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 |
|
|
来源:N 更新时间:2010-3-28 |
|
|
动物的贝壳是由外套分泌的石灰质所形成的,除连接处没有关节,其终生不会蜕壳。节肢动物的体外覆盖着几丁质的外骨骼,又称表皮或角质层。在相邻体节之间的关节膜上,角质层非常薄,易于屈折活动。附肢的关节也可活动。节肢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要定期蜕皮。 第二,软体动物是身体柔软的一类无脊推动物。软体动物一般具有左右对称的体型,但某些软体动物由于身体扭转而出现各种奇特的形状。它们常常有一个外壳,没有体节,大多可分为头、足、内脏囊等3部分。外层皮肤从背部折皱成一层皮膜,叫做外套。外套把身体包围起来,并分泌出石灰质。 甲壳动物属于节肢动物门,节肢动物由1列体节构成,异律分节,可分为头、胸、腹3部,或头部与胸部愈合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为躯干部,每一体节上有一对分节的附肢。附肢有双枝型和单枝型两类。循环系统为开管式。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为鳃或书鳃,陆生的为气管或书肺或两者兼有。原始的节肢动物靠体表交换气体。神经系统为集中型链状神经系统。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平衡和视觉等感觉器官。眼有单眼和复眼两种。复眼由个眼组成,能感知外界物体的运动和形状,能适应光线强弱和辨别颜色。 另外甲壳动物形态变异很大,最小的如猛水蚤类,体长不到1毫米。最大的巨螯蟹在两螯伸展时宽度可达4米。体呈长筒形,体节分明,全体分头、胸、腹3部。头部由6个体节愈合而成。甲壳类各体节外骨骼由两部分构成:背面一片为背甲,腹面一片为腹甲。背甲两侧常向外(下)延伸,为侧甲,附肢一般着生在腹甲的两侧。可以看出节肢动物比软体动物高等。 是 蚯蚓是一种软体多汁、蛋白质含量达70%的软体动物,蚯蚓喜食腐质的有机废弃物成为优质的生物有机肥,有机废弃物通过蚯蚓的消化系统在蚯蚓肠道中的蛋白酶、脂肪分解酶、纤维酶、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为自身或其他生物易于利用的活性物质,同时产生蚯蚓蛋白和氨基酸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蚯蚓体含多种氨基酸、酶类和活性物质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近年来软体动物对花卉等作物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无论是南方的露天种植花卉还是北方的温室栽培花卉都深受其害。危害花卉的常见软体动物有野蛞蝓、卷球鼠妇、同型巴蜗牛等。
这些软体动物的共同点是食性杂,即寄主种类多;它们昼伏夜出进行危害,或傍晚、清晨危害。它们的幼、成体取食植物的幼嫩部分,将之咬成大小不等的孔洞,或咬断根部及嫩茎。它们的危害还为一些病菌侵入植物体提供了便利条件。
为了便于更好地防治这类虫害,现就以下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软体动物寄主范围广食性杂
1.野蛞蝓等蛞蝓危害月季、唐菖蒲、蝴蝶兰、牡丹、芍药、兰花、君子兰、扶桑、桂花、金橘、瓜叶菊、等常见花卉。
2.卷球鼠妇喜食仙人掌、仙人球、金钟、绒毛掌、松鼠尾、铁线蕨、秋海棠、仙客来、苏铁、天竺葵等。主要危害方式为咬断须根、球根及地上幼嫩部分。
3.蜗牛类主要危害各种菊花、月季、紫薇、兰花、大丽花、玉簪、扶桑、观赏橘、蜡梅、八仙花等花卉。
生活习性
1.野蛞蝓以幼、成体在花木根部、潮湿的泥地上越冬。露地栽培花卉5至7月受害最重;温室栽培花卉周年发生。蛞蝓类怕光,强光条件下2至3小时死亡。昼伏夜出,晚上10至11点活动达到高峰。3月中旬至4月上旬产卵,4月下旬幼体发生;第二代卵产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
2.卷球鼠妇以成、幼体在土壤中越冬。喜湿怕光。成、幼体白天潜伏在花盆排水孔或潮湿的盆外壁,夜间取食。
3.蜗牛类在江浙一带,成、幼体于11月下旬在田埂土缝、堆集物下等处越冬。4月至5月中下旬产卵于根茎部。雨后或浇水后,傍晚9至10点或清晨7至8点取食危害。温暖多雨、低洼地有利于蜗牛危害。
软体动物的防除
1.蛞蝓类①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在危害区地面上喷撒石灰粉、草木灰等。②药剂防护:傍晚在近根处撒施6%密达颗粒剂(0.5公斤/亩,即667平方米)、10%多聚乙醛与麸皮的混合物(0.5∶2)。③诱杀:蛞蝓对甜味、腥味等有趋性,用带这些气味的物质诱杀,这些物质中可混有一定比例的蜗牛敌等农药。④生物防治:蛙类能大量吞食蛞蝓。
2、卷球鼠妇①发生严重时可喷药防治,常用药有30%久效磷合剂3000倍液,25%爱长士乳油1500倍液,20%虫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撒施5%辛硫磷颗粒剂(3-5公斤/亩,即667平方米)、5%喹硫磷颗粒剂(1.5-2公斤/亩,即667平方米)。施药在晚上9至10点或清晨7至8点进行,防治效果会更好。②物理防治:清除地里或室内多余的杂草及各种废弃物,或种植地周围撒石灰粉阻隔鼠妇进入种植场地。③有机肥彻底腐熟后才能使用。
3、蜗牛类①清除种植场所内的杂草及杂物;在种植场外堆集杂草和树叶进行诱集(掺入一定的农药效果可能更好),之后集中处理。②花圃四周或室内盆下撒石灰粉,形成隔离带。③药剂防治:危害重时喷撒6%密达颗粒剂(0.5公斤/亩,即667平方米)或6%蜗灭颗粒剂或10%多聚乙醛颗粒剂(1公斤/亩,即667平方米)。 亦作mollusc。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除昆虫外歧异最大的类群,约75,000种。体制的差异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分头-足(有的头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质)和内脏-外套膜(由背侧的内脏团、外套膜及外套腔组成)两部分。背侧皮肤褶襞向下延伸成外套膜,外套膜分泌包在体外的石灰质壳(有的退化成内壳或无壳)。无真正的内骨骼。体内有一血腔(即一系列扩张的静脉窦)。血腔血功能如液体骨骼,用以维持身体的紧张度。血内含少量星形或阿米巴形细胞。血液中含血蓝蛋白(腹足纲及头足纲)。口的肌肉含肌红蛋白。真正的体腔退化为生殖腔和围心腔。体表一般有纤毛或黏液。口内有齿舌。齿舌是多数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由多列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用於帮助摄食。常有大型消化腺体。有栉鳃,表面具纤毛,用以激动水流(在双壳类有助於滤食水中食物颗粒)。排泄器官为肾。海生种类排泄氨或尿素,陆生腹足类排尿酸。雌雄同体或异体。头足纲及部分腹足纲体外受精,雌雄同体者则异体受精。有数对神经节。最大的软体动物大王乌贼腕展开达12公尺(40呎),最小的是仅长1厘米的螺类。软体动物分布於各种生境,如海水、淡水、陆地(尤其是林地,甚至干燥地区)。某些腹足纲是其他动物的内寄生物,软体动物有重要经济意义。许多水生种类,尤其是蛤、牡蛎、扇贝和贻贝都可供食用,可进行捕捞或养殖。陆生的大蜗牛属(helix)在欧洲用作佳肴。许多贝壳或珍珠可用作装饰品,船蛆等则危害码头和木船。有些淡水螺是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 软体动物(cephalopod)的族群包括乌贼、章鱼、鹦鹉螺和已经绝种的菊石与箭石。它在嘴附近有长触手以攫取猎物,移动方式为利用虹吸作用喷水前进。 软体动物(mollusca)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软体动物是三胚层、两侧对称,具有了真体腔的动物。软体动物的真体腔是由裂腔法形成,也就是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身体柔软,一般左右对称,某些种类由于扭转、屈折,而呈各种奇特的形态。通常有壳,无体节,有肉足或腕,也有足退化的。外层皮肤自背部折皱成所谓外套,将身体包围,并分泌保护用的石灰质介壳。呼吸用的鳃生于外套与身体间的腔内。水陆各地都有分布。包括双神经纲(如石鳖)、腹足纲(如鲍、蜗牛);掘足纲(如角贝)、瓣鳃纲(如蚶、牡蛎)、头足纲(如乌贼、鹦鹉螺)等。 体腔动物之一门。属原口动物,真体腔类,端细胞干。腹足类由于内脏块的扭转成为二次的左右不对称,而其它各纲的体制均为左右对称。身体由头(瓣鳃纲无)、足和内脏块构成。内脏块的表皮延伸而形成外套膜,包裹着身体的主要部分。它与内脏块之间的空间为外套腔,内有鳃,消化器官的末端和排泄器官开口于此。全无体节构造。体内不规则之空隙为血腔。真体腔因间充质发达而变窄,仅形成围心腔、肾管的内腔和生殖腺的内腔(生殖腔)。头部有眼等感觉器和口。作为运动器官的足,肌肉为平滑肌,这与其运动缓慢有关。墨囊壁上有斜纹肌。外套膜向外分泌贝壳。在不同纲中贝壳的数目和形状各异。消化管长,口腔内一般有齿舌和唾腺。中肠腺开口于胃。一般有本鳃1对,相应地心脏为2心耳1心室。但在头足纲中具2对本鳃的种类则有4个心耳。腹足纲因内脏块扭转,有的只有一个本鳃(心脏为1心耳1心室),也有的种类本醒全部消失而为外套鳃所替代。陆生腹足纲中之肺螺类,其部分外套膜已演变成肺。为开放式血管系,呼吸色素多为血蓝蛋白。蚶、扁卷螺等则有血红蛋白。排泄器以肾管(鲍耶纳氏器)为主,但也有具凯勃氏器的种类(瓣鳃类)。神经系为特殊类型,除食管上的1对头神经节外,还具有侧神经节、足神经节和脏神经节各1对。每对同类神经节由横神经联系,头神经节与其它神经节由纵神经相联系。雌雄同体或异体。在牡、船蛆和鲍等,见有性的转换。除头足类外,均行螺旋式卵裂,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但头足类之卵裂为左右对称型,直接发育。软体动物身体结构图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动物世界: 海绵动物 下一个动物世界: 动物对人有哪些好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