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 | 注册
科普之友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动物世界 >> 动物趣味知识 >> 正文  

谁知道有关中文带动物名的广告英译错误的例子?

来源:N       更新时间:2009-12-18
 
作家”从瑞典驻日本“大使馆的朋友的电话里得知”老舍与诺奖的事,而非在庆祝川端康成获奖的仪式上由瑞典驻日大使亲口说出的。

这未免有点儿让人“尴尬”。其实,在此之前,另一个让“口述者”似乎感到了“尴尬”的人证已经浮出水面,他就是瑞典文学院院士、担任过某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执行主席、而且是诺奖评委里惟一懂中文的马悦然。《明报月刊》在刊登文洁若《老舍差点获诺奖?》的同时,还刊登了马悦然的文章《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在马悦然的“记忆”里,老舍是他及妻子“当年的亲密知交。”并由于1966年时他还不是瑞典学院院士,故而可以就其所知,公开诺奖中关于老舍的事情。“老舍确实曾被几位法国汉学家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提名者中的保·贝第(paulbady)曾经就老舍的一部著作写过论文。我曾数次被法国友人揪住,寻求我对老舍候选人资格的支持。那时我对这个奖的候选人,则心中另有所重。此外,我觉得老舍作品的翻译质量不足以代表他小说的真实水平。就我所知,那时他仅有的被译成英文的作品是《骆驼祥子》和《离婚》。在英译《骆驼祥子》中介绍的幸福结局全然诋毁了小说的本意。我断定老舍因而不可能进入候选人的终审名单。事实果然如此。”

可他还是因“对沈从文的钦佩和对他的回忆的深切尊敬”,“打破了严守秘密的规矩”。他证实:“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这个奖的候选人。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的候选人资格。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辞世,他将在十月获得这项奖。”

由此,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马悦然和艾笛女士说她“从没有跟萧乾和文洁若谈到老舍,她谈的是沈从文”的“记忆”取得了一致;而舒济、舒乙的“记忆”,又与文洁若“不予证实”前的“记忆”相吻合。只可惜那位当年瑞典驻日本大使,没有提供任何“口述”或文献的佐证(藤井先生的信未证实有瑞典驻日大使如是说)。看来那惟一的客观史实,历史的真相,即到底1966年或1968年老舍是否进入了当年诺奖的终审名单,只有等到2016年或2018年老舍去世50周年或川端康成获诺奖50周年之际,诺奖评选档案揭秘的那一天,这段由“口述史”遗留的“历史”公案才能真正大白于天下。因为,从马悦然所说便可知道,“作为瑞典文学院的院士”,“必定对时间尚未超过五十年的有关事项守口如瓶。”

换言之,如果历史的档案文献验证了口述传说,那至少这段叙述老舍差点获诺奖的“口述史”便是真实的历史,并为“口述史”可以作为“正史”的旁证提供了实际的现实依据;而如果相反,则这段“口述史”便仅仅是流传民间的稗官野史,又反过来为只信“正史”而瞧不起“口述史”的人提供了攻讦的口实。但无论如何,只有到“那一天”,一切谁是谁非无休止的争论,才能真正就此打住。

●每一个历史叙述都在无意识地追求“趋近真实”,特别是在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过程的叙述中

然而,在目前尚处于没有“考古挖掘”作为旁证的阶段,心存“疑古”也还是说得过去的。我在翻查《老舍全集》时,发现了一封时间标明写于1956年至1957年间的老舍致瑞典驻华使馆人员的短信,只有一句话:“iamnotcaoyu,iamlaoshe,且不一一。”译为中文为“我不是曹禺,我是老舍,且不一一。”

乍一看,这封信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多亏有编者的脚注:“瑞典大使馆的两位年轻的女工作人员告诉该使馆文化参赞马悦然说,与她们住在同一胡同里的是剧作家曹禺,并要马悦然替她们用中文写一封信,邀请这位著名的邻居去喝茶。结果收到信的是住在灯市口丰富胡同19号的老舍。老舍用此简短的一句话,回复了她们。”

如此看来,当时担任驻华使馆文化参赞的马悦然的“口述史”也未必准确,至少在他任职时,或准确到1956年至1957年间,他还没和老舍成为“当年的亲密知交”,否则应不会不知道住在丰富胡同19号的应是老舍,而不是曹禺。

这又让我想到了海登·怀特在他的《元历史》一书中所说,他认为,19世纪的那些历史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无论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克罗齐,还是兰克、布克哈特等,各自都有一种认识历史的理论构架,表现在写作风格和形式上,或是比喻,或是借喻;或是喜剧,或是悲剧。“历史事实在他们的笔下只是他们构思和使用的素材,他们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铺陈历史的真相,而是抒发他们自己的人生观和历史观。怀特认为,历史学家的著述一如文学家的小说创作,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要依靠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历史的真实性变得模糊了。历史对他来说,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怀特认为全部历史叙述都是“言语虚构,历史叙述中的语言虚构十分丰富”,“从言语产物角度看,历史和小说彼此之间难以区别”。同样,“神话与历史之间的对立……也是很有问题的,是站不住脚的。”

然而,我没有理由认同后现代历史学把“历史”与“过去”截然分开。因为这样“把过去的真实存在悬置起来,历史学的目的却只是追问‘文本’与‘叙述’。”没有了“过去的真实”的历史叙述只是理论上的空穴来风。先以“老舍之死”的“文本”与“叙述”为例,它首先要有“过去的真实”,即历史确实存在的“八·二三事件”,然后才有30年余后历史见证人面对我采访时的历史叙述。尽管他们的历史叙述免不了“春秋笔法”,但我也愿意相信:“每一个历史叙述都在无意识地追求‘趋近真实’,特别是在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过程的叙述中,由于各种考古遗迹、文献档案、口述资料、回忆传记以及其他史料的存在,人们不可能把‘过去’与‘历史’彻底分开,像文学创作一样‘无中生有’,进行想像甚至幻想。因此,只能在‘历史的重构’中叙述———在‘过去’已经成为过去以后,首先要有重构、显现,才能进入‘叙述’———历史并不是‘过去’的无序的堆积和散乱的拼凑,它也并不是一个关于虚无的文本,你不可能把实在的、曾经发生过的、并残留在各种遗迹、文献、记忆中的‘过去’完全放逐。”

可是,就老舍差点获诺奖这件事来说,等到真相揭开的“那一天”,也有可能是,它作为“过去的真实”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而一直是个“神话”。而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愿意相信“神话”,甚至希望它永远都不要被打破。


很多老舍的传记都是这么说的。不过我觉得不可信。
因为诺贝尔奖的提名大多是各国的文艺组织推荐的。只有很少部分是委员会自己提名。
老舍的声望在国际上最高的时候是四十年代末期,他的《骆驼祥子》是美国畅销书。不过后来夏志清的小说史对老舍评价不高,这本小说史又影响很大,所以老舍的声望在国际上下降了不少
而老舍虽然是作协高官,但据老舍秘书回忆,老舍在作协里其实很没有地位,当时我国也不会推荐作家去参选诺贝尔奖。
现在作协里面人事复杂,如果推荐一个作家出去评奖,那个作家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一般我国推荐的都是已经去世的德高望重的作家,明明知道评不上,也要这么推荐。获过提名,但是当诺贝尔的资料寄来时,先生已经逝世一年多了。
可悲可叹兮!
只能颁给川端,不应该是这样吧。似乎无从考证。
中国人中获过提名的人有,但是究竟有几个是一直在中国呆着的我就不晓得了。据个例子,林语堂先生,曾获5次诺奖提名,可是他的作品全市英文写的。
当然有过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动物世界:

  • 下一个动物世界:

  • 人狗情未了——他、她和他们的宠

    江西三清山拍到似老虎动物 专家称

    对话尹文英院士:昆虫可怕?可我

    怕幼崽被他杀?大部分猫鼬妈妈竟

    瑞士一大象从动物园出逃 街头闲逛

    最致命以色列杀人蝎 堪称物种进化

    专家解读喀纳斯湖水怪 一种食肉鱼

    野生动物生死搏斗精彩瞬间:狮子

    科学家警告20年内北极冰川将在夏

    揭秘二战英国“象人”:用象群拯

    “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迎来首

    肯尼亚黑猩猩爱做早操 每天15分钟
    动物趣味知识
    自然地理
    普通自然地理[]神话中的千年老妖又是谁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陕西佛坪山洞里再次在野外发现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美俄州野生动物园动物大出逃 居
    普通自然地理[地震]青海玉树地震
    宇宙奥秘
    [航空航天]俄载人飞船携3名宇航员开始返回
    [航空航天]太阳活动减弱 北极光变更罕见更
    [航空航天]专家:8月27日不可能出现两个月
    [航空航天]最大规模太阳黑子出现 未来致地
    未解之谜
    [UFO飞碟]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焰火表演中惊
    [UFO飞碟]意发现神秘麦田怪圈 或为高智慧
    [UFO飞碟]人类不应暴露自己位置 阿尔法星
    [UFO飞碟]南京浦口上空惊现椭圆飞行物 目
    生命科学
    [生物*医学]一种蝎毒有助心脏搭桥手术成功
    [生物*医学]终结老房卫生间难题(图)
    [生物*医学]怀孕间隔时间过短增加儿童自闭
    [生物*医学]超声波疗法有助骨折痊愈
    动物世界
    [动物世界]海底巴比虫体长超3米 剪状进食
    [动物世界]澳国宝遭威胁 衣原体和“艾滋病
    [动物趣味知识]如何养龟 
    [动物趣味知识]谁有大象的资料? 
    科普文章
    [地球科学]科学家欲用荒漠变绿洲计划遏制
    [化学实验]人不能长时间呼吸纯氧,你知道
    [物理科学]新核动力跳跃式火星勘测车问世
    [化学课外知识]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科学家故事]鲍林晚年的失误及其启示
    [生命科学]研究解密细菌神秘生化过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使用本站前必读
    Copyright © 2007 - 2011 科普之友( www.kepu365.com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