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处理现代农业与动物的矛盾的论文 |
|
|
来源:N 更新时间:2009-11-16 |
|
|
关于如何处理现代农业与动物的矛盾的论文 胡鞍钢认为,农业企业化是关系到在现实中国国情条件下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问题。他说,从国际范围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扩大农场耕地面积和经营规模,大量使用机械,发展资本密集、节约劳动的现代农业企业,具有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
胡鞍钢先给出了农业企业的定义:它是指使用一定劳动资料,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经济组织。农业企业与乡镇企业不同,乡镇企业在农村中主要是从事非农产业,只有极少数是属于农业企业。
农业企业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胡鞍钢接着说,它是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在现有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从而聚集力量,装备和武装农业,既调整增量,扩大新经济增长点的生产规模,也调整存量,优化资源组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过程。
农业企业化就是把农业看作一种企业。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农业企业化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由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化,农业经济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实现管理对象的商品化。
第二,作为大多数生产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的所有者逐渐成为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家庭农场成为商品化的企业,实现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化。
第三,农业生产实现专业化。
第四,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同相关产业部门相互结合,彼此依存日益密切,从而出现了供产销或农工商等农业经营的一体化。
为什么要走农业企业化之路?
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趋势已势不可挡。胡鞍钢提出,农业企业化是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
通过农业企业化,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农业商品化,并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脱贫致富,从而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规模化、企业化的农业生产,就有可能获得较好的规模效益,增强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可能利用现代化的要素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改造,对经营方式进行改革,实现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山、水、田等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达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实现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农艺规范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开辟出一条通向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胡鞍钢解释道,从经济学分类讲,农业企业化属于微观经济,农业产业化属于中观经济,农村经济发展属于宏观经济。农村宏观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微观经济的发展。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化是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企业化寓于产业化之中,没有企业化就没有产业化。
农业企业化更大范围的扩散和发展,像农民分化、专业分工、追求利润最大化、调整产品结构等,将直接导致农业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也为农业企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前景。农业产业化的表现形式是农业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也是农业企业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化从组建农业企业和具有企业化经营性质的经济组织开始,到这些农业组织成熟而结束。在此意义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企业化是同一过程。
实施农业企业化遇上了“拦路虎”?
当前,实施农业企业化面临着哪些问题呢?胡鞍钢列举了四大问题:
土地要素流转问题。土地要素的流动和集中是关系到经济规模效应和土地集约经营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推进农业企业化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前如何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土地制度的前提下,实现土地流转,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土地经营制度,是农业企业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许多农业企业承包荒坡、荒地,土地规模相当大,有的面积多达6000亩,有的承包期长达43年,有的地租甚至每年每亩只要几元钱,而出租土地的农民收入相对要少得多。因此,要避免以低价方式出租土地(尽管是荒地、坡地),否则一方面造成土地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另一方面又造成农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弄不好还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农业企业资金来源问题。缺少初始资本和贷款资金是困扰农业企业迅速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农村金融机构,但是由于大多数对农村企业的贷款只用于粮食和棉花收购,因此村民之间有利息或者无利息的非正式借贷,成为农业生产信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组织及其服务远不能适应农业企业化发展的需求。按当前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来管理信贷资金的做法,实际上是计划体制下农业产业割裂在信贷管理上的反映,不利于信贷资金的综合配置和整体效益的发挥。此外农村信贷受到限制,部分原因还在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技术和金融技能,限制了他们评估项目和监督贷款的能力。
农产品市场问题。一方面,农村市场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相当尖锐,农民面对的市场风险甚至比自然风险还要大;另一方面,由于地方财政压力造成的行政干预、地区封锁和由部门利益强化而产生的产供销脱节及市场垄断,使得农村市场畸形发展。此外还存在农产品的批发市场发育不全,现有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数量很少,已有的批发市场存在设施不全、信息不灵,农民的自我服务组织分散,缺乏有效的社会服务功能等问题。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我国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不能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情况下,只能以土地作为其生产资料而谋生,这样农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机械化和商品化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农业企业化进程。不仅如此,过去的10多年中,数百万农村劳动者已经转移到城市的工作中,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以及大量的城市失业工人对城市新增就业机会的竞争,使这种转移的可行性正在减少 世界濒危物种—东北虎最近有点“烦”,因为它的数量在全国已经达到2000多只,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不到200只。由于东北虎野外生存的家园已基本丧失,“放虎归山”成了难圆之梦,很多饲养东北虎的动物园因为经费原因已形成“虎多为患”,不得不对东北虎进行“计划生育”。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人工驯养东北虎技术日臻成熟,成活率大大提高。最近,一项新的东北虎繁殖技术再次取得新的进展:两只成年东北虎在东北虎林园接受了人工采精和输精手术。这意味着,濒危物种东北虎又多了一条繁殖途径。
“濒危”的东北虎,在一些人工繁殖东北虎的基地和动物园里,已经开始“过剩”。
与此同时,因为国际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对死虎只能冰封的限制,导致利用死虎为活虎谋福利—“以虎养虎”的想法只能搁浅。
活东北虎和死东北虎的数量都在增加,由此带来的经济问题使得活东北虎不得不面临“计划生育”的尴尬现实,而死东北虎的冰封之地也渐显狭小。
死东北虎可以利用吗?保护东北虎的道路将走向何方?
东北虎“超生”
世界上最大的东北虎人工饲养繁育基地,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经理王立刚长期被一个问题困扰着:由于驯养技术日渐成熟,东北虎的数量增多,其繁殖速度已经远远超过虎园的“养殖能力”。为此,早在5年前,东北虎就已开始实施了“有计划的生育”。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中国最大的森林动物园—大连森林动物园。
谁要东北虎
—老虎年租金从10万元降至2万元
“东北虎是大连森林动物园最有代表性的动物。然而,我们已经开始给东北虎实行计划生育了。”1月5日,记者在东北林业大学碰到了大连森林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小韩,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由于经费的捉襟见肘,大连森林动物园不得不对东北虎实行计划生育。
她的学长—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的徐艳春博士则告诉记者,现在只要是召开有关老虎的会议,就会有人偷偷地询问其他动物园是否需要东北虎。“过去动物园租借一只东北虎最少需要10万元,现在2万元租一年。”“即便这样,大多数动物园还是摇头,因为,好多动物园的东北虎都超生了。”
“我们也一直在为东北虎实行有计划的生育啊。”1月6日,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经理王立刚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我们5年前就开始着手为东北虎实行有计划的生育了,当时有媒体披露后,我们还饱受非议呢。”
“国家制定的计划是到2010年,东北虎林园的东北虎繁育达到1000只,按照每年100只的速度计算,这个目标是很容易实现的。”王立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东北虎林园有约200只处于生育期的东北虎,雌雄各半。目前的繁殖技术可以使成活率达到90%左右,而一只雌虎每胎产仔在3—4只,并且陆续有成虎进入生育期。如果全部生育的话,每年生育300只虎仔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东北虎林园一直在负债经营,以现在的繁殖速度,企业维持生存都很困难,如果真的放开了生养,后续的矛盾将无法解决。”王立刚介绍说。
王立刚告诉记者,“黑龙江省商务厅扶持虎园20多年,到现在,东北虎已吃掉了1亿多元人民币的肉食。”
目前,东北虎林园有东北虎750多只,除了伙食费以外,母虎产仔、老弱虎的取暖费、医疗、卫生、防疫、营养每年也得花费100多万元。按计划,今年将有100只新生幼虎成为这个家族的成员,仅这些小家伙的食物消费全年就高达100多万元。
据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孙海义介绍,我国现有大型养虎企业3家,除东北虎林园之外,桂林熊虎山庄也有1000多只老虎,以东北虎数量为多。由于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几乎每个企业都陷入了资金紧张的困境。
人工繁殖技术又有新突破
—东北虎迎来“人工授精”时代
1月12日,东北虎繁殖技术再次取得新的进展:两只成年东北虎在东北虎林园接受了人工采精和输精手术,这意味着“东北虎精液冷冻及人工授精技术研究”已经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
“今后,保护一个良好的种群,将不仅仅依靠活体繁殖了。”王立刚说。据悉,此项技术对避免东北虎近亲繁殖,保护人工繁育种群生物多样性方面意义重大。而随着未来人工授精技术的日益成熟,将野生东北虎的优良基因引入人工繁育链条也将成为可能。
“东北虎是个很有意思的种群,雄虎只有在发情期精液里才有精子,这也是人工受精选择在冬季的原因之一。”王立刚说。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刘玉堂介绍,东北虎人工授精术目前仅美国在1993年和2001年有过两次成功先例,在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开展东北虎人工授精技术研究意义重大,它能干预人工饲养状态下东北虎的交配,确保经过dna检测确认的纯正东北虎种源,彻底解决人工饲养状态下东北虎近亲交配问题,有利于提高种群质量等。“一旦东北虎人工授精技术成熟,还可以立即用于高度濒危的华南虎的抢救性繁育。”
“东北虎之间近亲繁殖的结果和人类是极其相似的。”王立刚说,在虎园最初不能对每只虎的谱系进行清晰鉴别的时候,的确繁殖出了几只近亲东北虎—痴呆、面相丑陋、皮毛暗杂、长不大、寿命短等都是其近亲繁殖后的表现。“如果不加以控制,最终也难逃灭绝的厄运。”
据王立刚介绍,为了避免东北虎的近亲繁殖,他们在东北虎一出生的时候就为东北虎带上了号牌,这样,每只虎的“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在工作人员的掌握之内,“这为避免东北虎近亲繁殖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为了繁育出血缘关系清晰的纯种东北虎,东北虎林园还陆续为园内500余只亚成体(1-3岁之间没有性成熟的老虎)和成年东北虎采集了dna标本,其中有200余只的dna样本已分析完毕,存入基因库。“值得欣慰的是,dna检测结果令人满意,虽然有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但是近亲繁殖率只有0.0297,虎园东北虎的生物多样性还是很高的。”
“一山难容二虎”
—“放虎归山”梦难圆
“虽然近几年东北虎林园里的东北虎生存空间已经扩大了3倍,但是,仍然跟不上东北虎的繁殖速度。”王立刚介绍说。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一只虎的活动区域约在50-90平方公里之间,个体游动范围最高可达2000平方公里,这是从其生活习性演化而来的。而东北虎园尽管扩大了范围,但是东北虎们还是不得不开始适应群居生活。“一个虎舍要住4-5只虎。”
在虎园里,可以随时见到挤在一起的三五只东北虎,“这样的景象在自然界里几乎不能想象。”
“放虎归山一直是养虎人的梦想,也是东北虎林园建立的目的之一。”王立刚说,他们一直在进行东北虎的野化训练,并且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散养已经让100多只东北虎每天都在外面过夜。”
“不过,放虎归山需要的条件—良好的森林环境,充足稳定的野生食物链几乎无法得到满足。”
研究了一辈子野生动物的黑龙江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孙海义介绍说,过去东北地区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是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近百年来,由于这里人类活动增多,采伐木材、劈山开矿、垦荒、种地等经济开发,致使森林植被不断后退,结构复杂的原始森林不断减少,森林结构遭到破坏,并趋向简单化,加上人们的频繁活动,适合东北虎栖息的环境越来越少,这些都迫使它们背井离乡,另择新居。“不少东北虎‘出国’去了环境较好的俄罗斯和朝鲜。”
东北虎在自然情况下,一次可食30公斤肉,饱食后可数日不食。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和滥捕乱猎,使东北虎猎食对象的数量锐减,造成东北虎食物严重不足、生存受到威胁。据计算,一只虎每年大约需要吃40头至60头野猪、羚羊等大型动物。
目前,已有十几只东北虎被放养到长白山地区,但是,那里依然不是纯粹的野生放养地:只不过是人们为东北虎在原始森林中圈了一个比动物园大一点的圈。
以虎养虎
—养虎人的梦想
一直做外贸工作的王立刚没有想到,自己职业生涯的后半生,竟然是和一群东北虎打交道。
1999年6月29日,王立刚就任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经理。此时,国内的老虎人工养殖业已经告别曾经的辉煌和梦想,面临艰难的生存困境。
难忘1992
“当时的东北虎林园是一个在省外贸厅(今黑龙江省商务厅—编者注)挂了号的困难企业,已经几个月不能开支,职工上访告状不断。”东北虎林园经理王立刚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东北虎林园的前身是位于黑龙江海林市境内的横道河子猫科动物繁育中心(下称“中心”)。除了保护、繁殖、科研、观赏及等待时机放虎归山等目的外,还有一个开展贸易和死虎综合开发、有续利用的想法。东北虎繁殖多了,自然淘汰的死虎就可以让企业实现以虎养虎的目的。因此,中心受到了多方青睐。
“银行也感到企业有发展前景,一直在发放贷款给企业。”很快,养虎人经过6年精心探索实践,繁育成活了83只东北虎,其成果于1992年在东京召开的第八届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组织成员国大会上引起轰动。“到1993年5月29日,企业得到的银行贷款总额已经达到了1000万,加上利息有2400万之多。”
那是些让养虎人自豪的日子。不过,企业以虎养虎的道路还没有走出第一步的时候,一个巨大的打击几乎把企业打垮了。
1992年,中国加入了国际野生动植物保护公约,1993年5月2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通知要求:禁止犀牛角和虎骨的一切贸易活动,严禁进出口犀牛角和虎骨(包括其任何可辨认部分和含其成份的药品、工艺品等)。“犀牛角和虎骨药用标准亦被取消,今后不准入药。”这意味着,企业不准再利用死虎开展贸易。
“第二天,银行就停止了贷款。”王立刚回忆道,“主要的经费来源一下子断绝了。”
“90年代初,正是我国外贸体制进行改革的时候,而黑龙江的外贸那几年正好有一个滑坡,无法再给东北虎补充给养,加上国家的投入也不足,这些都让东北虎没了饭吃。”
“那时国家每年资助30-40万元左右给东北虎林园,可是这些钱在东北虎嘴里几天就没了。”王立刚回忆说。最终,经多方呼吁,国家财政部和林业部一次给“东北虎”补贴了200万,暂时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局面。
没有了银行贷款,国家和省里的有限资金也让企业难以为继。1995年下半年,省里多方研究决定,参照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把东北虎请出深山,让东北虎进城,“走以虎养虎的道路。”
东北虎无奈进城“打工”
1996年1月23日,28只东北虎从原来的中心迁到位于哈尔滨松花江北岸的黑龙江东北虎林园。而此前,因为资金的紧张,中心已经有40多只东北虎生病死亡,还有8只东北虎被饿死,加上因为饥饿发生争斗而死的东北虎,“禁贸”仅仅两年半的时间,中心就损失了一半的东北虎。
至此,中心留下20只东北虎看家,剩下的28只来到城里“打工”。“哈尔滨人也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家乡竟生存着这样大的一个种群。”
“做出东北虎进城打工的决定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所有中心职工的赞同,因为他们害怕东北虎一搬走,自己的工资就更没有着落了。”在没有做通工作之前,职工们将中心的各道门焊了起来,“不想让东北虎走,除非有个说法。”
“经过多方工作,职工们才同意放东北虎出山。看着辛苦养大的东北虎被关进铁笼带走,许多职工都流下泪水。”
异地保护,其实是人们在无法恢复野生虎栖息地之外的另一种保护形式,“东北虎林园”的建立,意味着中国终于有了一个具有多功能的东北虎生存基地。这个创造性的实验虽然无奈,但是仍然很快就看到了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留意到这样的一群东北虎,门票收入不断增加,职工的工资及保险得到补偿,东北虎野外生存能力和素质也都有很大的提高。
然而,就在虎园状况开始逐步缓解的情况下,1998年哈尔滨发生的特大洪水又给虎园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
“东北虎是喜水的动物,连日的暴雨不仅没有让他们产生恐惧,反而令其野性大发。”王立刚说,“连晚上都不愿意回虎舍了。”
当时,虎园渗水最深处达1米,随时都有被冲垮淹没的危险。善于游泳嬉水的东北虎一旦跑掉,哈尔滨市民的生命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威胁。虎园被迫将52只东北虎又转移至300公里外的中心。不幸的是,转移至中心的13只东北虎染上了一种罕见的皮肤病,先后有2只虎病死。
“这一次搬迁,虎园又损失了500多万,再次陷入困境。”而当时一年的门票收入也只有400多万。
被“冻”的死虎价值连城
据内部人士透露,2006年,东北虎园迎来了四名来自美国、英国、印度、澳大利亚的考察团专家,他们在对东北虎林园的建设、兽医院、虎档案室等进行了细致地考察和调研后,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
“每只虎都有自己详细的档案,精细到每天的情况都有记录。而且交配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确定最佳的方案。”专家们看到由20只圈养东北虎起家,经过二十年的苦心经营,摸索出的一整套科学饲养管理东北虎的经验由衷地说:“中国的东北虎养的这样好,如果还不让中国利用死虎,这未免太苛刻了。”
在东北虎林园的办公楼附近,有一块禁地—存放死虎尸体的冷库,记者没被允许进入。据悉,从1993年开始至今,这里已经耗费了巨额的资金。而在这里价值连城的死虎,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缩减着它的价值。
据了解,1993年虎骨禁贸时,各地入库封存的虎骨原料及药品,总计价值就达20亿元。“虎产品统统不许用,更不许贸易。”这使得随着养虎业的发展而正常死亡的东北虎,成了养虎企业的烫手山芋。
“扔也扔不得,卖也卖不得,动也动不得,只得用冰柜把死虎冷冻存放,还要人员24小时值守。”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副院长张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出了任何事,相关人都要负巨大的责任。”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东北虎繁育基地在20多年的饲养过程中共死亡了200多只东北虎,所有这些虎的骨架都一具不少地在虎园的冰柜里冷冻着,其中时间最长的已经被冷冻了十几年。
死虎肉能埋不能卖
“我们曾经处理过虎肉,因为虎肉冷冻半年以上就要超过保存期,加上虎园实在没有能力保存下去,只好拉到郊外深埋。”王立刚谈及此事时脸上现出痛惜的表情,他说,当时就有人找到他,要每公斤7000元收购这些虎肉,可是他却不能因此触犯国家的法规。“那一次我们就深埋了五卡车的东北虎肉。”
“老虎身上都是宝,其中,虎骨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应用历史已有上千年之久。”一位老中医告诉记者。1993年以前,许多中药厂都生产含虎骨的药品,尤其是著名的虎骨酒,各地中药店都有销售。
因为禁贸,东北虎已经不再进入《中华药典》,所以一些以虎为药方的药基本已经在市场上绝迹,或者以豹、狮等替代了。
“豹、狮等替代品的疗效远不及东北虎。”
“虎园曾经有一只东北虎的前爪骨折了,它就自己趴在那儿用舌头舔,结果20天左右就好了。”王立刚介绍,“据说虎骨、虎内脏等都可以入药,药方达1000多种。虎园周围的市民甚至经常会来索要虎粪、虎尿当药引子。一个人将新鲜的虎粪糊在膝盖上,几次以后,他的风湿就好了。”
而那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中医介绍,一味药里最多只需要2—3克的虎骨,有的甚至不到0.1克。
“一般来讲,生病死亡的东北虎是不能入药的,但是他的皮毛和内脏可以保存下来做标本。正常死亡和争斗中受伤致死的东北虎都价值连城,但是保管的结果却是药效在逐渐消失。”王立刚介绍说,“近些年来,国内多家博物馆、科普馆、大专院校、青少年宫、科研院所来人或来电,求购虎皮制作标本,开展环保和科普教育。”
“不让利用死虎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东北虎不被杀戮,然而,禁贸的结果却是野生虎在加速灭绝,走私价格急剧攀升。相反,虎园里巨大的国有资产被流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王立刚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们要利用的是那些死虎,为活着的虎谋福利。但是这一直是无法解决的矛盾。”
资料
东北虎档案
别名:西伯利亚虎、满洲虎、科:猫科
学名:pantheratigrisaltaica
英文名:sibericantiger
特征:东北虎是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平均体长为1.8-2.8米,尾长0.9米,体重227-272千克,最大的记录体重超过300千克。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国外见于西伯利亚。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捕食大中型哺乳动物,偶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
习性:野生的东北虎幼仔要和母亲一起生活2-3年,学会捕猎本领,然后才独立生活。繁殖期冬季,孕期98-110天,每产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20-25年。
保护”与“利用”,为何成为对立面
“用门票收入养活了东北虎,用企业行为承担了国家的责任,这是胡总书记2001年来虎园视察时由衷地感叹。”王立刚说,其实,企业除了正常运转,完全可以不做那么多科研项目,“但是,既然很荣幸地养了虎,就不能失去科研的时机。否则,怎么对得起这群东北虎。”
2006年,东北虎林园全年门票收入约1400万元,国家林业局资助30万,黑龙江财政拨款150万元,“加上老虎出租借展的150万,去年虎园略有亏损。”
这大概是虎园近年来日子[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动物世界: 蚂蚁有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 下一个动物世界: 鸡场外边有工路怎么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