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认为听力糟糕的洞穴鱼可能依靠对于水流振动的高敏感度来寻找食物和配偶
在经历世代生存在地下和永久的黑暗当中后,物种通常都会失去它们的视力。科学家们已经在一些物种中观察到的这种现象,包括鼹鼠、虾、扁形虫和鱼。但是最新研究表明,与这些物种的地表生活的亲属相比,至少两种洞鲈鱼除了眼盲之外还存在听力问题。
马里兰大学的感知神经系统科学家达芙妮-索瑞兹说道:“我们最初的假设是这些失去视力的鱼在听力能力上应当有所增强。令我们大吃一惊的是,我们发现它们有一点耳聋,而且过了一会之后它们才会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在人类当中,失明有时候会伴随着更好的听力,至少在那些年轻时就失明的人中如此。但是迄今为止,盲鱼的研究尚未表明同样的现象。比如说,生活在洞穴和表面的墨西哥脂鲤拥有相同的听力,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短鳍花鳉中。
研究团队将两个洞穴物种Typhlichthys subterraneus、Amblyopsis spelaea和它们生存于表面的亲属Forbesichthys agassizii的听力进行了对比。他们对比了鱼类大脑在不同频率和响度声音下反应。研究发现这三个物种在低频下的听力相当,然而只有表面物种能够听到高于800Hz的频率。此外,研究人员发现洞穴鱼有着较低密度的毛细胞,这些细胞对于听力必不可少的听觉接受器。
为什么这些盲鱼进化出了比它们视力完好的亲属更糟糕的听力?研究团队认为必定是环境中的某种因素导致,因此他们分别测量了洞穴和表面栖息地的环境噪音。他们发现地下河流的噪音最高接近1000Hz,在这个频率上洞穴鱼是无法听到的。既然它们的视力和听力都存在问题,这两种洞穴鱼很可能利用它们对于水流振动的高灵敏性来寻找食物和配偶。研究人员现在想要了解世界上其它地区的洞穴鱼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变化。她说道:“我们试图真正的了解动物们如何适应于世界上极端环境的多样性。”(过客)
相关阅读
鱿鱼神经系统可控制皮肤变色 自身竟是天生色盲
老挝发现奇特穴居盲蛛 其腿跨度超33厘米(组图)
盲鼹鼠从不患癌症 美国科学家破解个中缘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