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难忘的复活节经历
  • 无言的史书——贺兰山岩画
  • 居津而津的美国小夫妻
  • 美国两党*的弊端
  • 文化有差异信仰有不同
  • 新年快乐!维也纳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拳拳中国心
  • 世界的南方——澳大利亚
  • 人生旅程的展示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悉尼建筑姊妹花<%=id%>



      对于这座别具特色的建筑物,报刊已经有过太多的报道。在下不准备再重复劳动,只想就几个读者也许不太了解的方面做一个直观的介绍。
      
      
      设计者
      
      设者是丹麦建筑师乔恩·伍重,他提出设计方案时年仅38岁。
      1956年,澳大利亚总理凯西尔有一个在交响乐团担任指挥的朋友,建议由政府出资建一座歌剧院。于是在全世界招标,32个国家的设计师交来223年设计方案。评选团共有4人,一位是著名的美国建筑师埃·诺·沙里宁。以他为主,一位是牛津大学建筑学教授,一位是悉尼大学建筑学教授,一位是悉尼大学建筑学教授,一位是政府设计师。他们面对二百多案。无奈之下,沙里宁把淘汰了方案双又别具特色的方案,沙里宁如获至宝地大喊:“这个行,可以上第一名!”经过大家仔细认真的研究,确定了这个方案为第一名。为什么这个方案很早就被否掉了呢?因为它只有平面和立体草图,连整座建筑物的*图都没有。重新审议之后。评选团做出这样的评价:“这个设计方案过于简单、仅团解而已。虽然如此,经我们反复研究,我们认为按它表达的歌剧院构想,有可能造出一座世界级的伟大建筑。”应该说,这个评审团的成员们还真是眼光独到。于是,这个现在事实已经证明是非常伟大的建筑方案就“新鲜出炉”了。
      这个方案是设计者就是乔恩·伍重。他毕业于哥本哈根皇家美术学院。他游历过很多国家。1955年他在北京拜访过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所居住的丹麦农村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城堡,据说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就是以此为北景创作的、有人说这座城堡曾激发了乔恩·伍重设计悉尼歌剧院的灵感,还有一说,伍重设计悉尼歌剧院的灵感;还有一说,伍重看到照片上悉尼港上白帆点点,受此启发;再有一说是伍重吃完橘子,把皮扔在地上,看到橘子皮各瓣散开后很有造型,遂发灵感……由于他此前只设计过几十幢住宅楼,再加上在设计时他并没有到过澳大利亚,也没看到过悉尼的现场环境,只是根据港口照片设计,所以这次中选他也有些意外(窃以为他之所以只提供了简单的平面和立体图,也缘于他并没有太大的信心)。
      方案中选之后,伍重才来到澳大利亚,担任了剧院总建筑师的职务。但是,当建筑进行一半的时候,也就是1966年(1957年始建),由于与澳大利亚人的理念不合,他与澳大利亚人吵了一架,辞职不干了,而且当时宣布这辈子再也不来澳大利亚。果不其然,至今已86岁(出生于1918年)的伍重再也没来过澳大利亚。由于歌剧院内部出现问题需要重新装修,1999年伍重退休以后,澳大利亚的建筑师查理·约翰森才说服伍重加入室内的重修工作。但伍重仍然没有来澳大利亚,而是把建筑现场工作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和约翰森。虽然伍重设计了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但是他至今没有亲眼看一看自己的杰作。
      而那位眼光独到的沙里宁,却英年早逝,1961年只51岁就辞世了(悉尼歌剧院1973年10月23日落成,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剪彩),也没能亲眼看到由他选中方案的这座恢弘的建筑。
      
      歌剧院的“头痛”事
      
      歌剧院坐落于悉尼市区海港大桥的对面,是从岸边伸向海中的一块指状土地,名为班龙角(Bennelong Point),不远处是植物园,那里是最早的殖民者登陆澳大利亚的地点。
      歌剧院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最高处距海面67米,门前大宽台阶系红色花岗岩铺就,宽90米,总建筑面积约88000平方米。有大约1000个房间,包括若干主要听众席;还有若干接待厅、排练室、餐厅、酒吧、化妆室和套房、图书馆、供艺术家们休息的地方和存放各种道具的房间。音乐大厅可容纳观众2679人。还有1550座的歌剧厅、550座的剧场、 400座的电影厅,等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仅仅是一座歌剧院,而且是一座多功能的文化中心。1973年落成时,总造价为5000万英镑。
      但与其华美绝伦的外表不堪匹配的内部却问题成堆。一是音响效果极差,后台空间狭小,乐队演奏的席位紧促,直接影响乐器的发声效果。观众席的台阶陡峭,厕所数量也不足。再加上来参观的观众和游客甚多,对音乐厅里的空气声浪大有影 9向,因此成了歌剧院最为头痛的问题。歌剧院的总监罗伯特·拉福警告说,如果歌剧院内部问题再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未来这里作为艺术文化活动展演的空间功能将完全消失,只能变成博物馆了。
      我们祝愿澳大利亚人能够及时对歌剧院进行内部重修,把它应有的功能,特别是音乐功能完全体现出来,让它不光外表美丽,作为歌剧院也是一流的。
      
      险遭封杀的“命运”
      
      原先伍重设计时的理念是屋顶为薄壳,但是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这个庞大的建筑使用薄壳是不现实的,经过论证,改为钢筋龙骨浇铸混凝土三角瓣壳体(这是外行话,不知准确否),最后才取得成功。
      工程进行到第9年时,始提此建议并行拨款的原总理凯西尔辞世,自由党上台。由于此工程当时造价已超过预算5倍,新政府遂拟拒付所拖欠的款项。但是此时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停不下来了,政府于是组成一个三人小组取代原负责人,终于将此工程进行到底。
      无论在建造这座世界独一无二的歌剧院的过程中有多少挫折和不顺利的故事,它终于以璀璨的身姿、华丽的外表屹立于悉尼湾的小半岛上,并成为悉尼的标志性建筑,成为澳大利亚的华美代表。
      读者每当看到悉尼歌剧院的照片时,总会看到与歌剧院隔海相望的一座非常宏伟的大桥,这就是悉尼海港大桥。这座大桥也是悉尼的标志性建筑物。它诞生的时间比歌剧院要早25年,算起来,它也是“老资格”了。
      在这座大桥还没建造之前,悉尼是被海湾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的。海港大桥建成以后,“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应该说,早在欧洲移民初期,悉尼本是一座英国的海外监狱。1788年,英国开始将本国的罪犯流放到这里,在其后的60年间,英国陆续运送已被判有罪的人来到悉尼坐牢。当然,现代的悉尼人是不愿意回顾这一段历史的, 因为如今的悉尼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从英国人来到这里以后,交通问题便开始显现出来,那就是悉尼的交通不便。于是从.19世纪初期就酝酿建造一座大桥。 1857年,悉尼工程师彼得·翰德逊绘制了第一张大桥图纸,历经几十年的反复修改未能建造。1923年根据督建铁路桥的总工程师卜莱费博士的蓝图进行招标,由英国一家工程公司中标承建。1924年破土奠基,1932年3月19日竣工通车。
      这座大桥整个工程动用了5.8万吨钢材,有铆钉600万个,最大的铆钉重量达3.5公斤。动用水泥9.5万立方米,桥塔、桥墩使用花岗石1.7万立方米。桥身长1149米,从海面到桥面高 58.5米,桥高75.5米,桥宽49米,单孔拱形,其跨度达503米,桥墩高12米。桥中间铺有双轨铁路,还同时有8条汽车道。从这些枯燥的数字(从网上查到)可以看出,这座桥的确称得上宏伟了。
      在悉尼海港大桥未启用之前,有关方面特别动用了96个火车头(约等于5900辆汽车的重量)在桥上试行,以此测试桥的承受力。油刷一遍大桥需要27.2万公升的油漆,需用10年时间才能完成。从此,每10年就要为大桥涂上一层油漆,以保证大桥不受酸性与碱性物质的侵害,同时也可永远保持它以最漂亮的形象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存储于人们的心中。
      在我的眼里,海港大桥与歌剧院是一对伴生物。每当镜头对准悉尼歌剧院时,大桥便也会被收入眼底。虽然它们的问世相隔几十年的时间,但是一旦形成,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或以自己的气魄,或以自己的秀美,一起妆点着悉尼。白天看到的是它们的身姿,夜晚看到的是它们的灵魂——那璀璨的灯光便是灵魂的展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