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永久中立——国策瑞士
  • 富甲天下——财富瑞士
  • 盛产名城——都市瑞士
  • 如诗如画楠溪江
  • 笔墨纸砚苍坡村
  • 长提春晓丽水街
  • 七星八斗芙蓉村
  • 恬淡宁静林坑村
  • 我爱你,中国!
  • 新加坡的静、净、敬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话说以人为本<%=id%>



      几年前,采访中曾遇到一件事:某高速公路收费站,一辆货车通过时,超宽的货物撞向了收费亭。刹那间,女收费员用身体护住了面前的电脑。此事引发了高速公路公司的一场争论。中方代表认为,女收费员公而忘私,要大力表彰。外方代表却坚决不同意:“女收费员当时唯一应该做的,是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她的做法,不能提倡。”
      今天来看,这场争论,实属多余,是非曲直不言自明,因为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人们不再把人命看得那么不值钱了。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均出现得较晚,至少晚于“以神为本”。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后,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对大千世界提出许多疑问,如雷电,如风雨,如做梦,如疾病,等等。在人类还没有能力正确认识时,便认为在人的周围,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神灵的力量,在主宰一切,于是便产生了对神灵的崇拜——“以神为本”。
      “以人为本”的提出,最早见于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公元前5世纪中叶,是希腊城邦民主*的黄金时代,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意思即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得由人来衡量。其后的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著名论断,提出了对“人自身的反思”,使西方哲学完成了从“自然的关怀”向“人文的关怀”的第一次重大转变,为后继哲学的发展,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到了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正式诞生,并成为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潮,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肯定人的价值。从艺术到社会生活,把人的历史、人的世界、人的活动、人的精神、人的形象甚至身体本身,都作为关注的中心。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理性,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世俗享受,反对禁欲苦行。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对人的注意,改变了神是宇宙中心的观念,把人放在了宇宙的中心,人成了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原则又具体为“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一切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割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因此,在西方社会,“以人为本”有着较久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其根本就是人,人的生命、人的尊严、人的权利是最最重要的。
      最近的《报刊文摘》有两则报道,其言其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西方的“以人为本”。
      一位华人,在悉尼的一家店里打工。一天夜里,突然有4个人冲进店里,衣领遮着脸的下半部,手里举着垒球棒,吼道:“卧倒!”当时店里还有一位顾客,是个澳洲老大爷,他当即双手抱头,蹲在了地上,华人便马上效仿。歹徒打劫一番离去后,老年顾客才站了起来,华人赶紧打电话报警。警察调查时,表扬他们处理得好,没人受伤。过后,店里增设了保安。保安却说,他的职责是保护大家的安全,如遇上抢劫,他是不会理会保过险的货物的。华人于是十分感慨,在国内,舆论总是教育人们,面对歹徒,要见义勇为,奋不顾身;而在国外,不论是社会道德舆论,还是父母叮嘱孩子,都是——生命最要紧。他们的理论是: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是人创造出来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还有一篇文章写到,德国进行城市建设、小区规划,相关信息完全公开,而且欢迎市民参与。尤其是小区建设,包括道路、服务设施的设计,都要采纳当地居民的建议。原因很简单,今后是他们住在这儿,他们才是主人,最有发言权。因此,他们的建设理念中,建设一个小区,首先出场的不应是建筑学家,而应是社会学家,由社会学家调查清楚居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建设好小区。
      什么叫“人性化”?这叫“人性化”。
      什么是“以人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真如此吗?恐怕未必。我国古代确实有所谓的“民本”思想,像《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像《孟子》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等等。但是,这些所谓的“民本”思想,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本质上还是不可同日而语。西方的“人文主义”,其本质内含是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降人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坚持用以人为本的态度,来处理一切,把人作为处理一切的最高根据、最初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我国古代的所谓“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和归宿则都是王权统治,归根到底只不过是家长主义和王权主义的一个变种,是为封建制度服务的,是维护最高统治者的利益的。西周以后,由于农业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农民对国家兴衰、王朝更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民的*观念也由此得以产生和强化。“定罪民”、“养民”、“爱民”、“恤民”、“民为邦本”、“民重君轻”,是因为“本固”才能“邦宁”。说“民为贵”,是因为只有把“民”哄好了,“君”的江山才坐得牢,“社稷”才会稳固。如同孔子十分强调“孝悌”,其根本目的是因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而绝不是真正为了天下之父母。“国之有民,犹水之有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能够把封建皇权或载或覆,这样的“民”,岂能小视?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大前提,所以才“民为贵”,才“民为邦本”。在“民”与“君”、“民”与“官”这对矛盾中,“君”和以“君”为代表的大大小小的“官”,才是最最重要的。所谓的“民本”,只不过是针对君民关系而言。“民本”的后面,实质是“君本”,是“官本”。“以民为本”是表象,“以君为本”、“以官为本”才是实质。在这样一个“要义”下,小老百姓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可供选择的路只有一条,这就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对于历史长河而言,人类的文明史,不过几千年,“以人为本”的理念,则只有几百年。现实还不可能完全做到,人人、处处,都把“以人为本”作为普遍的价值标准,相反的倒是,“以神为本”、“以官为本”,还不时地大行其道。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我们任重道远,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