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11月1日电(记者王志恒)记者从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了解到,经过五年的科研攻关,这个所发明的“仿真灌木”治沙新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局专利认定,并正式应用于治沙实践,从而为我国治沙和荒漠化防治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王继和研究员介绍,从2004年开始,该所组织科研人员成立科研攻关团队,根据生物固沙的原理,模拟沙漠中油蒿、梭梭等植物固定流动沙丘移动的生态效果,运用可降解的化学原料,制成“仿真灌木”栽植在风沙前沿,用于固定流动沙丘。
王继和说,通过在我国著名的风沙前沿甘肃省民勤县进行多年定植试验,“仿真灌木”对流动沙丘的固沙效果非常理想,和传统的沙生植物油蒿、梭梭、柠条等固沙效果相媲美。
记者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设在民勤县的综合试验站看到,人工制造的“仿真灌木”高约40厘米,树冠周径约80厘米,有树枝,也有树叶,和真的沙生植物没有两样。大片的“仿真灌木”被栽植在沙丘上埋设的草方格和棉秆方格中,随风摇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仿真灌木”周围堆积着细细的流沙,一个个流动沙丘被这些连片的“仿真灌木”驯服,被牢牢地锁在地上。
王继和介绍,和传统在生物固沙相比,在沙漠中栽植“仿真灌木”固沙,不受降雨量和地下水位限制,不受季节限制,也不破坏沙漠原始生态系统。“仿真灌木”和自然植被相结合,在降雨量稀少的沙漠中配套实施,固沙效果更为显著,大面积推广应用成本也比较低廉。
记者了解到,“仿真灌木”治沙新技术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作为我国治沙技术的一项新突破,目前已在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前沿推广运用。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作为我国首批设在风沙前沿的科研机构,长期致力于风沙治理研究,该所开发的多项治沙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荒漠化防治之中,获得国际、国内同行的高度肯定。自1993年以来,该所开始承担我国治沙技术对外输出和国际培训任务,为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50多个国家培养了700多名治沙技术人才,为国际荒漠化防治做出了贡献。(完)
强图打榜:你喜欢哪一张?印度臂力王身高1米
现实版《猫和老鼠》
地中海现神秘黏液团
微观世界摄影大赛
最奇妙野生动物摄影
2岁神童智商超160
[责任编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