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火山 沙滩 草裙舞
  • 珍珠港,烙在夏威夷躯体上的疮疤
  • 桃李满天下 一生爱中华
  • 细品古镇朱家角
  • 阿里山
  • *盛行的国度
  • 美丽的因斯布鲁克
  • 两上五指山
  • 我爱万泉河
  • 玉带滩与乐城岛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日月潭<%=id%>


      日月潭是我们祖国大陆人耳熟能详的风景胜地。如果说,我们内地人最早对台湾的了解是什么,大概都会脱口而出:阿里山和日月潭。由此可见日月潭对我们的影响之深。什么叫“游山玩水”,自然景色总呈与山与水分不开的。而台湾岛上,最负盛名的,也就是这山,这水。
      我们来到日月潭,是一个阴天无风的日子。虽然它的气魄无法与祖国大陆的湖泊(如太湖、洞庭湖、西湖等)相比。但是也别有一番风韵。要知道,这是一个岛,一个岛上有那么大一片湖泊,而且是天然湖泊、真的很不简单。
      日月潭位于台湾中部南投县中央的渔池乡,是台湾第一大淡水湖泊。最高水位约为750米。面积793公顷,水深40米、这是一个高山湖泊,置身子大山环抱之中:它位于玉山(台湾最高峰)之北、能高山南,东为海拔2400米的水社大山和高大的大尖山。日月潭古称“水社潭”(大概因它在水社山下之故),又名“双潭”。高山族称之为“龙湖”。据《台湾府志》记载:“……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络,自山口入为潭。”又记载:“水沙连内有大湖,四面皆山,共24番社。隔湖负山而居,路极险峻。”故有“海外另一洞天”之称。
      日月潭湖面辽阔清澈,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也呈最负盛名的风光资源,日月潭的一大特色,也是最神秘之处,是没有河川溪流注入,但湖水仍旧充盈。一般说来,这似乎有些违背自然规律:水是要有源的。无源之水很难持久:“为有源头活水来”嘛。据地质学家考证后认为,日月潭及埔里(日月潭所在地)原为一片大湖,后地壳变动造成地面陷落,形成大大小小的盆地,之后因蓄水形成山间湖泊。后其他小湖泊都因各种地质变化与天气的影响而逐渐干涸,惟日月潭因未受到河川冲割致使湖水没有外流,又无外来沙砾填埋,且有相当雨水注入,因而保存了湖水之蓄存。
      日月潭原来是两个单独的湖泊,后来因发电的需要,在下游筑坝,两湖就连在一起了。当然,站在我们看湖的位置,是看不到这些的,必须居高临下,才能看到日月潭的整体形象。不过,站在我们的位置看湖,就已经很不错了。虽然阴天,但是湖水的澄碧仍然可见。如果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那水就一定会呈波澜不惊、静影沉璧。对面的山,一片翠绿与浓绿交相辉映,倒映在水中、真有些仙境的味道。换一个角度看,那湖那山又是一番景象。
      在中国,但凡有名气的景观,都会附会一些美丽的传说,日月潭也不例外。传说,古时某一天,突然“咕噜”两声,太阳和月亮都不见了。大地一片漆黑,万物没有了太阳,也都面临灭绝的危险。此时,大尖哥与水社姐这对年轻的夫妇决心找回太阳与月亮。他们带着除妖用的金剪刀和金斧头,历尽干难万险来到一个深潭边,看到潭里有两条大龙在里面嬉戏,把太阳和月亮一吞一吐。大尖哥和水社姐把金斧头和金剪刀往潭里扔去。潭里顿时掀起巨浪,两条恶龙霎时身亡。但是,太阳和月亮还在潭底。怎么办呢?他们跳下深潭,吃掉恶龙的眼珠,一下子变得如大山般高大,于是,大尖山与水社山就诞生了。他们每人拔起一棵几十丈高的大棕榈树,把太阳和月亮托上了山,从此日月便又照耀人间。这个潭就是日月潭。大尖山与水社山从此便日夜守候在日月潭边。
      日月潭中有一小岛,犹如珠走玉盘,取名“琳仔屿”。以此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日,南半湖形如上弦月,日月潭由此得名。现在珠仔屿改名为“光华岛”。
      日月潭还有不少古迹,有供奉孔子和关公的大型文武庙,还有孔雀园、蝴蝶馆等。这些景点我们都没有去,倒是去看了当地邵族部落的表演。
      日月潭的居民主要是邵族,总人口仅存283人的邵族,是高山族中人数最少的一个支脉。当年邵族的祖先因深入群山追逐白鹿。遂发现了日月潭,而后迁徙、定居于此地。邵族部落的风情也让人耳目为之一新。邵族的表演让我感慨,因为我走过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到过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看过很多民族表演,而每一个民族的表演在突出表现他们的民族特色外,深深的内核里面都沉淀了浓厚的中国文化。也就是说,书国的少数民族。其表演。一看就是中国式的。在国外,哪怕是相邻很近的国家,包括缅甸,那是与我们国土相连的近邻,其表演也与我们有着很大的不同。可是邵族的表演,一看就是中国式的——共只有二百多人的邵族兄弟,或许从来没有到过祖国大陆,但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浸透与熏染,使这种舞蹈与祖国大陆的民族舞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邵族最常见的“杵舞”,就是表现邵族兄弟祭典和农业生态对他们的影响,这与中华民族最早的农耕文化一脉相承。
      其实我们到达日月潭的时候,已是中午11点半了,头一个进的是饭馆。这正是一家邵族饭馆。先端上来的是一个奇特的“盘子”。这个“盘子”是用细竹管做的,把一截截短竹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做成竹筏状,用菜叶铺好,上面放着几只大虾,然后还有两支弯过的竹枝伸到外面分叉开来,拴成一个渔网架,下面拴着一只盘子,盘子上铺着类似渔网的网子,又铺上菜叶,里面放着炸小虾。整个造型就是一只竹筏子支起一个捕鱼网。还没用餐,先体会了一把以渔措为生的邵族人的饮食风情。饭馆的墙壁上画着很多反映邵族生活的壁画。
      饭后我们在日月潭边徜徉,拍照。一位同行的朋友早就到别处转悠去了。一会儿,她回来了,告诉我说:“我在那边看见一种奇怪的果子,模样像蜡做的小熊玩具,开始我以为是假的。是把玩具拴上去的、近前一看、敢隋还真是长出来的。”于是我收起相机,与她一起来到她所指的地方。
      那是一处类似农家院落的柴门。这些”玩具”就长在柴门的篱笆上。乍一看,还真像是蜡做的,近前一看,这些“玩具”挂满了枝头。我想取下一个,可是没好意思。一眼瞥见下面的土里埋着一只落果。我把它取了出来,摸一摸,很硬。这是一只长得很周正的果子,很想把它带回去。也让我的亲朋们见识见识。可是我们左看右看也看不懂这是个什么东西,于是回过头去想找个明白人间个清楚。这时正好旁边有一个人,他向路对面支了支嘴说:“老板在那儿呢!”我们回过身去,看到有三个人正蹲在一家店铺门前吃饭,也不知哪位是“老板”,就举着落果冲着三个人一起问:“请问老板,这是什么?”其中一位瘦瘦的不高的中年汉子站起身来说:“牛头果。”然后他又补上一句:“这可不能吃。是观赏果。”我们点了点头。仔细看来,确实像一只牛头,有耳,有角,嘴巴向前突出。然后我又问道:“我想买一个,不知多少钱?”那位汉子爽快地说:“不要钱了,送给你们。你们是大陆来的吧?”我们说:“是的。”他又说:“那你们就把它带回大陆。希望两岸快点通航,你们常来看看。”听到这话,我非常感动,真是血浓于水呀!于是谢过了老板,举着牛头果走了回去。正准备上车时,几个人看到我手里这只奇怪的果子,马上凑过来问:“这是什么?”还没等我回答,给我们所乘的大巴开车的司机张先生凑了过来说:“这是牛头果,也叫刺茄,属于茄科的一种。由于它的枝子上有很多的刺,所以常常把它种来做篱笆用。这果不能吃,倒不是有什么毒,主要是薄薄的不好吃。”这时我想起来问道:“它能摆放多长时间?”他说:“从果实成熟开始算两个月。”这下我就放心了,可以完完整整地把它带回去了,张先生又补充了一句:“带回去可以,就是不要捂着它。”
      在车上,我正好坐在第一排,面前有一个类似小桌的台子,就把它放在了台子上,一路小心冀翼地时不时给它翻个身,惟恐哪处长时间接触桌面而溃烂。就这样,每天晚上下车也不收它,就让它在车上晾着。两天后我们回台北,走在台中市的时候,天空渐渐放晴了,竟然见到了久违的阳光(我们在台湾的十天里,下了九天雨,只一天不下雨,还是阴天)。那阳光虽然只是从云缝里穿出来的,也足让我们兴奋了一阵子。阳光照在这只黄澄澄的果子上,反射出金黄的颜色,煞是好看。
      就这样,我把一只生长在台湾日月潭的牛头果,带着台湾同胞的情意,完好无损地带回了家。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