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儋州古盐田
  • 休闲三亚
  • 伦敦人特写
  • 西方人不讲父母恩?
  • 中医中药在美国
  • 朝拜大峡谷
  • 鬼斧神功大峡谷
  • 发现科罗拉多
  • 走进西南联大
  • 苗族新村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学养深厚大师云集<%=id%>


      确定了有关西南联大组稿的选题之后,记者头一个想到的采访对象就是北京大学的沈克琦先生。这不仅因为沈老是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而且因为沈老近年来一直从事西南联大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有关西南联大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工作,对西南联大感情甚笃、了解颇深。在记者与沈老联系采访期间,沈老一直都在忙碌。记者很难想像,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不仅要操持“校友会”的日常诸多事务,还要参与修订《西南联大校史》以及其他一些事务性工作,其工作强度可见一斑。沈老虽然早已退了休,可对他来说,清闲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很多。
      说实话,第一眼看到沈老,记者怎么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位已届耄耋之年的老人。不仅看上去精神矍铄,而且思维敏捷。沈老告诉记者,他70岁才退休。退休之后,尤其是这些年,主要从事西南联大的研究和“校友会”的工作。沈老说他现在年龄大了,也经常有力不从心之感,有时候说话多了,就要休息一会儿。
      沈老认为,西南联大的办学方针应该是承之于蔡元培先生当年之办学方针的,尊重传统,不断创新,兼容并蓄,全面发展。之所以西南联大在许多学科上都具有国内领先水平,这和当年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之间的渊源有很大关系。早在成立西南联合大学之前,三所大学之间就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三位校长在其间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西南联大成立后,三校原有的优势学科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发展。而且,西南联大自建校以来一直坚持走的是各学科协调紧密全面发展的路子。另外,中国的学术传统能够在严酷的抗战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得以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说起西南联大,沈老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说:“一所好的大学,不仅能够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有令人心仪和信服的大师级的教授。”当初,沈老从贵阳参加高考,第一志愿就报考的西南联大。记者问为什么,沈老笑着说: “原因很简单,因为西南联大是由清华、北大、南开当时国内最好的三所大学所组成的大学,西南联大里有大师,有许多赫赫有名的教授。当时不光是我,许多大后方的优秀学子都把上西南联大当成自己的理想。西南联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有一些优秀的学生就是后来转到我们西南联大的。比如朱光亚,是从中央大学转来的;还有李政道,是从浙江大学转来的。”
      沈老说西南联大的教授不光学识过人,在敬业方面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沈老所在的物理系为例,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当时的周培源教授住在昆明西山,离西南联大十余公里,他为了不耽误教学,先是买了匹马,骑马来上课,下马后先牵马溜汗,再进教室上课。后来,养不起马了,他就骑自行车或者走路来上课,从不迟到一分钟。还有吴大猷教授,夫人患有严重的肺病,卧床不起,吴先生的家离学校有几公里路,也是按时到校上课,回到家里一边照顾妻子,还一边搞科学实验。
      沈老说:“西南联大是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联合而成的,她继承并发扬了三所大学的优良传统,使得三校原有的优势学科能够在战时的条件下得到发展和互补,使得各学科人才辈出。在西南联大文科的师生中,大师级的人物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这些大师的名字好多人都知道了,我就不说了。我只说我们物理系,就有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这样的奠基者,也有周培源、吴大猷、赵忠尧这些上世纪二三千年代留美回国的教授,还有王竹溪、马仕俊这些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进入西南联大的优秀教师;在学生里面,杨振宁、李政道都是在联大接受的大学教育,后来去美国深造获得了诺贝尔奖,陈芳允、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是咱们国家研制‘两弹一星’的功臣,而黄昆教授是口引门国家最高科学奖获得者,可惜呀,黄昆教授在不久前已经去世了。”说到这里,沈老的声音有一些低沉。沈老说,西南联大值得人们汲取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的学术精神,这种学术精神就是她尊崇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正是有了这样的学术精神,才引来了这么多大师级的教授和人才。沈老说:“据我了解,西南联大教师之间的关系很融洽,不是互相攻讦,而是互相尊重,教师之间代课、互相交流授课心得很普遍,教师得到从国外寄来的学术书籍,都会在第一时间介绍给其他教师和学生。三校之间教师之所以在西南联大能够亲密合作,是有其良好基础的,当年,我们北大物理系主任饶毓泰就是南开物理系的创办者,而在北平时,清华、北大教授经常相互兼课,两校还联合举办学术讨论会。有融合才有和谐,西南联大可以把三所学校的教师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多种学术兼容并蓄。”
      的确,西南联大有容乃大的办学作风一直以来有口皆碑。当年,钱钟书先生从国外学成归来,冯友兰和吴宓都力邀他来西南联大,而陈寅恪先生也说钱钟书“人才难得”;还有沈从文先生,虽然没有留过洋、讲过学的显赫背景,但凭借他的作品,西南联大也是想方设法地将他请来授课。
      沈老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比杨振宁低两届,在校园里常有接触,沈老介绍说,杨振宁曾经说过:“西南联大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到1944年取得硕士学位。”对此,沈老也深有体会,他说:“虽然西南联大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但教学质量却很高,所依靠的就是授业者渊博的才学和卓有成效的劳动,当然也有求学者的勤奋苦学。”
      作为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长,沈老介绍说,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的会员目前遍及世界各地,但他们都时刻把祖国装在心中。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会员于2003年捐资120万元人民币,建立了“西南联大教育奖励基金”,捐助当年组成西南联大的清华、北大、南开以及西南联大留在昆明的师范学院——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共计4所大学的优秀贫困学生。许多西南联大的校友还以个人的名义, 在云南以及四川等地建立了二十多所“希望小学”,这些“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投资二十多万元, 总投资达四百余万元。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沈老对记者说:“西南联大不仅是口引门国家在抗日战争时期文化教育上的一面旗帜,也为后世学人树立了良好的治学风范。西南联大学养深厚,大师云集,当然得益于当年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国内顶尖学府的文化积淀,但她的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所大学,都要有严谨的作风和开放的胸怀,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不断地吸引和汇聚人才。”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