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联大岁月回眸
  • 壮哉,西南联大!
  • 华夏初祖
  •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 私有财产与独立个体
  • *盛行的国度
  • 美丽的因斯布鲁克
  • 两上五指山
  • 我爱万泉河
  • 学养深厚大师云集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玉带滩与乐城岛<%=id%>


      在早,无论如何也不会知道这个小岛。这是一个河岛,不是海岛。它处在万泉河中。以前真的少见河中之岛。这次见到了。
      小岛地处海南博鳖小镇。博鳌原本是琼海市的一个无名小镇,现在名气大振,就是因为亚洲论坛年会每年在这里举行。看起来。一个地方要想成名。也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有人突然发现它的价值所在,并把它开发出来。再加上媒体的炒作,便会一夜成名!比如深圳,老人家在那里划了一个圈,成了中国第一个特区,于是便大张旗鼓地开发出来,现在竟然成为中国少有的经济大市。博鳌也呈一样。10年前,我去过海南。那时还根本不知博鳌是何方神圣。而这次再到海南,若是下去一趟博鳌,就似手有些说不过去了!
      说去了,其实与没去差不太多。只是乘船到了博鳌最引人的景观——王带滩。王带滩全长8公里,是一个天然的隔开海与河的沙滩。站在王带滩上看,一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胸襟广阔;一边是江河入海口、风平浪静、气象壮阔。江河入海口是三江汇流:万泉河、九曲江、龙滚河三条大河从这里注入南中国海。玉带滩上最有名的景致。是从玉带滩上远望那座被当地人称之为“圣公石”的海礁。之所以称它为“圣公石”,是因为石头的形状有点像关羽侧面像。当地渔民视圣公石为他们出海捕鱼的安全石,说有圣公在这里保佑,他们就平安无事。
      玉带滩蜿蜒曲折,随着海水的潮涨潮落而长而短,是世界最长的一条分割河海的自然长堤。堤上风很大,相机几乎都把握不住。
      如果说,这一趟玉带滩有什么令我难忘的,那就是三江汇流处的壮阔与安详?无论多么暴烈的河流,一旦行将入海,它的一切暴躁、焦急全都放下了,以一颗平静的心,归流入海。这不知是河的性格还是海的魅力。
      我们没有去亚洲论坛.只是远远地望见会场建筑。我心里有一桩事总放不下,那就是去乐城岛。昨天吃晚饭时。与琼海市的朋友一起聊天。提出并不想去旅游景点。只想采访一些没有开发的、具有强烈地方特色又有文化内涵的地方。一位名叫王仪的琼海年轻人建议我们去乐城岛,他说:那里完全自然古朴,你们去了一定会满意的。我们接受了他的建议,并由他陪同,一起来到玉带滩,然后一起直奔乐城岛。
      乐城岛距琼海市15公里,被万泉河四面环抱,是万泉河河中之岛,面积3平方公里。说老实话,我还从没到过这样的河岛,只知长沙市的“橘子洲”。那不过是湘江里的一个小沙洲罢了。而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岛”!想像中的万泉河,很宽,很美——其实也不完全呈想像的,10年前,我曾走过万泉河畔,见到过的,却没有想到它竟然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合抱一个岛屿!
      汽车开到乐城岛对面的万泉河畔,隔河相望两不厌。对面就是小岛。茂盛的树木使小岛一片霖然。河边有居民在洗衣服,宁静而祥和。这里没有许多旅游景点的那种商业气息,没有指示牌,没有导游(王仪就是我们的高级“导游”),更没百无处不在的出售纪念品的摊点。它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正是我们一心寻找的地方。我们下了车。走上“趸船”——我以为是趸船。其实它不是趸船。它就是船,这只船不是尖的。而是方的。有点像方舟。方舟很宽,可以连人带汽车一起载到对岸去。这又是一个没想到!没想到小小的岛子,却有船能载汽车过河。
      过得河去,顺着向上走了一小段路,就进到了岛子的正路上。
      这是一个纯天然的小岛,一切都自然而淳朴。岛上有高大的椰子树,槟榔树、棕榈树。传统式样的民居掩映在一片片田园与高大的树木之间,虽然有些破旧,但越是古朴。越是引人入胜。
      如今的琼海,由原来的乐会县与琼东县合并而成。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首设乐会县。元成宗大德四年十二月(公元1300年),乐会县城迁至乐城岛。虽然在此岛建县治的时间不长,但是七百多年的历史也确曾留下了不少遗迹。
      乐城岛原有长约1228米的城墙,将整个县城围得严严实实。东南西北各建一门,加上周围的万泉河水,为小岛提供了严密的庇护。而今,城墙只剩下一小段,残破不堪。有的地段已成为居民家的院墙,也有的只掩埋在荒萆野冢之间。如果不看小岛上生活舒适的居民。只看这一段段破旧的城墙,只能在这里慨叹岁月的无情,平添许多伤感——毕竟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世沧桑,饱经战乱与忧患。整个中国内地都有沧桑之变。更别说这个远离国家心脏的河中小岛了。
      我们信步走在小岛的古街上。先是绕过民居,走到后面去寻找残破的古城墙绕过去后,看到一大片芭蕉与槟榔树林中有一片草甸子,草甸子里有两头黄牛悠闲地吃草,有如图画一般。没有见到一个人,整个小岛静悄悄的。一条小土路直通那段城墙,实际也就是直通那段被湮灭的历史:
      小岛上只有一条主街,也就是乐城岛的商业街。这条街道比较整齐,两侧都是民居。这里的民居房屋与那些从事农业的民居有所不同,大多比较“现代”。这个岛上的居民有不少是闯南洋的,华侨比较多、他们在海外挣来一些钱。给在家乡的亲人置些房产。这些建筑虽然比较“新潮”,但大多也没离开海南民居特有的构造:都有骑楼。两根柱子或是四根柱子支撑着二层楼,给楼下的房屋撑起一片荫凉。这大概与海南的气候炎热有关。这里可以看到居民了。他们的家,有很多开着大门,毫不避讳外人的眼光。小孩子们也都比较开化,无论素不相识的人怎样看他们、他们都很坦然、看起来,这里虽然不是旅游景点,但是也时不时有岛外人登岛参观,居民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当地的朋友介绍说,这里民风古朴。某家家里人都出国了。或不在家中,他们的房子都有人照看,当地人绝不去“侵犯”别人的“宅基地”—正说着。我就看到一个特殊的现象:一家的大门紧锁着。我走上前去仔细看过。那把锁头已经长满了锈。别说没有钥匙,就是有钥匙.也不一定能打开。这说明这家人出去的时司已经很长了。也许已有几十年了。可呈门框上却贴着“光荣烈属”的新鲜标志和大红对联。因为刚刚过完春节不久。这些对联还十分耀眼?看起来这家有人曾经为了新中国而壮烈牺牲 家乡人没有忘记他们的贡献。每年还要给这早已没有人居住的房屋门口,贴上吉祥的喜帖。就是这小小的细节。小岛上居民的温情让人一下子觉得可以触摸到。
      岛上还保国着许多地方已经不多见的小庙,有一座城隍庙,还有小小的土地庙。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土地庙、这个小庙像是积木搭的。据说岛上的人是很信奉城隍的。
      五仪又带着我们走访了一陈姓人家(这里的村民多姓陈)。这户人家是个大家庭,兄弟两人住在祖上留下的老屋里。分灶各过。这是个比较大的宅院,也是典型的海南民居。通过交谈,我们感觉这家人兄弟妯娌之间相处和谐。房屋很整齐,家道也可以,庭院里停放着摩托车,一位男主人正在修理摩托、这也正是,虽然岛屿很小,外人难以进来.基本保持着自给自足的风貌,但是仍然抵不住现代化的“诱惑”。无论是摩托车还是电视机,这里都很齐备。
      这里有一个习俗,即每年的春节期间。都要举行肥鸡比赛,即每家每户都把自家养得最肥的鸡宰杀,放在锅早煮,然后拿出来比赛。谁家的鸡养得最肥,说明谁家的人最勤劳,日子过得好。每逢肥鸡比赛时,岛外十里八乡的人都要到岛上来、平时清静的乐城岛上会很热闹一阵子。顺便说一句,我走南闯北,走过很多地方,但是海南的鸡和鸡蛋最好吃。因为大多是土鸡,不是养鸡场的鸡。他们的品牌是“文昌鸡”,到处都是“文昌鸡”的招牌,不管是不是文昌鸡,反正海南的鸡就是好吃。乐城岛上的鸡大概更好吃。
      我一直在问一个问题:我们只走了岛子的一个侧面,即东面,西部是个什么样子呢?这个岛毕竟有3平方公里呢,还有好多地方我们没有去。我被告知,西部是村委会所在地,也是历史上县衙的所在地。据当地人讲,西部的阴气比较重,非得有这样的衙门才能“镇”得住。而且,西部比之于东部,也显得有些荒凉。可是我还是希望走一走西部。于是我们乘上汽车,往西部去了。
      村委会是一座新修的小楼,粉色瓷砖墙,还够气派。旁边有一座已废弃的大房。不知原来是干什么用的。看着那房子也还整齐。可就是门窗已经洞穿,说明长时期没有人使用与居住了,据说这里就是原来的县治所在地。村委会对面有一口老井。海南的井与北方的井有所不同。北方的井小口大肚,有常设“设备”,即:辘轳、绳子、汲水的桶。谁来打水,把桶摇下去汲水即可。这里的井,井口好大,可以同时跳下去几个人。我站在井口向下看,都觉得有点眼晕。这里的水并不预备汲水的桶,水桶(不似北方使用木桶。而一律都是塑料桶,比较轻便)都是打水人自带。此时正好有一中年男子在打水,我们不禁上前打问,他介绍说,这口井已经有百多年历史了。这口井很神奇,水位高。外面旱,井里的水也很多;外面水大,井水就可能盈满,我们去时,正赶上海南多年不遇的大旱,老井附近的荷塘都已经干涸了,地皮*着、暴起龟裂纹、可是这口老井水面仍然很高。老井旁一小块地,种着自家吃的韭菜、蒜、葱,芹菜等,也有高大的槟榔树,是农民用来出售果实的。
      在岛上的时间不长。虽然尽我们所能走了走,但仍然是浮皮潦草。岛上看到的人很少,只知大部分青壮年都到外面打工去了,留下的人都在慢慢地、悠悠地过着自己衣食无忧却也不很富裕的生活。
      淳朴的生活,浓浓的乡情,自得其乐的日子,让人分明嗅到了泥土的芳香。乐城岛,一个让人想起来心里就暖洋洋的小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