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鱼群"共舞"
美国摄影师大卫-杜比勒(David Doubilet)拥有45年水下摄影经验,他不仅仅是真实版“海底总动员”记录者,同时也担负着“海洋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上世纪70年代,接触海底摄影还不像现在这样容易,然而杜比勒仿佛受到与生俱来的灵感驱动,年仅12岁的他,便把一台Brow nie照相机放入塑料袋,下潜到新泽西州海岸冰冷的碧蓝海水中。20岁的时候,他还在上大学,就希望能够在美国《国家地理》得到一份工作,他寄去一些自己的摄影作品,得到美国《国家地理》一个非常小的任务。3年后,美国《国家地理》又给了他另外一个任务,去拍摄在红海中生活的一种鳗鱼。
在神秘的红海海底,杜比勒拍摄到花地毯般活动着的珊瑚礁和五彩缤纷的鱼群。他这样描绘自己看到的海洋世界:“在红海海底,每日每夜都非常热闹,珊瑚礁都在魔术般地、默默地、有节奏地跳着舞蹈。”澳大利亚大堡礁也是大卫-杜比勒最爱的地方。这里的海底生物非常丰富,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海鱼和珊瑚,让人目不暇接。
如今,当杜比勒重回这些地方,看到的却是令人伤心的一幕:大片的珊瑚死于渔民用炸药猎鱼的爆炸中;因为海水的污染,大批的珊瑚呈病状白化;由于填海和基建等原因,大量泥沙将珊瑚掩埋,导致珊瑚窒息死亡;有些地方,几乎每前进20米,就能够看到一张废弃的鱼网,死亡的阴影笼罩着珊瑚。
7月9日,杜比勒在香港出席由劳力士赞助的“A n Un forgett a bleEvening”晚会,在这场主题为“体验深海神秘魅力,保护地球蓝色心脏”的晚会中,他作为劳力士形象代言人带领大家展开探索海洋之旅。
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杜比勒坦言,尽管中国海岸线很狭长,郑和下西洋时代就开始对海洋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但现在中国人却终止了这种探索。事实上,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没有任何关于海洋的文化。“明朝的瓷器和字画都是关于山水、人物画像和鸟, 如果有鱼的话就是小鱼, 大多数是淡水鱼,比如鲤鱼和鳟鱼,大部分不是海里的鱼。”
与澳洲海狮共舞
“水下摄影可以让人们看到星球中最美的东西。比如珊瑚礁,它的每个不同的层面,就有不同的生命,无论是它的颜色、形态,都像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首饰一样。”杜比勒说。
曾经有一位中国网友问他:如果要变成一种海洋生物,你希望自己变成什么?
杜比勒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也许是那种能活万年、上亿年的古生物,或者是海狮。”
2010年4月22日,国际保护主义摄影师联盟(ILCP)挑选出40张精美照片,有的展现了自然的魅力,有的突出了环境的脆弱,堪称百年摄影史上最令人震撼的照片。其中10张照片将被送往纽约参加克里斯蒂拍卖行的“绿色拍卖”活动,以纪念地球日。
10张照片中,一张澳大利亚海狮在澳洲小霍普金斯岛(Little HopkinsIsland)近海的水草上玩耍的照片,是由大卫-杜比勒特在1986年拍到的。
杜比勒回忆说,小霍普金斯岛位于南澳大利亚的斯宾塞海湾的入口,那里气候状况常常不佳,很少能看到好天气。
有一天,杜比勒扛着照相机去试试运气。一开始,海面上刮起大风,海水顿时波涛汹涌,视野变得很差。突然间,海面变得平静起来,这种情况很罕见,几只小海狮从清澈的海水里游到陆地上,来到小小的海滩上,跟杜比勒玩耍。“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因为它们和你是那么亲密无间。它们会拉拉你的蛙鞋,看看你戴的面具。”
下水后杜比勒发现,海狮对人有一种奇妙的好奇感。它们看着这个戴着面具,长着棕色眼睛的入侵者,对他的任何东西都十分感兴趣,闪光灯、照相机,蛙鞋还有面具??有一只海狮甚至游到杜比勒前面,像猫一样用鼻子嗅他的手掌,用胡须给他的手掌挠痒痒,还调皮地扯掉了他的氧气面罩。
“那张照片融合了美好的一天,美妙的平面,美丽的光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