一个很小的村子,只有17户人家。从外面看,小村子挺整齐,有一户人家的房顶上长出一棵小树,活脱脱一个“孔雀开屏”。村子有一条道路直通山下。我们在这里走访了一位黎族妇女,名叫王桂珍。这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像很多黎族妇女一样,她很瘦,但不很显老。她从别的房里被叫出来,笑着向我们走来。陪同我们的五指山市委宣传部陈部长对我们说:“她是这一带很有名的神医,治好了很多人的病,好多是很重的大病。她自己上山去采药,自己炮制,自己配方。十里八乡的人都来找她看病,有的病人生活困难,她就免费给人家治病。”我们与她见过面后,进她家的门时,见门口放着一箩筐刚采的嫩绿色的新茶。陈部长又说:“这一带很少有人自己炒茶的,而她是自己炒茶叶。”进得屋去,屋里漆黑,刚一进屋,什么也看不见。王桂珍进门后打开了电灯,一只悬挂在房梁上的灯泡亮了,我才看清屋里有一台电视机,正对着门,旁边有一长木椅,上面坐着三个小孩子在看电视。木椅旁边还有一个茶几,然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屋里陈设很简陋。但是在房梁上却挂着一个很大的镜框,里面镶着的照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是朱镕基总理与王桂珍坐在一起聊天的镜头,周围围着很多村民。陈部长介绍说,朱总理来过这里,接见过她。她很自豪地笑了。她说制药和医病是她家的祖传。兄弟姐妹好几人,只有她对这个感兴趣,也怕失传,所以就用心学了。可是现在她的下一代却没有人愿意继承这一技术,还是有失传的可能。我们走进她制药的房间,里面堆放着各种各样她上山采集的药材,有的已配好,有的还是单味药。在偏远的海南,又是山里的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仍然存在。有这样一位“神医”,就能够给很多人带来健康。尽管她自己家也并不富裕,但是难得她还愿意为乡亲们治病,特别是有时免费,这种情操让人十分敬佩。
      村子的后面有一座小山,山不很高,完整地被绿色包裹着,植被养护得非常好。我以为王桂珍就是从这座山上采的药,她告诉我们,这座山是神山,保佑着他们的村子,祖辈传下来就不能动这座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旦触怒了山神,山神就会报复他们。所以世世代代,没有人敢去触碰这座山上的草木。她的药都是从别的山上采集的。她的女儿说,她曾经上过一次山,很难上去,因为山上根本没有路。我回头看了看这座山,不由心生感慨:传说救了这座
    山。别看这种传说带有迷信色彩,但是村民们相信,也就会认真地保护这座山了。如果什么也不信,那山绝对遭殃。
      
      初保村
      
      我们来到海南的第一个晴天,从五指山下来,就去了五指山区最大的黎族村寨——初保村。这是一个藏在深山老林里的黎村。当车子走到半路时,因为路途难走,我们所乘的“广本”已经无法开进去了,只好全体迁到陈部长所乘的越野车上,这样才到了初保村。可见得当初这里是多么闭塞的所在!据说,1995年全村老少齐动员,干了三个多月,才修出了这条与外界沟通的道路——尽管现在还是很难走。
      一下车,我就被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所吸引。
      村子地属五指山市毛阳镇,坐落在昌化江的一条小支流旁。全村共51户人家、380口人,除了3户姓陈外,其余都姓王。初保村也是五指山地区最大的黎族村。下车时看到的主要景色是:一边地块虽然不大,但是所种植的庄稼都绿得泛光;一边是茅草房,一层层向上递延,真可谓错落有致。村子的对面是一座大山,当然,村子本身就坐落在山里。由于多日阴天下雨,今天初放晴,男女老少许多人都在户外活动。
      找来了副村长王玉蓉给我们带路并介绍情况。我们便跟着这位女村长一层层地向上爬,走家串户地拍照采访。第一个被我们摄入镜头的,是一位黎族妇女坐在自家的廊檐地板上绣花边。她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在阳光下成了一景。王玉蓉说:“这种花边是我们日常用的,缀在衣服上。”她一边说,一边比划。我问有现成的衣服让我看看吗,她说有。然后就把我领到房后,从竹竿上取下刚刚晾上还湿漉漉的一件黑衣,打开给我看。那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服装。又进了一间木板房,里边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坐在床上玩,一见我们举起相机给他拍照,他把自己手里的录音磁带举起来放在眼前,也当照相机给我们拍照。看着这种童真,真让人忍俊不禁。
      这里的房子很有特点。地板用木桩支撑架得很高,大约离地两米左右,房门开在两端。两端的房门中间是住房,一般有两间左右,各有屋门,屋门与房门呈垂直状。由于是茅草房,顶部是尖的。房里斜的部分,用来放置一些常用的物品,比如摩托车一类。
      在海南民族村寨,我发现,不管生活质量怎样,是否贫困,很多人家都有电视,而且全天开着,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初保村应该说是生活比较不错的村。这个村的村民有的从事农业,有的还从事养殖业,这里20家有电话,20家有摩托车,70%的人家有电视。在这深山老林里,这样的生活水平真算上不错了。
      上到一定高度,向下看,有一家人,两个孩子:一儿一女正蹲在门口嗑瓜子,妈妈站在门口,倚着门框。我们走了下来。男孩子已经上小学了,据他妈妈说,学校离这里比较远,每天要走二十来公里路。我有感于城市里的孩子,真是幸福。女孩子大约有四岁左右,始终一言不发,认真地嗑瓜子。
      再上一层,又见到了一个场景,又是南方少数民族所特有的场景:一位中年妇女坐在廊沿的地板上织花边。只见她两只脚夹着一根横棍,上面绷着彩色经线,她用梭子向上一根根推纬线。我们走过去与她交谈,她又给我们表演了一番。这个花边可能是用在筒裙上的。
      下来时,走过王蓉村长的家时,她指着她家对我们说:“这是我们家春节前刚造好的房子。”我们看过去,由于是用木板和茅草搭建的房子,所以并不显得很新。走近前看,发觉确实是新房。我们问她,造这所新房花费多少,她说700元。我们很惊讶,一所房子虽说简陋了一点,但是700元也太让人羡慕了!在城里,一所新房的价格,几乎是它的1000倍!
      这里有一个现象,大概对于南方人来说,也是司空见惯的:男人往往有些游手好闲,女人都比较忙碌。我看到有的精壮汉子,搬一只破木箱,脱了拖鞋就坐在上面晒太阳,悠闲得很。不知他们家里的生计从何而来?
      回来的路上,陈部长与我们探讨如何开发这个原汁原味的黎族村,我们建议,一定不要让它商业化,更不能按照城里人的意志改造它——那就完全失去它的个性了。只需稍加整理,主要是做到干净整齐道路通畅就可以了。我们还给他提了一个样板,那就是我们前两期介绍的楠溪江沿江小镇林坑。那里就是既整齐又干净,而且完全保留了它原有的风貌。我们极不希望把初保村这么好的民族村开发成不伦不类的旅游景点。商业化的景点,就完全失去了民俗的童贞。
      初保村,一个浓郁原汁原味的黎族村落。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