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 | 注册
科普之友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动物世界 >> 动物趣味知识 >> 正文  

谁知道有关中文带动物名的广告英译错误的例子?

来源:N       更新时间:2009-12-18
 
有关中文广告中带有动物名 翻译成英文时把动物名翻成中国式的英语外国人无法理解的现象

 

转性译法
转性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译语的规范把原句中某种词类的词转换成另一种词类的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类转换。英语和汉语的词类大部分重合,但是在英语中某个词类的词语可以充当的句子成分相对较少。
例如,英语中充当主语的只有代词、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动名词或不定式,充当谓语的大多为动词;而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以及表语。
一、汉语动词的转译
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使用动词,包括连动式和兼动式。有时,一个句子会出现多个动词,如:你妈妈叫你回去。
而英语中,一个句子通常只有一个主动词:yourmotherwantsyoubackatonce.汉语中动词使用比较频繁,当翻译成英语时,常用名词、形容词、介词、副词等词来译。
(一)汉语动词转译为英语名词
英语中名词结构占绝对优势,因此常用名词来表示汉语中的动词。英语有词形变化,这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名词,有些动词只要在后面加上后缀就变成名词了。汉译英时如果能适当地把动词转换为名词,则能使译文更自然,更凝练。
p医生建议我多锻炼一些。
译文:thedoctorgavemesomeadviceofdoingmoreexercise.
操作机器需要懂得机器的一些性能。
译文:theoperationofamachineneedssomeknowledgeofitsfunction.
(3)一定要少说空话,多做工作。
译文:theremustbelessemptytalkandmorehardwork.
(4)人口在不断地增加。
译文:thereisasteadyincreaseinpopulation.
(二)汉语动词译为英语介词或介词短语
英语中介词不仅数量多(大约有280多个),而且与其他的词类搭配灵活,名词、代词、动名词、从句均可以作它的宾语。英语中介词意义丰富,且随着搭配的不同,意义会发生变化。而且有些英语介词是由动词演变而来的,依然具有动词特征,所以有时汉语动词可以用英语介词或介词词组来翻译。/p
p(1)他到商店去买酱油。
译文:hewenttotheshopforabottleofsauce.
(2)她漂亮得无法形容。
译文:herbeautyisbeyondword.
(3)一座跨越杭州湾的大桥已经开始建设。
译文:abridgehasbeenunderconstruction,whichwillspanthehangzhoubay.
二、汉语名词的转译
汉语名词作主语、表语或宾语时,一般译为相应的英语名词。
但有时汉语的名词不能硬译为英语名词,而是应该根据英文习惯,转译为英语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词类。
(一)汉语名词转译为英语动词
英语中有一部分动词是从名词派生而来的,有的英语名词同时可以兼做动词用。汉语中的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如果也把它们翻译成英语名词,那么句子就会不地道,不符合英文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这些汉语名词译为相应的英语动词,原来主语、表语或宾语的定语就译为英语中的主语。例如:/p
p1)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themagnificentgreathallofthepeopleimpressedustremendously.
2)他的画的特点是笔力沉着,色彩鲜艳。
hispaintingsarecharacterizedbysteadystrokesandbrightcolors.
上面两个例句中的“印象”、“特点”在汉语中只能用做名词表示,而在英语中常常用动词表达。/p
p3)如果旅馆都满客了,我们可以给你提供住处。
wecanhouseyouifthehotelsarefull.
4)他是世上一切邪恶的化身。
hepersonifiedtheevilthatwasintheworld.
5)他的呼吸有股大蒜味道。
hebreathssmellsofgarlic.
6)无知和疏忽是这错误的原因。
ignoranceandnegligencehascausedthismistake./p
p7)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
olivebranchsymbolizespeace.
8)这只船容易颠覆,因为它造型不合理。
译文一:thisboatisapttooverturnbecauseitsshapeisunreasonably.
译文二:thisboatisapttooverturnbecauseitunreasonablyisshaped.
(二)汉语名词转译为英语形容词或副词
我们知道,汉语中有些形容词在它前面加上定冠词the就变成名词了,表示一类人。因此,在翻译汉语句子时,有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这类形容词有rich,poor,old,young,weak,sick,evil,true,false等以及一些名词化的形容词,如former,latter。/p
p1)富人剥削穷人。
therichexploitedthepoor.
2)年轻人迟早要取代老年人。
sooneroflatertheyoungwillreplacetheold.
3)他们养着马和牛,前者供乘骑,后者供食用。
thekeephorseandcattle,theformerforriding,thelatterforfood.
4)我们应该尊老爱幼。
weshouldrespecteholdandlovetheyoung./p
p汉语名词在少数情况下转译成英语副词,使译文更流利,更地道。
1)楼下有人找你。
thereisamandownstairswhowantstoseeyou.
2)领导干部要讲政治文明。
cadresshouldbepoliticallyminded.
三、汉语形容词或副词的转译
有时,汉语的形容词或副词转译成英语的名词或介词及其短语,使译文显得更加流畅,更加地道。
(一)汉语形容词或副词转译为英语名词
在有些场合下,汉语句子中的形容词或副词会被转译为英语句子的名词,这大部分是由于句法和结构的需要。而在英语中,有一些名词是从形容词派生出来的,具有形容词的特性。因此,在汉语句子中做定语的形容词,可译为英语中的名词,例如:/p
p朱延年用热情的款待把他的窘态遮盖过去。(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zhuyanniancovereduphisembarrassmentwiththeenthusiasmofhishospitality.
她身体虽弱,但思想健康。
sheisphysicallyweakbutmentallysound.
名词“身体”和“思想”转换成了副词“physically”和“mentally”。
最终我认识到跟他打交道是愚蠢的。
irecognizedtheabsurdityofdealingwiththematlast.
(二)汉语中的形容词转译为英语副词或汉语副词译成英语形容词
如果汉语中形容词修饰的名词转译为动词的话,原来修饰名词的形容词也相应的转译为副词。汉语形容词转移为英语副词,虽然情况很少,但是在一定场合下,这种转译能使译文流畅。例如:/p
p许多早期病例都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manyearlycaseshavebeentreatedpromptly.
“治疗”这个名词转译为了动词“treat”,那“及时的”就相应的变成了副词“promptly”
2)1978年以来,中国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everythinginchinahasgreatlychangedsince1978.
3)我想男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女孩子是不一样的。
isupposeboysthinkdifferentlyfromgirls./p
p同样道理,当汉语中动词译为英语名词时,修饰该动词的副词往往转译为形容词。例如:
1)英语晚会非常成功。
theenglisheveningwasagreatsuccess.
副词“非常”译成了形容词“great”,因为动词“成功”转译为了名词“success”。
2)图标能直观地表达所要说明的关系。
agraphgivesavisualrepresentationoftherelationship./p
p3)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设备。
?wemustmakefulluseofexistingtechnicalequipment.
4)最后,他匆匆地向主任轻声道别,疾步走向门口。
atlast,hewhisperedahurriedgoodbyetohishostanddartedtowarddoor.
(三)汉语中形容词或副词转译为英语介词或介词短语
英语中介词是非常灵活的,在句子中表达简练、精确。因此,汉语句子中的形容词常常在英语中用介词或介词短语表达。例如:
1)厨房又脏又乱。
thekitchenwasinamess.
2)他不参加比赛,我感到很失望。
tomydisappointment,hedidnotattendthecompetition.
3)我们看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wesawapictureofprosperity./p
p汉语副词有时也可以转移为英语的介词或介词短语,例如:
1)父亲不赞成地看着他。
fatherlookedathimindisapproval.
我们决不退让。
undernocircumstanceswillwegivein。
我们必须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wemustutilizetheachievementsof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onawidescale.
换形译法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汉英民族有自己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在文化上,差异就更大了。由于文化或习惯的差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有时要转换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要换个形”,以符合译入语的习惯。/p
p我们知道在英语中表示时间和数量有这样的说法:fourscoreandsevenyears;aquarterofayear;adozenandahalfapples,但当我们在翻译时,不能照字面直译(*四个二十加七年;*四分之一年;*一打半苹果),而是要灵活处理为:八十七;三个月;十八个苹果。这就是所谓的换形译法,通过改变表达方式来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p

 

获得提名是事实,但"只好"一说却是无从追究了.老舍是否差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今仍是谜


--------------------------------------------------------------------------------

http://book.sina.com.cn2005年09月12日09:30中国书报刊博览




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一直是媒体热衷炒作的话题,“谁谁被某某推荐为候选人了”,“谁谁有可能今年问鼎了”,“谁谁早就该获奖了”,“不要把诺奖当回事”,“那只是几个不懂中文的瑞典老头子私下攒出来的”,“诺奖有强烈的政治倾向”等等,总是不绝于报端。有许多中国作家不管出于何种心理,骨子里都有一种浓重的诺奖情结。这当然无可厚非,也无可赘言。本文在此试图挖掘的是:老舍与诺奖的情缘是历史上确实曾有其事,还是口述历史下子虚乌有的以讹传讹?




●“老舍差点获诺奖”像“老舍之死”一样,至今仍是个谜

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说:“记述历史的才能,可以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它是我们的主要禀赋;在某种意义上,人人都是历史学家。哪一种记忆不是写满了编年史,……大多数人的说话都是记述,而不是为了表达思想———它确乎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是为了表现他们的见闻经历;这种经历,如果他们健谈,就会是一个没有穷尽的话题。如果离开叙述,交谈的溪流,即便在最聪明的人中间也会干涸,变成为一掬死水,而在愚笨的人中间就会完全枯竭。”

关于老舍是否曾经差点获得诺贝尔奖,正是这样一个人们“健谈”了20多年的话题。这个话题,无疑是经“口述”而来,并已由“口述”写入了“正史”。先看下面这段文字:“1966年8月24日这张日历,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沉重的。随着韶光流逝,它的重量正越来越被人们掂出来。不仅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作家之死在国内严密封锁消息,甚至焚尸扬灰的情况下,却引发了国际性的悼念热潮;而且今天我们才知道:就在老舍愤而跳入北京德胜门西边豁口外太平湖的那一刻,国外在对他的境遇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正准备授予他一项威望很高的国际性的文学奖,只是在最后核实被授奖人是否健在时,才得知他不幸逝世的消息!于是,这项文学奖授给了另一位健在的同样杰出的亚洲作家了。而这项国际性的文学奖的荣誉,正是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家们至今仍衷心向往的……”

这是老舍研究者宋永毅在他出版于1988年的《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一书,在《气节和风骨:一种古典人格美的完成》一节论及老舍之死时开篇的一段话,历史叙述显得确凿无疑。里边提及的那项没有点名的“国际性的文学奖”,不言自明指的是诺贝尔文学奖。

类似的文字,远不止这一篇。至少我还看到另一位老舍研究专家关纪新,在他2003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老舍评传》里,也有一段十分明确的描述:“在神州大地邪火攻心的整整十年间,世界忧心如焚地关切着中国,也关切着老舍。诺贝尔奖的评奖委员们曾经动议,要向老舍颁发他们的文学大奖,结果是经过了一番艰难的核实证明老舍已不在人世之后,不得不撤销了该奖,这项全球瞩目的奖励,从来只授予在世者。”

可上述的“历史叙述”存在一个极大的无法解释的矛盾,即老舍去世是在1966年,而川端康成获奖是在1968年。我想,第一,绝没有可能把1966年“原本”要授给老舍的诺奖给川端康成保留两年;第二,1968年授给川端康成的诺奖,是否“原本”是要授予老舍的?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研究“口述史”再好不过的范例。我想在此挖掘的是,老舍与诺奖的情缘是历史上确实曾有其事,还是口述历史下子虚乌有的以讹传讹?

●几乎所有“口述史”的当事人都矢口否认自己如此“口述过”,这使有关的人都有了编故事的嫌疑

为写这篇文章,我再次向老舍之女舒济和老舍之子舒乙进行了核实,他们都清晰地记得,是前日本老舍研究会会长藤井荣三郎,曾于1978年受该会的委派,专程到北京,向老舍的家人通报: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诺奖从瑞典载誉回到日本以后,受到盛大的欢迎。据参加庆典活动的瑞典驻日本大使披露,当年的诺奖原是要授予中国的文豪老舍,后经查此人已经去世。而诺奖只授予在世的人,于是授给了川端康成。这个说法至少在提及老舍差点获奖的年代上是不矛盾的。

同时,舒乙还向我讲述了另一个并非题外的细节:梁实秋去世后不久,他的遗孀韩菁青到北京探望冰心,当时舒乙在场。梁夫人当时说,梁实秋生前交代,等自己百年之后,让她到北京,只转告冰心和老舍的家人一句话,即在梁的眼里,中国的现代作家中只有一个人有资格获得诺奖,那个人就是老舍。

可见,关于老舍差点获诺奖并非空穴来风。对于这个说法的详情,曾有不止一家报纸引述舒乙的话作过报道。此仅举一家报载原文:“舒乙说,中国作为文学大国,始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见以外,还因为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而老舍当时在中国作家中恰恰是作品被译介最多的,连瑞典文的也有。另外,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程序也很复杂,先是由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提名,被提名者可能有几百人,然后层层筛选,最后剩下5位候选人,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是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文革’高峰。各国谣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又发动其他国家进行联合调查,中国官方当时对此没有答复(编者注:老舍死于1966年8月24日),瑞典方面断定老舍已经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给一个东方人。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文革把一切都化为乌有!’舒乙感慨,沉默,稍后介绍说,这个悲哀的事实是在当年庆祝川端康成获奖宴会上,由瑞典大使透露出来的。舒乙同时列举出两个证人:一个是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另一个是已故作家萧乾的夫人文洁若。萧乾夫妇曾经到过瑞典,证实过此事,文洁若将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此有所记录。”

有意思的是,这家报纸在向文洁若求证以后,发表了题为《文洁若对老舍曾获诺贝尔奖不予证实》的报道,原文是:“前几天舒乙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老舍先生获得了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因为他已过世所以奖就给了川端康成,他说文洁若了解情况。当记者向文洁若求证时,她说:‘这件事是挪威人伊丽莎白·艾笛和萧乾谈话时透露的,后来我告诉了老舍的家人。不过西方人是成心的,人一死就说要给奖,沈从文不也是这样吗?要说真想颁奖,为什么不给还在世的巴金呢?’”

更有意思的是,文洁若确曾写过文章记述此事。她在文中写到:1980年,挪威汉学家伊利莎白·艾笛因研究萧乾的小说《梦之谷》,开始与萧乾通信。1981年秋,为了研究“易卜生与中国”,专程访华,到当时还在天坛南门附近居住的萧乾家拜访。“记得她是用英文这么说的:‘那一年,本来已决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老舍。然而查明老舍确实已于八月间去世,而按照规定,诺贝尔文学奖是只颁给仍在世的人的,所以就给了另外一个人。’”而且,文洁若“情不自禁”地很快将此事告诉了当时与她同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且办公室与她“只隔一个门”的舒济,还“给她写了一份不足四百字的书面材料。”

另外,文洁若推断,“我不相信直到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才得悉老舍的死讯。当艾笛女士向萧乾透露‘决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老舍’那番话时,我认为她所说‘那一年’,指的是1966年。”我想,这至少是在年代上把老舍死的“那一年”与川端康成获奖的“那一年”混为一谈的始作俑者之一。[笔者按:此文还用日文发表在2001年8月号的日文版《人民中国》上。]

最有意思的是,发表文洁若此篇文章的2000年第11月号香港《明报月刊》,在文尾特别加了一个“编按”:“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讲师陈迈平及本刊驻瑞典特约记者傅正明曾致电文中所提到的关键人物挪威汉学家艾笛女士求证。艾笛女士回复从没有跟萧乾和文洁若谈到老舍,她谈的是沈从文。”

就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几乎所有“口述史”的当事人都矢口否认自己如此“口述过”,甚至使曾经如此“口述过”的人都有了编故事之嫌。

●让“口述者”似乎感到了“尴尬”的人证不断浮出水面,他们的记忆各有不同

为写此文,我专门发电子邮件,请日本友人冈田祥子女士向舒乙在“口述”中提到的藤井荣三郎求证。很快,2005年5月29日,藤井先生给冈田女士写了回信。热心肠的冈田女士收到信以后,便用国际特快邮寄给我。我又请同事李家平先生将此日文信翻译成中文,终于见到了这位极其重要的“口述者”的“证词”。为保持信的原貌,特摘引如下(信中划着重线部分,为藤井先生所加。):

冈田祥子先生关于您所询问的事情,我向您说说我的记忆,要把事情的时间性搞清楚,还得参照我的经历来讲。

从《日本文艺杂志》上见到原本考虑授予老舍的诺贝尔文学奖可惜又失去的消息,并把这些告诉舒乙先生和老舍夫人的,确实是我。当时他们听了也感到吃惊,我想这些您也许不清楚。可是,时间上并非“1978年或79年”,而是1981年4月。清楚地记得那是我第一次访问北京的时候。拜访舒家,是在滞留北京的那几日,……在同(舒乙、胡絜青)两位畅谈中,我记得向他们说起:“日本文艺杂志载,日本国际笔会的一位作家谈到,川端康成获奖后,他从瑞典大使馆的朋友的电话里得知,原本获奖者是考虑到老舍先生的,可是因为文革,对中国的印象很差,加之老舍本人已经去世,于是该奖授予了川端。这个笔会的人说,川端先生是非常杰出的作家,但作为人道主义的受奖者来说,还是老舍先生更为合适。”

不记得我向舒乙先生说过(诺奖)筛选获奖者的经过,因为那杂志的文章上,在“秘密投票”方面,有没有记述方面的详细说明,我全然没有印象。

在当时的几种杂志里,我只选刊登创作和评论的买来看。主要是《文学界》、《新潮》、《群像》、《文艺春秋》四种。在我的记忆里,《文学界》曾把几个人的随笔、回忆性短文集中发表在一个类似轻松沙龙的栏目里边。记得执笔者中有崛田善卫,也许还有其他人。总之,我当时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记录,便将这本杂志藏入书斋。这篇文章刊于哪年哪个月号,此外,杂志是否真的是如我所记忆的《文学界》,已不是很清楚了。当时我手头有事,且认为什么时候要看,随时找出来就可以了,于是一直没有再找。但文章刊登的时间可以确定,记得这篇文章,是刊登在杂志的11月号或12月号,也许还要再稍晚一点。总之没有把杂志名称、刊行月号和作者名字记录下来,是个大失误。在1981年和舒乙先生、胡絜青先生会面数年后,忽然舒乙先生向我打听杂志名和作者名。本当把杂志邮寄过去,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了。那时我的书斋曾做过一次大扫除,清理过一些没用的杂志,也许当时就把那本杂志错误地归入无用的书籍和杂志当中了。但是,不管怎样,关于老舍和诺贝尔奖的文章曾刊载于《文艺杂志》上,这件事情是不会错的。说实在的,收到舒乙先生的信,我连忙跑到中之岛图书馆,查找川端先生获奖后一年以内出版的杂志,在《文学界》等杂志的目录中,寻找可能的文艺消息、短篇随笔,可是我无法确认是哪个人。以上,只能向您做一些不是很确切的答复,实在是抱歉。……

我想,一定是写完信的藤井先生尚觉言犹未尽,特意又补上一段“附记”:

我向舒乙先生说“这件事,在日本老舍研究会大家都知道。”,当然不是在1981年我们初次见面时说的,应是两年后在名古屋老舍研究会成立(12月),我出任关西地区常任委员的时候,而1981年我是不可能这么说的。从那以后又经过了几年,在老舍研究会的闲聊中,也曾和几个人提起前述那本杂志,谈过老舍和诺奖的事情。也许您知道,我是惦记着这桩事的。总之,真想找到那篇文章!

从藤井的信中看,他的“记忆”与舒乙的“记忆”在一些细节的“历史叙述”上,有不吻合的地方:一是时间,舒乙记得他们的会面是1978或1979年,而藤井记得是在1981年。这是次要的;二是内容,出入就更大了。关键有两点,一、藤井“不记得”他向舒乙说过诺奖筛选获奖者及“秘密投票”方面的经过。二、藤井只“记得”他向舒家“口述”的是:他是从“日本文艺杂志”看到,是“日本国际笔会的一位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动物世界:

  • 下一个动物世界:

  • 人狗情未了——他、她和他们的宠

    江西三清山拍到似老虎动物 专家称

    对话尹文英院士:昆虫可怕?可我

    怕幼崽被他杀?大部分猫鼬妈妈竟

    瑞士一大象从动物园出逃 街头闲逛

    最致命以色列杀人蝎 堪称物种进化

    专家解读喀纳斯湖水怪 一种食肉鱼

    野生动物生死搏斗精彩瞬间:狮子

    科学家警告20年内北极冰川将在夏

    揭秘二战英国“象人”:用象群拯

    “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迎来首

    肯尼亚黑猩猩爱做早操 每天15分钟
    动物趣味知识
    自然地理
    普通自然地理[]神话中的千年老妖又是谁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陕西佛坪山洞里再次在野外发现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美俄州野生动物园动物大出逃 居
    普通自然地理[地震]青海玉树地震
    宇宙奥秘
    [航空航天]俄载人飞船携3名宇航员开始返回
    [航空航天]太阳活动减弱 北极光变更罕见更
    [航空航天]专家:8月27日不可能出现两个月
    [航空航天]最大规模太阳黑子出现 未来致地
    未解之谜
    [UFO飞碟]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焰火表演中惊
    [UFO飞碟]意发现神秘麦田怪圈 或为高智慧
    [UFO飞碟]人类不应暴露自己位置 阿尔法星
    [UFO飞碟]南京浦口上空惊现椭圆飞行物 目
    生命科学
    [生物*医学]一种蝎毒有助心脏搭桥手术成功
    [生物*医学]终结老房卫生间难题(图)
    [生物*医学]怀孕间隔时间过短增加儿童自闭
    [生物*医学]超声波疗法有助骨折痊愈
    动物世界
    [动物世界]海底巴比虫体长超3米 剪状进食
    [动物世界]澳国宝遭威胁 衣原体和“艾滋病
    [动物趣味知识]如何养龟 
    [动物趣味知识]谁有大象的资料? 
    科普文章
    [地球科学]科学家欲用荒漠变绿洲计划遏制
    [化学实验]人不能长时间呼吸纯氧,你知道
    [物理科学]新核动力跳跃式火星勘测车问世
    [化学课外知识]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科学家故事]鲍林晚年的失误及其启示
    [生命科学]研究解密细菌神秘生化过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使用本站前必读
    Copyright © 2007 - 2011 科普之友( www.kepu365.com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