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1年,新世纪的开局之年。本来就不平静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不断传出新闻,尤其在人类生殖科学研究领域,研究者已经把探索的脚步迈进了伦理禁区,接二连三地爆出令人震惊的突破。 突破之一:在电脑芯片上孕育生命 2001年7月12日,西方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两位胚胎学家戴维·毕比和马休·惠勒正在研制一种模仿动物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的芯片,设计目标是使受精和胚胎发育的早期过程在一个容器内完成,直到胚胎发育到适于进行移植的阶段。或许在未来50年到100年内,这将彻底改变人类婴儿的出生模式。届时,部分或全部的怀孕过程完全可由机器设备来完成,也就是说婴儿们将从一条条生产线中诞生! 消息传出,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震动。两位研究者宣布,他们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提高家畜的生育能力阶段,但最终目标是将这一新技术运用于人类胚胎的发育。有关人士声称,这项研究可能是为今后50至100年普及体外受精而迈出的第一步,它解除了女性在妊娠过程中感染各种病毒的威胁。 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且不说这种“生产婴儿”的方法像极了电影《第六日》中描绘的科幻场景;单是在排除基因有问题的胚胎这一点上,就会减少人类基因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生物需要多样性,人类同样需要。如果人类都“优生”成为理想之人,很可能一种怪病毒就可使全人类遭到灭顶之灾。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