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从水满上村出来,我们驱车去往苗族新村。
海南的主要少数民族就是黎族和苗族。
苗族在海南约有六万多人,居住较分散。主要聚居于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也有少量居住于五指山(通什)、陵水、东方、昌江等地山区。他们是明代弘治年间迁居于海南岛的,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有学者考据:海南苗族大部分是明王朝为了镇压黎族人起义而采取“以苗制黎”的政策由广西、粤北调来的苗族、瑶族官兵,后来定居于海南的。
明代,从弘历到嘉靖再到万历,黎族人民不甘于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数次爆发大规模起义。由于汉人不善跋山涉水,而黎族人爬高山如履平地,难以挟制,弘历十四年(1501年),朝廷便责“征瑶将军”毛锐率10万大军征黎,其中就有善于山区作战和生活的苗族、瑶族士兵。嘉靖十六年(1537年),朝廷派程鉴带兵镇压黎人起义,程鉴调苗族弓箭手一万人参加征战。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从广西调来300名苗族药弩手驻守乐安营(今海南乐东县抱由镇)。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形势、政策的改变,这些苗族和瑶族的后裔便留在了海南岛,成了这里苗族的始祖。
关于海南的苗族,还有一种传说。说是两广地区的苗族因避战乱,有邓、盘、蒋、李、陈(也有说是李、邓、金、蒋、马)五姓人家乘船出海谋生,在海上遭遇风暴,一只鹩哥鸟飞来,引导他们绕过漩涡到了海南。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岸后,五家人相约,每年三月初三相聚,以纪念。因此,三月初三也就成为海南苗族的重要节日。也因为如此,苗族人从不吃鹩哥肉。
每年三月三,苗族盛装庆祝节日。苗家做五色饭或五色粽,纪念来海岛的五姓人家。五色饭是苗族人用植物汁液把白米染成黑、红、黄、绿四种颜色,与白米同煮,清香四溢。五色粽是先用油炒糯米出香味,再用植物汁液染糯米为不同颜色,再加以野味或家禽肉,用树叶或芭蕉叶包裹,用绳子捆住煮熟。只看原料与工艺,就能想像出这特色饭的香味了。
苗族新村离水满上村并不算远,可是规模却比水满上村大多了,它有四百多户人家。这也是五指山唯一的苗村。由于苗族历史上是在不同时期分做几批来到海南的,所以他们在海南的居住比较分散,主要都居住在深山里,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解放后由政府出资新建了村子,盖了新瓦房,动员附近的苗族人集中居住和生产——这里房屋比较规整,一条大道,两旁是民居,而不是像一般自然形成的村落房屋都是参差错落的。即便是这样,也还有一部分苗族人不愿下山,觉得不适应、不习惯,个别还有又迁回到山上居住的。
我们正向前走着,迎面过来一位五十多岁的汉子,满面笑容地与我们握手。陈部长介绍说,这是村党支部书记苗公。然后又介绍说,苗公在这里很有威信,很受村民们敬重。苗公并不姓“苗”,而是姓李(看来是大姓了),只因他是苗族村寨的“领导”,所以大家都称他为“苗公”。我们见过之后,继续向村里走。一家门开着,从开着的门看到里面正在烧着的火塘。我提出进去看一看。可是一进去,就跟在水满上村一样,什么也看不见——屋里比王桂珍的房间还要黑。定了定睛才看清,是老两口与一个孩子正围着火塘烧饭。一进去,就听苗公对陈部长说:“我这里有一个村民的媳妇病了,病得很重,病了三年,花掉两万块钱。今年我又补给他们1000元。他们实在太困难了,你一定要与市民政局的同志们说一说,给他们补助。”我当时感觉他在抓紧一切时间做工作。出来后,迎面过来一位年轻人,苗公介绍道:“这位就是刚才那老夫妇的儿子,生病的就是他的媳妇。”我这才闹明白,苗公说的就是这家人。我提出想看一看病人,年轻人把我们引到旁边他的房间,一开门,就看见一个蓬头垢面满脸病容的女人坐在床边,有气无力地拿着一只碗——正是吃晚饭的时间。我一看,赶紧走了出来,让他把门关上了——外面风很凉,屋子小,我们一行人一走进去,门就关不上了,我怕那女人再受寒。这时我才明白苗公的做法,于是我便很感动。一个村党支部书记,时刻想着村民的困难,抓紧一切机会履行自己的职责。虽然这时天色已晚,我们也没再走进其他村民家,但是只看到苗公的工作,便可了解这里的民风会很不错。
本当继续走访几户人家,无奈赶回五指山市还有相当一段路得走,只好告别苗公。苗公一听说我的年纪比他还要大些,于是便十分热情、十分真诚地邀我们到他家做客。我们友好地婉谢了他的好意,便登车回程了。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