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没有刻意的保护,东郭先生倒是保护过狼。 在中国的古建筑和民间习俗中,狮子的形象屡见不鲜。但中国是没有狮子的,这怎么回事?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感到疑惑。尽管史前遗迹表明中国大地上曾经有过狮子,但早已在华夏文明发生之前就消失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狮的形象应是舶来品,但是它们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最大的可能是从印度传来。
在印度梵语中,狮子叫僧伽彼,即众僧的意思。狮子作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象征动物,在佛经《涅槃经》和《大智度论》中均有描述,大家都知道唐僧(玄奘)历尽坎坷到西天(印度)取经。其实,在唐僧之前,已有许多人到过印度,印度也有梵僧多名来到中国。通过佛教的传播,把印度的风物、文化、艺术等就传入了中国。狮子产于印度,印度的宗教离不开动物,这样,狮子的形象就融入中国的宗教、文化、民俗等之中。
现在,印度不仅成了亚洲狮的最后栖息地,正是人们惟一能看到的狮、虎、豹这几种大型猫科动物同栖于一地的国家。
亚洲狮在印度本土的宗教中被视为圣物,但英国殖民统治者却一直以猎狮为乐,亚洲狮在本世纪初就已亟亟可危了。1908年仅剩下了13只,此后印度政府将亚洲狮列为保护对象,才使这一物种得以留存至今。现在亚洲狮仅存于印度西北的吉尔自然保护区。在这个面积为1412平方公里的海岸森林中,亚洲狮偏安一隅,1950年虽已达到250只,但前景并不乐观。吉尔保护区位于热带季风带上,旱季缺水且高热,狮子与当地贫苦的印度人一样,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去饮水。而在雨季,村民们又将大量牧畜赶到保护区内,与野生动物争夺有限空间。同时,当地为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几条公路横穿保护区,所以就曾有亚洲狮被疾驶的车辆活活撞死的消息。因为狮子是一种至尊无上的动物,它们对往来的车辆无动于衷,不愿表现出畏缩和避让的举动,而工业社会却是不讲情面的。在吉尔保护区中野生亚洲狮对游客也熟视无睹,人们可以走得离它们很近去观赏、拍照。
亚洲狮又名印度狮,它们与非洲狮相比鬓毛较短、被毛较厚、体毛丰满、尾端簇毛较长。幼狮有斑点,毛色以棕黄为主。在大型猫科动物中,狮是惟一群居的动物,每群8—10只。往往一只雄狮率几只雌性配偶及子女。它们常常选择开阔的草地灌丛捕猎有蹄类动物,捕猎活动多是由雌狮合作进行。它们晨昏出动,捕到猎物后全族分享。
目前,亚洲狮数量30余只。由于惟一的也是最后的庇护所吉尔自然保护区地域狭窄,生态密度过高,一些狮子正逐渐迁出保护区。而狮子的迁徒又常常引起与周边社区的冲突。因为狮子饿了要吃东西,而野生食草动物因畜牧业的发展而极度减少,狮子只好以家畜充饥。看来,如何拯救这种尚未脱险的巨兽,还有赖于人类克制不断高涨的物欲,做出“普渡众生”的理智选择。
根据楼庆西先生《中国小品建筑十讲》,概括如下: 传说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安息国(今伊朗)国王将一头狮子送给了汉章帝,这大概是狮子初次来到中国吧.狮子真正步入中国社会,渊于佛教.佛教从东汉陆续传入中国,狮子作为佛教的护法神,也进入了国人的视野.并作为艺术形象,被广泛运用于绘画和雕刻中. 位于南京附近的梁萧景墓前的石辟邪,就是借助狮子的原型而创作的,可以看作是中国本土早期狮子形象的代表。约在公元6世纪。或许几百万年前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