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议定书》将接棒唯一一部抑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
作为一个整体,工业化国家已上了轨道,不过,其中有些国家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实现《京都议定书》中所约定的目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波尔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连线采访时对《京都议定书》的执行情况作出此番评论。
核心提示
12年前,《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开启了人类携手一致行动以扭转全球气候变化的“先河”。而今,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能否如愿产生《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将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场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的成功才能宣告《京都议定书》的华丽“落幕”。
文/本报特派哥本哈根记者吴倩、方利平
“前京都”时代:《京都议定书》抑制全球变暖
“以前,人们都认为大气是公共资源,可以不加约束地共享,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大气资源变得越来越有限了,也需要各国间协调分配,有偿使用。”曾参加过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智囊”之一——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如是讲述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对大气资源的认知进展。
《京都议定书》 作为全球范围内现存的唯一一个关于抑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正是人类携手一致行动以扭转全球气候变化的产物。
当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日益扩大; 当喜马拉雅山主峰上的景观因为冰川的消融而发生改变;当全球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威胁到太平洋小岛上的原居民的生活时,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的人们敲响警钟。
在此背景下,1992年,各国政府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UNFCCC), 致力于制订国家战略来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并于1994年3月21日起生效。1995年初,首次缔约方会议在德国柏林举行。
1997年12月,《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公约》所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终于有了具体实施规则。
规定各国怎样切大气资源这块蛋糕
“《京都议定书》就是规定各国怎样切大气资源这块蛋糕。”潘家华说。
《京都议定书》要求缔约国在2008-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把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5.2%。按照各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差异,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议定书把缔约国分为38个工业发达国家(称为附件1国家)和103个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2012年之前要率先承担起减排责任,完成具体的减排定额。
为达到限排目标,各参与公约的工业化国家都被分配到了一定数量的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配额。
《京都议定书》实施已收到不少成效
截至2004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了3.3%,整体来看,《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已收到不少的成效。
然而,各国间的差异很大,有的国家似乎很难在2012年前实现承诺的减排目标。
“作为一个整体,工业化国家已上了轨道,不过,其中有些国家还需要付出更多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