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科学实验表明:摄入甲基汞的雄白鹮会选择同性求欢。
晨报记者 韩小妮
汞污染能让雄鸟“断背”。在对动物繁殖能力的研究中,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生态学家彼得·弗雷德里克偶然发现,幼年美洲白鹮(huán)摄入甲基汞,长大后会有同性恋倾向。这很可能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环境污染物改变性取向的科学证据,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卷》。弗雷德里克在接受晨报记者邮件采访时表示,这一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地推演到其他物种身上,尤其是人类,但汞会干扰内分泌,出于这一原因,应该避免吃鲨鱼、金枪鱼等汞含量高的鱼类。
雄白鹮摄入汞后变同性恋
环境污染可能改变动物的性取向,这还是科学家“无心插柳”的发现结果。“最初我们只是想研究甲基汞对美洲白鹮繁殖能力的影响。”弗雷德里克说。
从2005年起,弗雷德里克和同事进行一项为期3年的实验,他们找来160只白鹮雏鸟,分成4组,每组20只公鸟和20只母鸟。从雏鸟90天大的时候开始,给其中3组的饮食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甲基汞。第4组作为参照组,饮食中没有添加甲基汞。
弗雷德里克说:“进行这项研究是因为我们发现,当繁殖期的白鹮摄入的汞增加时,内分泌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猜测这可能会影响白鹮的繁殖。”
在此后3年里,研究者持续测量白鹮羽毛和血液中的汞含量,并观察它们的交配行为。实验结果确实证实了这一猜测:13%-15%摄入甲基汞的白没有后代。让科学家更为瞠目结舌的是,摄入汞的雄性白鹮竟然出现同性恋现象,雄白向同性求欢,共筑爱巢,一连数周都出双入对粘在一起。
食物中甲基汞的浓度越高,雄性白鹮出现“断背”的就越多。那些进食含0.3ppm(千万分之三)甲基汞饲料的雄性白鹮中,55%在交配期到来时都会选择向同性求爱并共筑爱巢。随着饲料中的汞含量增加,同性配对的“忠诚度”随之升高。据介绍,如果白鹮在第一个繁殖季节没有成功繁殖,通常会更换伴侣。但与同性配对的雄性白鹮虽然没有子嗣,却较少“移情别恋”。
“我们从没想到会发现白鹮同性配对的现象,这种情况是第一次被报告。”弗雷德里克说。
污染改变动物性取向
在弗雷德里克看来,这是人类第一次真正将环境污染与动物性取向的改变联系在一起。尽管过去也曾出现过污染改变动物配对行为的例子,但情况不太一样。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西部,雌性西美鸥曾经出现过高比例的同性配对现象。弗雷德里克介绍,这是因为高浓度的有机氯杀虫剂污染,导致雄性西美鸥存活率减少。“在这个案例中,雌性之间配对仅仅是因为周围的雄性太少,而不是出于偏好。”他解释说:“就像在动物园、小岛等环境会出现动物同性恋一样,都是因为性别比例极度不平衡。在这些情况下,同性配对与其说是性取向上的选择,还不如说是为哺育后代的一种策略。”“白鹮的例子很不一样。”弗雷德里克说,“请记住,在我们的研究中,性别比例是1:1。对于雄性白鹮来说,有足够多的雌性可供选择,然而它们却更加青睐同性。”
他表示:“总的来说,西美鸥和白鹮的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环境污染物对于动物的性行为和性取向有很大影响,还会影响动物的繁殖。”
不能简单推演到人身上
弗雷德里克强调,“汞污染让雄性白鹮成同性恋”这一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地推演到其他物种身上,尤其是人类。“我担心人们读了这条新闻会马上下结论说,人类摄入汞后也会变成同性恋。我要明确表示,我们的研究没有一点这个意思。”他说:“人类的同性恋现象是极为复杂的。因为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性不仅是为了繁殖,还受到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