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话说以人为本
  • 泰顺廊桥搜索
  • 山路惊魂
  • 寻访廊桥遗梦
  • 笔墨纸砚苍坡村
  • 长提春晓丽水街
  • 七星八斗芙蓉村
  • 恬淡宁静林坑村
  • 我爱你,中国!
  • 新加坡的静、净、敬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邂逅碇埠桥<%=id%>



      第一次听说“碇埠桥”这么个桥名。其实,与其说这是桥名,莫如说这是桥的一种形式——最原始形态,属于堤梁式桥。比如我们过一条小河,河很浅,有人往里面垫了一溜儿石头或者砖头,人们再过河时就可以踩踏石头或砖头过河,不至于湿了裤脚管。这就是最原始的踏步桥,也就是“碇埠桥”的来历。
      “碇”是什么? “碇”是指码头用来拴船的石礅;“埠”就是指码头。看起来,最早使用碇埠桥的应该是在码头,后来才扩展到了一般的溪流。但是,使用这种桥是有条件的:第一水不能太深,第二河岸较平缓。山区溪水多,平时水流量不太大,但是一旦山洪暴发,水流突然变得凶猛,如果是木桥或石桥就很容易被冲毁,所以在这些地区使用碇埠桥就比较科学——水大时没过石礅;水小时石礅便露了出来,桥不会毁,人照样行。据说此种桥的出现始于唐宋时期。
      我们在泰顺时,就听说泰顺有一古老的碇埠桥,名为仕水碇埠桥,位置在仕阳镇溪东村一段平坦宽阔的溪面上。仕水碇埠桥建于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重建于嘉庆廿五年(公元1820年)。全长130米。石碇有223步,每步石碇由两块平整条石砌成,平行分高低两级。据说是目前我国最长的碇埠桥。
      说是“建造”,就不是随便找几块石头垫到河心,而是一项比较繁杂的工程。首先是桥基要稳固。工匠们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建桥基:一种是睡木沉基法。旱季水浅时,用松木在河滩上做成“井”字架,每隔8米横放一棵松木,用隼铆加固接头,然后在“井”字中心填充砌上大鹅卵石,既可防止石头被水冲走,松木的柔韧性也可以抵抗冬冷夏热的温度变化,保持基础的稳定;第二种方法是将石头深埋,三分之一在水面之外,三分之二在水底;第三种方法是将高低两级石头并列,高的位于水流上方,旁边附有一块三角形石,起到分水的作用,缓解水流的常年冲击。
      仕水碇埠桥有高低两排石齿,这里所选用的石齿十分讲究。高齿用白色花岗岩,低齿用青石。这样的颜色搭配很科学:晚间可以凭借月光或星光的微弱光线通过白石的反光顺畅过河。如遇山洪,只要是初期,走高齿也可过河。有文字曰:“石取其坚,计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
      现在这座古老的碇埠桥还在使用着。
      泰顺有着众多的碇埠桥。据20世纪80年代末期统计,这里共有碇埠桥111座。从泗溪桥出来后,我们便驱车直奔温州,没想到在半路上看到了一座规模不算小的碇埠桥,于是便下得车来。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碇埠桥,还不是仕水碇埠桥,它横跨在东溪之上。因为我们从泗溪出来,沿着原道返回,然后向北去温州,而仕水碇埠桥在正南方的仕阳,天色已晚,我们要赶往温州,就不再绕道了。我们姑且把我们看到的这座碇埠桥就称为“东溪碇埠桥”吧。之所以不敢确定它的确切名称,是因为只是一条东溪,蜿蜒曲折,绵延数百公里,上面光是碇埠桥就有四五座,我们也不知是哪一座。
      我们看到一些挑着重担的人们稳稳地从桥上走过。不过如果是我,敢不敢走也许还是个问题。其实,我看那石碇有今四步左右宽,放下脚走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心不在焉就不会掉下去。
      从这里我也更感觉到我们去泗溪方向所看到的那座小桥,当不是“碇埠桥”。碑上所刻的字不是“碇埠”二字,而是“矸碑”,我想也许当地就是这么写法。我第一次听说此桥名时,也当作“丁步桥”了。我们此时看到的才是真正的碇埠桥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