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西安发现1亿年前虫啃树化石 专家称世界罕见
  • 人文地理:神秘的西藏 神奇的风光(组图)
  • 史无前例的地心探索计划 日本欲钻洞到地幔
  • 地球腹背受敌:南极冰川萎缩 北极湖泊消失
  • 台风危害: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 南海发现巨量可燃冰 10年后我们能烧冰?
  • 法地质学家首次模拟出地壳深层的变化过程
  • 新西兰科学家发现库克海峡底有一巨大断层
  • 科学家找到确切证据:地下流体驮着西藏漂移
  • 真相:破解非洲疯狂杀人湖的秘密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人类-自然 谁来决定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的命运

    关资料显示,解放初期,正蓝旗只有14万头羊,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已增长到了100万头之多;同期,整个浑善达克地区的牲畜量则从100万头增加到了1000万头,曾经美丽丰饶的浑善达克沙地岂能承受这十倍增加的牲畜之重,退化的草地也一度被视为是京津沙尘暴的重要源头。2000年,作为“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5个项目(内蒙古草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新疆荒漠、岷江上游)之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开始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多伦县、正蓝旗和白音锡勒牧场建立3个试验区,他们要为该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风沙环境的综合治理探索一条可行之路,巴音胡舒嘎查则是正蓝旗的试验区所在地。在巴音胡舒嘎查村委书记乌日图的家中,这位朴实沉默的蒙古族书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科技改变命运的真实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们村所在的12万亩草场就开始逐步退化,到1999年,已有80%的草场变成了完全-的沙地,为了饲养自家的牲畜,他们每户一年内就要花费近2万元从外面购买草料。那时,这个村里的牧民们平时出门看见草地里有长高的青草都会随时用镰刀割回家去,草成了这片草原上珍稀的东西。当时,很多牧民望着遍野的沙地甚至对今后的命运感到了绝望,他们不敢想象,已经退化到这种程度的草原是否还能恢复往日的生机。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生态专家蒋高明既是我们此行的专家、向导,也是试验区科研小组的学科带头人,通过在这里多年的研究工作,他们提出了一个科学而大胆的观点:即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治理既不用大规模种树,也不用大范围飞播,完全可以按照自然的规律,借助自然力进行恢复。植树造林有害?在初中的地理教材中,就介绍了我国是一个森林覆盖率很低的国家,而乱砍滥伐更加重了环境的恶化,植树造林则是对保护环境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举措。然而,蒋高明经过多年来的生态研究指出,大规模造林是我们对生态治理一个很大的“误区”。由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并进一步诱发沙尘暴的事实证明,浑善达克地区由水草丰茂的优良牧场变成沙地的直接原因是人祸,而非天灾。按照这一分析,要恢复草原的植被,首先就要做好保土的工作,阻挡住风对土地的侵蚀。为此,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也尝试过种植防护林这种方法,但是栽下去的树大部分都死了。他们意识到,沙地干燥的环境根本无法支撑森林所需要的大量水分,违背自然规律密集植树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打破当地的水平衡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而且根据他们的测定,刮沙尘暴的时候,树林里的风速、含沙量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得出的结论是:浑善达克本身属于半干旱地区,这里从来就没有过大面积的森林。一个地区是草原还是森林这是自然界几十亿年演化和选择的结果,硬要改变它,就注定会失败。中国 “三北防护林”工程、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阿尔及利亚“绿色坝项目”、美国“罗斯福工程”号称人类有史以来的世界级造林工程,其中“三北防护林”又为四大之首。然而,遗憾的是,除了“罗斯福工程”后来调整策略,改为护土、还草、人退和放弃造林取得成功外,其余工程相对巨大的投资,收效是不大的,甚至起了加速生态退化的作用。蒋高明进一步指出,实际上,中国的版图大部分是被草原覆盖的,草原覆盖率占40%,森林不到16%.我国这一生态背景决定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种树的,在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地方,天然分布的就是草原,如果强行改变它,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几天之后,在返京的路上,我们仍能从收音机里听到号召北京市民为多伦植树造林而捐款的公益广告。看来,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认识,对于媒体、领导,乃至广大的公众来说,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自然力恢复的奇迹通过总结经验与教训,蒋高明和他的科研小组结合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牧民游牧的实践,提出在已经严重退化的土地上实行禁耕、禁牧,让其自然恢复,而牧民饲养牲畜所需要的饲料则在少量的小范围的人工高效地上进行生产,从而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地获得喘息,进行自然修复,他们把这称为“以地养地”模式,又称做“十分之一递减”模式,具体含义是:种植1亩人工饲草料地,可使50~100亩退化草地得到恢复。这项研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01年,他们共同在巴音胡舒选了4万亩草地,研究人员用围网将这片草场封育起来,并组织专人每天骑马巡逻,防止牲口进入破坏。同时,又找到一种生长期只有3个月,平均亩产高达4000多公斤名为英红玉米的饲料品种,在村子里种下了1000多亩英红玉米作为高效地。产出的玉米秸秆不仅满足了村里7000多头牲畜的越冬“口粮”,牲口吃不完的还可以制作成青储饲料,解决牲口春季的喂养问题。乌日图告诉记者,最初“围封”这4万亩草地时,村里的牧民对这种做法都表示怀疑和抵触,他们认为本来草地资源就很有限,“围封”了这4万亩草地无疑更加重了他们放牧的压力,因此很多人不愿意出工帮助打围栏。然而事实证明,在“围封”后的第二年,各家各户的草料就实现了自给自足。现在,牧民们已经非常支持这种措施,看到哪里的围栏不牢固都会主动上前加固。2002年7月14日,科学家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实验进行了第三个年头后的一天。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乌书记的小儿子呼合图格用半蒙古语半汉语告诉了蒋高明他的一个发现,大概是实验地里的草长到了半人高。蒋博士当时非常兴奋,早饭也不吃了,拿上照相机、摄像机,开上车随他到了实验地。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草丛实在长得太高了,绿油油的一片,浑善达克沙地一改荒凉景象,用绿草和各色的花点缀成绿的海洋。要知道,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碱滩。实地测量的结果令他们兴奋不已:草层高度达1.43米,产草量5300斤/亩/鲜重。而当时人工种植的玉米高度还不到30厘米。2003年,草丛最高达到了1.85米, 生物量超过6500斤/亩/鲜重。而这一事实再次证明了自然力恢复的力量。从此,一个中学生的发现改变了中国治理荒漠化的思路。通过连续几年来的自然恢复,现在巴音胡舒嘎查的12万亩草地已重现了往日的生机,尤其是试验区里的4万亩草地,在2004年雨水充足的年景里,那里优质的牧草已经长到1米多高,最高的甚至达到了1.8米的高度,这么高这么密的草甚至连很多牧民都从来没有见过,草原上又出现了多年不见的五花草甸,一层层的草浪随风起伏,看到这样的景色,才会理解为什么古人会写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牲口喜欢吃的羊草、冰草和赖草长势喜人,各种已经消失的物种又都出现了。野兔、狐狸、大雁、灰鹤又回到了这片久违的土地。乌日图向记者表示,这里的草地可以说已基本恢复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抢救保护中国第十大生态系统这次来正蓝旗考察前,蒋高明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由于当初试验区的合同期限是5年时间,到今年年初试验区已交回到当地政府,如果当地不能够继续实施“围封”措施,那么这几年来的辛苦努力很可能又毁于一旦。就在不久前,他们上报到中国科学院的科研计划刚刚得到了批复,明年他们将继续在巴音胡舒开展研究工作。当前,蒋高明的最大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尽快建立起一个浑善达克生物圈保护区,以实现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蒋高明介绍说,浑善达克地处温带,树木以沙地榆为主,动物以狼和黄羊为主,这是一种很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它既不是单纯的草原,也不是森林,更不是灌木地带,而是三者有机结合的有独特生态景观的一类生态系统,是没有被中国教科书所认真描述的生态系统类型。我国虽没有非洲那样的稀树草原,但是浑善达克的景观实际上就是一种“温带的萨王那”。他表示,希望利用自然力能够很好实施恢复,恢复后可望形成能够自我维持的中国第十大生态系统类型——稀树疏林草地生态系统,完全符合建立生物圈保护区的条件,并具备进一步发展成中国北方最大野生动物国家公园的前景。对这种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如不抓紧保护,将可能在中国版图上消失。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背景相对其它沙地目前是最好的,但它依然面临着生态治理的艰巨任务,其中主要的破坏因素是人类自己。例如,天然生长的沙地榆是浑善达克地区十分宝贵的天然资源,然而记者在巴音胡舒看到,这里的草原被各家牧民们密集的围栏人为分割,而与试验区的水泥桩围栏不同的是,这里的围栏都是以砍伐天然的榆树做成,有的甚至是上百年的古树,这种景象令人心痛之余又触目惊心。此外,这些围栏还造成牲畜在相对固定的区域持续啃食,加速了区域性的草原退化。对于各地禁牧监管难的原因,蒋高明分析说,除农牧民传统观念转变难、教育工作不到位外,最重要的还是短时间难以为群众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自然恢复后,草出现了过剩,饲料加工跟不上,相关技术服务滞后,舍饲养殖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虽然有的地方出现无草可喂的情况,而有的地方大量优质牧草又烂在了地里。根据调查,在大规模禁牧中要保证农牧民不减收,金融信贷、科技推广、卫生防疫、市场开发等服务必须跟上,但目前多数地区这些方面的建设都相当滞后。要实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政府、企业、科学家与当地牧民的广泛参与,对区域的生态、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有通盘的考虑。如果停止人工破坏和人工干预,该沙地将比草原容易恢复,那些天然分布的沙地榆群落,甚至天鹅、灰鹤、狍子等动物种群完全可以自然恢复,这也是中国科学院连续5年实验示范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规划建立中国北方最大的有重要景观欣赏价值的野生动物国家公园,而这个国家公园在群落结构上类似南半球的“萨王那”生态系统类型,在景观上不亚于英格兰的乡村景观,而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离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遗憾的是,目前她被作为离首都最大的沙尘源被错误地治理着。浑善达克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东起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至锡林郭勒苏尼特旗,总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源。浑善达克沙地的形成始于上新世,新四纪时期均有沉积。属沙地高平原区,海拔1300~1400米,多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浑善达克沙地克旗段南部有短小的内流河、小湖泊和沼泽地,是达里诺尔湖主要的水源涵养地。浑善达克沙地的沙丘间多生以沙榆为主的乔灌木和多种草本植物,是维护沙地生态的主要植被。所以,这一地区又被称为“疏林沙地”或“疏林草原”景观。在浑善达克沙地因沙丘纵横,广阔无垠,地势多变,人迹罕至,所以这里又是獐、狍、鹿、獾、狼等众多野生动物的繁殖地,因此被称为“生物基因库”。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