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像。”
保护区内扭角羚异常死亡联手中科院专家进行调查
头如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的“四不像”学名扭角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约1400头。然而,在天敌老虎、豹子销声匿迹多年后,近期,一部分“四不像”却不明原因地陆续死亡,这引起了唐家河保护区人员的关注。
为了弄清“四不像”的死因。上月底,唐家河保护区决定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开展扭角羚的相关研究合作,以期找到答案。
文/本报记者李华
图/受访者提供
“四不像”死了
异常倒毙于山林草甸
去冬今春以来,唐家河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巡山中发现,保护区内的扭角羚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异常死亡。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谌利民曾亲眼见过现场,当时他感觉“特别震惊”:一头头扭角羚倒毙在山林之中、草甸之上,其中有成年个体,也有幼小个体。工作人员调查无果。
有传闻透露,长期从事扭角羚研究的著名专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宋延龄曾前往保护区调查,依然未查明真相。
但宋延龄对此传闻回应称:“动物和人一样,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如果不是由于流行疾病导致,不必大惊小怪。”
为解开扭角羚的死亡之谜,扭角羚标本已送往四川农业大学检测中心进行检测。
初步结论
死亡或为冰雪灾害所致
检测的结论是:“冰雪灾害天气影响,导致衰老个体死亡。”
宋延龄认为,冰雪天气过多会导致扭角羚移动困难,扭角羚非储食动物,为了寻找食物而扒雪,遇到冰雪灾害而死亡很有可能。相较于衰老个体,身强体壮的“青年”扭角羚,脂肪厚、底子好,在无食物的困境下,仍能够消耗3~8天,生存下来的可能性高。
其他可能
扭角羚死亡属种群调节
虽然扭角羚死亡已有初步结论,但专家们并没有否认其他的可能性。另一猜测则是:扭角羚的数量已发展到顶峰值,“月满则亏”,种群数量必然就出现衰减。
唐家河保护区的一部分专家将此情况归因于“种群调节”现象,他们认为死亡也是野生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选择,通过死亡将衰老个体淘汰掉,起到净化种群质量的作用,就能使扭角羚健康基因得到很好的延续和保持,使其更好地生存繁衍。
最新进展
将根据生存状况评价采取措施
此外,谌利民和保护区管理处另一副处长李明富都否认了食物短缺而致扭角羚死亡。李明富强调,唐家河保护区植被种类丰富,草、灌丛茂盛,保护区内食物充沛,基本可保扭角羚“食物无忧”,同时保护区没有老百姓活动,避免了人为破坏食物链。
今年10月底,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与唐家河保护区签订合同,将开展扭角羚“环境容纳量”专题合作研究,“通过有针对性对其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生境选择、季节性变化规律、食性组成等多学科研究,将为我们制定更为科学保护该物种提供决策依据,更好制定出保护方案。”李明富介绍,通过该项研究将对扭角羚生存状况做出评价,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例如是否需要进行冬季补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