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基因遗传学在合金海洋中淘金
  • 变废为宝日本又添新招
  • 月球是怎样产生的?
  • 宇宙是否有尽头?
  • 下世纪的五大悬念
  • 微型甲骨文未解之谜
  • 太阳的能量从哪里来?
  • 十二生肖是怎样由来的?
  • 钢筋混凝土材料
  • 分子电子材料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南越王国千古之迷

    温道上,在它的周围还有一些象牙材料,水晶,外国玻璃珠等文物,广州出土的的唐代文物向来非常有限,直令广州的考古学家有“盛唐不盛”之叹,它的出土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同时南越王墓曾出去过五根象牙,明清时期的大新路是有名的象牙作坊,这枚唐代象牙印章也使广州的象牙工艺制造史中间的空白得以填补。其次,该印章虽然没有打磨完成,也没有挑字署名,其上却大有乾坤──上面的头像无论从脸形还是发式上来看,都是一个明显的外国人头像。从开关上看,这枚印章不是中国传统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而是椭圆形,而西方印章的形式正是以椭圆形为主。种种迹象表明,这是枚给外国人刻的印章,反映了当时广州外国人的存在。这一意义非同小可,因为据文献记载,唐代广州聚集了数万外国人,尤其以西亚阿拉伯人为多,但苦于缺乏具体物证。但这枚印章上面的“老外”到底是哪一国人?当时的广州外国人的数量有几何?这些谜底仍待揭开。第三大谜团:南越王宫“石头城”之谜在考古学界有这样一个共识──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西方古代建筑则是以石结构为主,一木一石,形成中国与西方在建筑文化只上的分野。过去一般认为,中国建筑在唐宋以后才大量使用石质材料,但是在刚刚出土的南越王宫殿和以前出土的南越王御花园,都不发现了大量的石质材料,诸如石柱、石梁、石墙、石门、石砖、石池、石渠等等,不一而足。有人认为,整个南越王宫署的石建筑普及程度,可以用“石头城”来形容,甚至有的结构与西方古罗马式建筑有相通之处,这在全国考古界都是罕见的。有行内人士提出,南越王宫署独树一帜的石建筑,是否意味着当时的广州(番禺)已经引进了西方的建筑技术和人才?如果这些“外籍建筑工程师”真的存在,那么中外建筑文化交流史就得重新谱写了。当然,这些猜测都还只是一个谜。第四大谜团:石渠流向图形之谜专家预言,南越王宫殿全部出土后,将可以见证南越王宫署当时报辉煌。其实,以前在王宫一侧发掘的御花园,光一条曲流石渠就可见到“皇家霸气”之端倪。这条曲流石渠约180米长,由北向南,再向东,注入一弯月形石池后又继续西流,蜿蜒贯穿整个御花园。这条以观赏潺潺溪流为主要功用的渠道,说不定还大有别意!记者从麦英豪处见到一张非常有趣的示意图:图的上部分是黄河“几”字形走向图,图的下部分也是“几”字形走向的南越王御花园中的石渠流向图,只是前个“几”字向北,后一个“几”字向南,总体的形状有着惊人的相似。有专家猜测,这种惊人的相似不一定是巧合,也许正是南越王赵佗当年“觊觎中原”的“野心”所在。对此,麦英豪说了一段南越王赵佗的历史轶事,秦末当政者对当时赵佗在岭南称“南越王”心有不悦,没有什么企图。现在看来,如果这张示意图早2000多年让秦王知道,恐怕赵佗也不会有105岁的命!猜测毕竟是猜测,实情到底如何,恐怕只有泉下的南越王自知。第五大谜团:“龟鳖石池”上的建筑之迷目前引起参观者最大兴趣的,倒是御花园中东南角的弯月形石池。这个深约1。5米的石池出土时,仅存两列大石板和两根带榫的石柱,近池底还发现成层的龟鳖残骸。池壁西边顶上还有三条呈放射式的石地梁,端部各有一口拳头大的榫眼,形如牛鼻,有专家称此为“牛鼻石”。有专家断定,这些遗迹给人们留正职珍贵的启示—在这些石板、石柱和牛鼻石之上,会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建筑覆盖整个石池,很可能是整个南越王宫署中最具亮点的一个建筑造型。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建筑呢?南越王宫署筹建处特别举行了一个“弯月形龟鳖池复原设想方案展览”,现在在石池一旁就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师生提出来的几种有关设想:有人认为是一个供帝王后宫歇息赏水赏龟的凉亭;也有人认为是一个池上舞台;还有人认为是一造型独特的曲桥。。。但种种设想,还必须与原有的建筑设施和榫眼等相吻合,具体到这一点,又让包括北京、香港方面的许多专家都感到迷茫。2000多年前的石池上盖建筑的结构如何,看来又成了一个历史之谜。据了解,随着南越王宫殿的进一步挖掘,南越王宫署独有“历史之谜”还会有更多,目前值得一提的还有“带刺的瓦当有什么功用?”、“黑皮黑肉的鹅卵石来自哪里?”等等。考古专家认为:历史遗迹的越不完整,留给后人的想象空间越大。南越王宫署的几大谜团,会带给您怎么样的想象空间呢?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