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顾名思义,神农架的得名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神农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神衣架地区至今还在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炎帝神农氏为了救黎民无衣无食多瘟疫少健康之难,率其臣民深入到神农架的高山大川里拓荒,尝百萆,播五谷,因草药都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神农便搭架采药,然后将所采草药遍施天下,救民于困苦。在远古时代,据说华夏大地上的黎民众生所用的药材都是采自神衣架的,神农架由此天下驰名。神农氏因救死扶伤,施恩万民,得到天上玉皇大帝的赏识,死后在神农架升天为仙,居住在天上的木城,并永远守望、保佑着地上的神农架。
有意思的是,似乎是在佐证这个美好传说的真实性,数千年来,虽神衣架地区山高水长、风景奇秀,但在莽莽苍苍的神农架的崇山峻岭之中却较少建有庙宇。究其个中缘由,尽管历史学家提出了这样那样的不同看法,但神农架的百姓却自有他们自己的一套说法,他们坚信,正是因为当年神农氏在此率部尝百草,给百姓疗疾祛病,并因此而得道成仙,所以,后代的佛也好神也罢,都有意避开这一方宝地,将这一片广达数千平方公里的青山秀水都留给了神农氏——这位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神农架因炎帝神农氏而得名,所以在神衣架,神农氏几乎与神农架的“野人”传说一样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记者到神农架采访,不仅要探寻“野人”的蛛丝马迹,对有关神农氏的行踪和典故同样也是随处留心。
神农架固然有高山深壑、原始丛林,使得古人临前却步,但据史料记载,这里从春秋时期就有城郭村寨。东周太师尹吉甫曾分封于此,当时此地称房渚,战国时这里称房陵,秦时置房县。这里还产生了汉民族的神话史诗《黑暗传》,并流传至今。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关神农架的记载却不多,这里也极少有文人墨客前来吟诗作赋,就连遍走天下名山大川的徐霞客也绕开了这里呢?难道神农架真像有人所说的那样属于“群峰相锁、亘古洪荒”的不毛之地?
从地理上分析,神农架南北分汉江,东西连巴楚,与中原、汉中、关中这些历史上工商业繁华之地皆不遥远。古人怎能视而不见?更何况,炎帝神农氏曾在此搭架采药,福泽万民。据考证,神农氏确有其人,他生于陕西姜水(今宝鸡),成长于湖北厉山(今湖北随州),采药于神衣架,并从神衣架向南方发展。他与轩辕黄帝向源于中周西北,却各管南北,各有发明创造,开启了华夏五个年文明史,成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历史真实内核。
果然,经查找各方面的相关资料,终于了解到原来神农架并非“藏于深山”,她也曾历经辉煌。神衣架不仅是神农氏采药之所,而且还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发源地。
历史学家徐显之和刘民壮把《山海经》中的古名分别做了今译,均涉及神衣架地区。如《中次八经》中说:“凡荆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个里,其神鸟身人面。”徐显之先生注:“此《中次八经》地区,是今鄂西北一直到鄂东北地区,这个地区与鸟身龙首和鸟首龙身的江南地区接近,是纯粹以鸟为图腾的,是后来楚人以凤为图腾的基础”还有古书记载:“熊丽(楚国公子)封沮水。”“沮水出房县西南二百里之景山。”’房县西南二百里,正是神农架腹地。由此可见,景山即当年的神农架一带。而景山曾是楚国的一座名山。
再据清《房县志》中地图分析:景山在神农架东北部的送郎山脉东段和古水(原名鼓水)与房县交界的界山,正如《荆州记》所载:“景山东与荆山连接,有沮水源山焉。”沮水源于神农架新华乡的唐扎与欧店的油山。荆山地处于今南漳与保康县之间,古代刑山包括神农架东部地区。学者温少峰在《<山海经·五藏经>地理考释》中引“熊山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寿,熊之穴,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而必有兵”一条考说:“我们疑此经之‘熊山’,可能即湖北兴山县西北之、‘神龙架’的古名。经文‘熊山’乃帝山,可见此山之地位。”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楚王便姓熊。清《兴山县志》载:“老君山最高处曰神龙架,也叫神农架。”因“龙”与“农”在古时可通假互用,也即神农氏转说的根据之一。
当代学者袁珂在《出海经·大荒西经》的释文中指出:“十巫以此升降,百药爱在的灵山,疑即巫山(亦即禹攻云雨之山)”,又云“恝恝之山,当在巫山附近”,又云“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日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历史学家解释十巫是个部落名称,包含十个民族,十巫住在灵山,即巫山。这里山高且险,一径通天,出产名贵药材。所以说“以此升降,百药爱在”。笔者猜想,这“百药爱在”的地方,很可能就是神农架主峰一带,因小神农架与巫山相连。而且,从广义上说,当年炎黄二帝的主要活动区域——岷山地区就包括岷山、大巴峡、巫山山脉,延绵于川甘陕鄂等省边境,这一带是我们的祖先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
从以上重新诠释的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炎帝神农氏确实曾在神农架一带活动,而且神衣架并非在历史上“默默无闻”,而是古代人对神农架的称谓与今日不同。据民间传说,帝女瑶姬曾助禹王开三峡治水,后瑶姬化为神女峰,与神农顶遥遥相望。一个是神女峰,一个是神农顶,连山峰也有了性别,所以有人打趣说“三峡是女性的,有阴柔之美,而神农架是男性的,有阳刚之美。”
神农架人为了纪念炎帝神农氏与神衣架的不解之缘,于 1997年10月在红花镇小当阳建成了神农祭坛。神农坛傍依千年古杉,依山而建,分天、地二坛。天坛建在最高一级台阶上,正中耸立着一尊高达21米的神农塑像,是祭坛最重要、也是最醒目的建筑物。神农塑像是我国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大师钱绍武先生精心设计并指导建造的,既有别于史记中的神农图像,也不同于国内随州、珠州、宝鸡、崂山等地的神农雕像,给瞻仰者以全新的感受。
这尊神农半身塑像,没设底座,神农氏的身躯拔地而起,象征神农功业根植于中华大地。神农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头顶蓝天,身披彩云,象征着神农不是神而是人,是在中华民族改天换地的历史中涌现出来的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这尊塑让神农的头部平伸出一对角来,角很长很大,是天生,还是饰物?令人联想,耐人寻味。艺术家如此处理自有其道理:首先,因民间传说多讲神农是牛首人身;其次,是古人爱以动物角做头饰,让神农头饰牛角更象征着他崇尚农业的精神。由神农氏开创的原始农耕业正是以使用耕牛为重要标志的。
这尊塑像对神农面部的处理也别具匠心。只见神农双目微合,似昏昏欲睡,其实那是在垂帘内枧。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讲究垂帘内视,神农是道教尊崇的三皇之一。此刻,天地万物都被神农尽收眼底,他正依据各自的特征和彼此的联系,思谋改造自然的大计。他演八卦为六十四卦,表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正是以这种哲学思想为指导,神农氏才成就了初创农耕、始兴医药、首倡集市等伟大工业。
从天坛下到地坛要经过243个台阶。计分五级,各级台阶数均不一致,却有规律可循。自下往上数,第一级为9步,称明九;其余四级依次72步、54步和45步,皆是九的倍数,称暗九。这是按九九归一的传统观念设计的,九五至尊暗含着神农位列中华始祖之首、世称天子的至尊地位。 ”
地坛为一方平台。迎面立着一堵石墙,墙壁间镶嵌着10幅花岗岩浮雕,—画面由神农初创农耕、始兴医药、首倡集市、智重八卦、改进弓矢、巧制琴弦、蜡戏歌舞等内容组成。朝拜者于此可了解神农的生平业绩,领悟神农精神的丰富内涵。
地坛上陈列的祭器完全按古天子祭坛的规格设置。九鼎于正中排放小香炉两座台下并立,它们皆用青铜铸就。台前还左右分设钟鼓二楼,金钟敲响,擂鼓九通,才是祭祀仪式的开始。地坛前辟有广场,可容数千人。广场设计也含寓意:场中划出一个大圆;代表天;圆心处装着一个正方形,代表地。因为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正方形又由五彩石组成;它表现“地分五色”,给人以五行学说的丰富联想。
神灰坛韵建成,给神农架增添了新的一景,也给海内外华人提供了一个对神农氏的瞻仰祭拜之地。有神农氏才有神农架,有神农架才有神农坛,高大伟岸的神农塑像,不仅看护着神农架数千平方公里的苍松翠柏,也看护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磨砺的华夏文明。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