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级保护动物 |
|
|
来源:N 更新时间:2010-3-29 |
|
|
国内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 儒艮 扬子鳄 白鳍豚
川金丝猴 红腹角雉 褐马鸡 丹顶鹤
滇金丝猴 蜂猴 黑长臂猿 白眉长臂猿
白掌长臂猿 台湾猴 黑叶猴 紫貂
长尾叶猴 云豹 豹虎 雪豹
貂熊 马来熊 亚洲象 蒙古野驴
西藏野驴 野马 野骆驼 黑鹿
白臀鹿 坡鹿 白唇鹿 梅花鹿
豚鹿 麋鹿 野牛 野牦牛
藏羚 高鼻羚羊 扭角羚 台湾报羚
赤斑羚 塔尔羊 北山羊 河狸
短尾信天翁 白腹军舰鸟 白颜 黑额
朱?中华秋沙鸭 白肩雕 玉带海雕
白尾海雕 拟兀鹫 胡兀鹫 斑尾榛鸡
雉鹑 海南山鹧鸪 黑头角雉 豚尾猴
灰腹角雉 黄腹角雉 棕尾虹雉 白尾梢虹雉
绿尾虹雉 菲氏叶猴 蓝鹇 黑颈长尾雉
白冠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 黑长尾雉 孔雀雉
绿孔雀 黑颈鹤 白头鹤 熊猴
白枕鹤 白鹤 四爪陆龟 鼋
巨晰 黔金丝猴 白鲟 蜥蜴亚目(sauria)巨蜥科(varanidae)爬虫类,仅存巨蜥属(varanus)一属,约30种。头、颈和尾部均较长,身体笨重,四肢发达。产於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小的体长为20公分(8吋);有几种则体大而长,如科莫多巨蜥(v.komodoensis),体长达3公尺(10呎);圆鼻巨蜥(v.salvator)体长达2.7公尺,产於东南亚;巨蜥(v.giganteus)体长达2.4公尺,产於澳大利亚中部。所谓无耳巨蜥(lanthanotusborneensis)为稀有种类,产於婆罗洲,为拟毒蜥科(lanthanotidae)仅有的一种,体长4公尺(16呎)。 [编辑本段]【形态】 巨蜥体长一般为60—90厘米,最大的可达2—3米,体重一般20—30千克,尾长70—100厘米,最长的可达150厘米,通常约占身体长度的五分之三。它是是我国蜥蜴类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也是世界上较大的蜥蜴类之一。头部窄而长,吻部也较长,鼻孔近吻端,舌较长,前端分叉,可缩入舌鞘内。全身都有布满了较小而突起的圆粒状鳞,成体背面鳞片黑色,部分鳞片杂有淡黄色斑,腹面淡黄或灰白色,散有少数黑点,鳞片为长方形,呈横排。幼体背面黑色,腹面黄白色,两侧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四肢粗壮,指(趾)上具有锐利的爪。尾侧扁如带状,很像一把长剑,尾背鳞片排成二行矮嵴,不象其他蜥蜴那样容易折断。有肛门前窝一对 【物种信息】 中文学名:巨蜥 中文目名:蜥蜴目 中文科名:巨蜥科 中文属名:巨蜥属 同物异名:stelliosalvatorlaurenti,1768, 中文俗名:五爪金龙四脚蛇大四脚蛇鳞虫巨晰 拉丁文目名:lacertilia 拉丁文科名:varanidae 拉丁文属名:varanus 拉丁文种名:salvato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aurenti,1768) 英文俗名:commonwatermonitor 蜥蜴亚目(sauria)巨蜥科(varanidae)爬虫类,仅存巨蜥属(varanus)一属,约30种。头、颈和尾部均较长,身体笨重,四肢发达。产於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小的体长为20公分(8吋);有几种则体大而长,如科莫多巨蜥(v.komodoensis),体长达3公尺(10呎);圆鼻巨蜥(v.salvator)体长达2.7公尺,产於东南亚;巨蜥(v.giganteus)体长达2.4公尺,产於澳大利亚中部。所谓无耳巨蜥(lanthanotusborneensis)为稀有种类,产於婆罗洲,为拟毒蜥科(lanthanotidae)仅有的一种,体长4公尺(16呎)。 [编辑本段]【形态】 巨蜥体长一般为60—90厘米,最大的可达2—3米,体重一般20—30千克,尾长70—100厘米,最长的可达150厘米,通常约占身体长度的五分之三。它是是我国蜥蜴类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也是世界上较大的蜥蜴类之一。头部窄而长,吻部也较长,鼻孔近吻端,舌较长,前端分叉,可缩入舌鞘内。全身都有布满了较小而突起的圆粒状鳞,成体背面鳞片黑色,部分鳞片杂有淡黄色斑,腹面淡黄或灰白色,散有少数黑点,鳞片为长方形,呈横排。幼体背面黑色,腹面黄白色,两侧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四肢粗壮,指(趾)上具有锐利的爪。尾侧扁如带状,很像一把长剑,尾背鳞片排成二行矮嵴,不象其他蜥蜴那样容易折断。有肛门前窝一对。 [编辑本段]【分布】 巨蜥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和云南的南部。广西的那坡县(百合、下华乡、上华村和三合屯)、宁明、靖西、龙州和凭祥等地皆产。国外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 [编辑本段]【习性】 以陆地生活为主,喜欢栖息于山区的溪流附近或沿海的河口、山塘、水库等地。昼夜均外出活动,但以清晨和傍晚最为频繁。虽然身躯较大,但行动却很灵活,不仅善于在水中游泳,也能攀附矮树。食物可以根据不同环境下所有的食物加以选择,能在水中捕食鱼类,也可爬到树上觅食,此外也吃蛙、蛇、鸟、各种动物的卵、鼠及昆虫等。 巨蜥在遇到敌害时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如立刻爬到树上,用爪子抓树,发出噪声威吓对方;一边鼓起脖子,使身体变的粗壮,一边发出嘶嘶的声音,吐出长长的舌头,恐吓对方;把吞吃不久的食物喷射出来引诱对方,自己乘机逃走等等。但更多的时候,是与对方进行搏斗。通常将身体向后,面对敌人,摆出一副格斗的架势,用尖锐的牙和爪进行攻击,在相持一段时间后,就慢慢地靠近对方,把身体抬起,出其不意地甩出那长而有力的尾巴,如同钢鞭一样向对方抽打过去,使其惊慌失措而狼狈逃窜,甚至丧身于巨蜥的尾下。如果对方过于强大,它就爬到水中躲避,能在水面上停留很长时间,所以在云南西双版纳,当地的傣族同胞都叫它“水蛤蚧”。 [编辑本段]【繁殖】 雌性于6—7月的雨季产卵于岸边洞穴或树洞中,每窝产卵15—30枚,卵的大小为70×40毫米。孵化期为40—60天。 [编辑本段]【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 生效年代: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极危 生效年代:1996 [编辑本段]【濒危因素】 因为贸易被捕猎:两广一带农民随意捕捉,内销或出口盈利。倒卖野生动物有利可图,可使投机者一本万利,巨蜥自然逃脱不了他们疯狂地追杀。当地居民和外地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加剧巨蜥的灭绝。 种内生物学特点:云南巨蜥的分布区都仅限于我国西部、西南部和南部等热带地区,而且大多数是边境地区。尤其varanussalvator仅仅在西双版纳和陇川边境一带,且国内的其他地方都未发现,国外分布也明。 栖息地破坏: 中文学名:鳄蜥 中文目名:蜥蜴目 中文科名:鳄蜥科 中文属名:鳄蜥属 中文俗名:落水狗潜水狗大睡蛇水蛤蚧 拉丁文目名:lacertilia 拉丁文科名:shinisauridae 拉丁文属名:shinisaurus 拉丁文种名:crocodilur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ahl,1930 英文俗名:chinesecrocodilelizard(ru) [编辑本段]【形态】 鳄蜥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体长15—30厘米,尾长23厘米左右,体重50—100克,身体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尾5个部分。头部较高,头部和体形与蜥蜴相似,颈部以下的部分,特别是侧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状的鳞片,又有许多黑色的宽横纹,则又很象扬子鳄,所以被称为鳄蜥。 鳄蜥的全身为橄榄褐色,侧面较淡,染有桃红或桔黄色并杂有黑斑,背部至尾巴的端部有暗色的横纹,腹面呈乳白色,其边缘带有粉红色或桔黄色。头部前端较尖,后部为方形,略呈四棱锥形,顶部平坦,平铺着不显著的细鳞,近吻端的鳞片较大,颅顶部的中央有一个明显的乳白色小点,称为颅顶眼。口宽大,内有1个舌,1对内鼻孔,咽部有喉头。颌的边缘密布有同型细齿。舌为肉质,十分肥厚,先端为黑色,呈浅叉状。眼睛大小中等,瞳孔为圆形,孔的周围有金色圆圈,也有活动的上下眼脸和透明的瞬膜。在眼睛的后方,头侧的颈沟前方有明显的鼓膜。头侧部由眼睛辐射出8条深色纹,眼后1条较长,眼下方3条较粗,体侧后端黑纹不规则,腹面浅黄有黑短斑纹。尾部有黑色与棕绿色相间的横纹11—12条,每条约占2节。 颈部明显,并且与头部之间有明显的纵沟分开,在颈沟的后背面有数行较大的凸起棱鳞,中间夹有颗粒状的小鳞,颈侧棱鳞半稀,有灰、黄、粉红色,于前肢的上前方颈侧有一个显著的圆形黑斑。背腹略扁,背部鳞较少,只有颗粒状的细小鳞片散布在大的棱状鳞片间,棱峪状鳞片近似纵行于体背排列,并延伸到尾部,行至后肢处则形成规整的两行排列于尾背两侧。体背有6一7条暗黑色的较宽横纹,横纹到达体侧时又分为二,在叉状横纹间为桃红色,红周镶黑。老年个体的靠近腹面的体侧普遍为桃红色、桔黄色,并夹杂着黑色的棱峪状鳞片。 尾部侧扁,在尾巴背面的两侧各具纵行排列的大形棱峪状鳞片,中间凹陷似深沟,梭峪状鳞片在尾巴的基部相距较宽,往尾端伸延则逐渐变窄,但并不汇合。尾巴上有明显的分节现象,大约有35节,前13节每节的背侧有1枚棱嵴状鳞片,后20节则每节有2枚。尾侧及腹面共有8条棱线,向尾端延伸。尾部有10—11条暗黑色横纹,全身则有明显的16条宽条纹,躯干上有5条,胸部和腹部的界限不明显,年老的个体的横纹间略为粉红色。 鳄蜥的四肢较为粗壮,趾端的爪尖细。前肢的上臂较前臂略短,为橄榄褐色,靠体侧一面密布突起的粒状细鳞,颜色为黄白色。指背有小鳞片数行,呈“人”形排列,指长顺序为4、3、2、5、1。后肢的上下两段几乎等长,趾长顺序为1、3、5、2、1。后肢稍后有横裂状的泄殖孔,周围的鳞片呈方形,雄性泄殖腔内有2枚交接囊,雄性和雌性的泄殖腔内均有一对性腺,开口在泄殖腔的外缘,可以分泌特殊气味的液体。 [编辑本段]【分布】 鳄蜥是我国的特产物种,在地理分布上极为特殊,仅产于广西大瑶山一带的贺县里松乡姑婆山、昭平九龙乡、北陀乡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罗香乡的平竹、罗莲、罗丹、罗香、琼伍大队部分冲沟附近,所以又名瑶山鳄蜥。 大瑶山位于广西境内中部略偏东北的一角,千峰万嶂,绵延数百里,其势雄伟磅礴,气象万千。山峰一般海拔高度为800一1500米,较高的山峰达2000米左右。这里气候温湿,雨量充沛,植物生长茂盛,动物种类繁杂,原始森林的面积有3962.42公顷,苍松翠竹所遮掩着的深沟峡谷,是鳄蜥在世界上唯一的栖息地。以保护鳄蜥和水源涵养林以及银杉等珍稀树木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7908公顷。 [编辑本段]【习性】 鳄蜥栖居于海拔760米以下的沟谷中,一般都是溪流不大的积水坑。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树叶叶缘多为锯齿形,与鳄蜥尾部的缺刻类似。溪沟阴湿,岩石及树干的色泽也与鳄蜥的体色类似。这些都为鳄蜥隐藏其中提供了良好的掩蔽作用。 生活在山间溪流的积水坑中,晨昏活动,白天在细枝上熟睡,受惊后立即跃入水中。鳄蜥的脑子是爬行动物中最小的,说起来也很可怜,只有花生米那样大小。白天它不吃不喝只管大睡,到了晚上它的精神头来了,出洞觅食。 鳄蜥在爬行的时候最为有趣,它一步三摇令人可笑。也许有人士替它担心,如果碰到敌害,它一步三摇如何是好。这没关系,只要它一发现有敌情,它就能迅速地逃跑掉。 [编辑本段]【繁殖】 雄性和雌性从色斑等特征上不易区别,但雄性的色斑大比较多鲜艳。如果捕捉后强压尾基,则会由泄殖腔孔出现一对短粗的肉棒,是它的雄性交配器官,可以进行体内受精。八月前后是繁殖季节,卵胎生,每次产仔4一8条。在繁殖期,雄性表现出强烈的求偶行为,追逐雌性,并且在雌性面前不停地用前肢支撑起躯体,摆动头部,显得异常兴奋,并发出唧唧的叫声,而后迅速用嘴咬住雌性的左侧腹部,迫使雌性将躯体后部侧翻过来,恰好使其泄殖腺孔与雄性的交接器相对,然后进行交尾,大约交接20分钟左右,然后分开。 鳄蜥是一种卵胎生的动物,每年8月交配,此后受精卵在雌性体内发育,但并不从母体中吸取养料,怀孕期为9—10个月。翌年5—6月间气温回升时,怀孕的雌性鳄蜥从冬眠中苏醒,然后开始产仔。有时在陆上产仔,也有时产于水中,每产4一8条,在1一2天内产完,未受精卵也在产仔时产出。 产前1一2天,雌性鳄蜥爬入水中,不吃也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行动不便。分娩时,泄殖孔周围稍微隆起,有充血现象,先是呼吸加深,爬来爬去,头部上翘,尾部慢慢地左右摆动,胸廓一收一扩,接着腹部肌肉剧烈收缩,呼吸频率加快,后肢用力蹬足,前后的连续动作不到1分钟,一团白色的膜状物就从泄殖孔排出,然后腹部继续收缩挤压,使幼体的头部先从泄殖孔产出,然后躯体全部产出,胚膜也随之带出或残留在泄殖腔孔外面,脐带自断,腹部有明显的脐孔痕迹,脱落的卵膜上粘有少量的血迹。由于幼体没有卵齿,也有的幼体产出后还被包在羊膜内,需要前后肢乱蹬,用爪弄破羊膜,使头部和躯干暴露出来,然后用力摆动身体,甩掉羊膜,就可以游入水中或自由爬行了。雌性每隔大约2小时产出1只,通常在1—2天内产完,但如果遇到气温变化等原因,也会延续到3—4天。 雌性在生产后大部时间喜欢在水中栖息,三天后食欲恢复正常,对幼体很少看护,有时幼体爬到它的背上也无动于衷,让幼体自行生活,到繁殖期时则再次接受雄性的追逐和交尾。但雄性有时有吞食幼体的情况发生。 刚出生的幼体的体长为10.5—13厘米,体重为2.7—4.5克,形态与成体几乎完全相似,所不同的是体色稍深,特别是头顶部有一明显的三角形的嫩黄色斑,一直到9个月左右才能消失,其次是鼓膜较为明显。幼体出生10天后就能自行捕食,喜欢单独活动,经常静伏在岩石高处或临近水的树枝梢头。以小鱼、蚯蚓、蝌蚪及昆虫等活动物为食。吃食时有互相争食现象。摄食的方式也与成体相似。可以潜水,但一般不超过5分钟,而成体可以潜水达10分钟至半小时。此外,幼体对外界的刺激,尤其是对温度变化,也较成体更为敏感。一旦受惊,则迅速跃人水中躲藏。从出生到10月份生长迅速,然后进入冬眠期。3.5—4岁时达到性成熟。 [编辑本段]【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 生效年代: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生效年代:1996 [编辑本段]【濒危因素】 种内生物学特点:仅分布在广西瑶山的少数几个沟冲中,分布狭窄。而其生长条件对海拔、气温、雨量、水流、土壤、植被和食物等的要求都比较苛刻。这种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其繁衍生息也受到影响。鳄蜥一年只产卵一次,每只产仔2-8条,有些雌性鳄蜥还有不育症,所以其自然繁殖率不高。幼蜥出生后经常遭成蜥的吞食死亡率占出生率的80%左右。 栖息地破坏:鳄蜥产地的山林遭到砍伐焚烧,造成山溪断流,使之失去栖息场所。 过度捕猎:由于其为国家珍稀动物,价值不菲,经常遭到捕捉。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产区群众用它来治病。 鳄蜥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但种群数量在迅速减少,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造成鳄蜥濒临灭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仅产于广西大瑶山的少数沟冲之内,分布范围十分狭窄,而生长条件如对海拔高度、气温、雨量、水流、土壤、植被和食物等的要求,都比较苛刻。这种生境一旦遭到破坏,它的繁衍生存也就受到影响。第二,鳄蜥1年只产1次,每次产仔2一8只左右,有些雌性还有不孕现象,所以自然繁殖率不高。幼体出生以后,还经常遭到成体的吞食、伤害,死亡率往往占出生率的80%左右。第三,鳄蜥的生境受到严重破坏,50年代末以来,由于开荒造林,开垦农田以及开山采矿等人类活动,山林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砍伐或焚烧,有些地方的山林,几乎都被砍光烧净,造成山溪断流,使鳄蜥失去了生存之地。第四,乱捕滥杀现象十分严重,有人进山大量捕捉外运倒卖,还有人成立收购站,将鳄蜥成箱外运,每次约几百只。现在瑶山鳄蜥的野外总数仅有2500条左右,其中金秀的罗香乡有500条,昭平的北陀乡和九龙乡有1500条,贺县的里松乡有500条。如不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则这一世界珍稀动物会有迅速灭绝的危险。 中文正名:鼋 拼音:yuán 拉丁学名:pelochelyscantorii命名:gray 英文名:asiangiantsoftshellturtle 中文俗名:蓝团鱼、银鱼,绿团鱼、蓝团鱼、癞头鼋、鳖斑 地理分布:云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保护等级:国家ⅰ级重点保护 鼋有时也指斑鳖 [编辑本段]总体特征 爬行动物,外形像龟,生活在水中,短尾,背甲暗绿色,近圆形,长有许多小疙瘩。 [编辑本段]分类地位 动物界fauna→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inata→潜颈龟亚目cryptodira→鳖科trionychidae→鼋属pelochelys→鼋pelochelyscantorii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为80—120厘米,体重约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过100千克。外形和常见的中华鳖很相似,浑身都被以柔软的皮肤,没有龟类那样的角质盾片,背、腹两面由骨板包被,左右两侧连结起来,形成一副特别的“铠甲”,但也与中华鳖有很多区别,除了体形较大之外,吻部极短,不象中华鳖那样长而尖。它的头部较钝、宽而较扁,鼻孔小,位于吻端,吻部较短,不突出。身体扁平,呈圆形,扁而薄,背部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圆形。颈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较为光滑,后部有瘤状的突起。背部呈褐黄色或褐绿色,头部、腹部为黄灰色,尾巴和后肢为黄灰色,后肢的腹面有锈黄色的斑块。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间的蹼较大。肛门呈灰黑色。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善于钻泥沙。以水生动物为食。 行动迟缓,代谢低,耐饥能力很强,温度过高、过低均进行休眠。 鼋栖息于水质澄清、流速较缓的江河或水库深处,不常迁移,喜欢栖息在水底.只有在其栖息地发生改变时,才会被迫迁移,并有结群现象。鼋是夜行性动物,常在晚上游到浅滩觅食螺、蚬、蛙、虾、鱼等动物,且食量极大,通常它能一次吃进相当于体重5%的食物,然后半个月内可以不再进食。捕食时,鼋会潜伏于水域浅滩边,将头缩入甲壳内,仅露出眼和喙,待猎物靠近时,发出致命攻击。鼋不仅能用肺呼吸,还能用皮肤,甚至咽喉吸氧,进行呼吸,正是这种特殊的生理功能确保了鼋在水底冬眠时不被淹死!每年11月鼋都会准时开始在水底冬眠,一直到翌年4月,长达半年之久,可谓“睡神”。而在夏秋季节鼋会每隔一段时间浮出水面进行换气。 浮出水面时一般都是头部朝下游动,但是在夏季有时也会头部朝上游动而浮起来,民间则认为这种行为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因此称其为“气象预报员”。它的牙齿锋利,主要吃螺、蚬、蚌和鱼、虾等,食量也很大,在交配季节至冬眠之前,一次进食量可达体重的3—5%左右。它还有极强的耐饥能力,被捕捉后常常先绝食10—20天,并且将已经吞食的食物都统统吐出来。 鼋喜群居,寿命长。盛夏喜上岸乘凉;寒冬伏水底冬眠。它最大的本能是,不仅能用肺呼吸,而且能用皮肤呼吸;甚至能通过咽喉吸取氧气,在水中长时间生活。最奇特的是,鼋浮游水面,肯定近日有台风;如头向上游翘起,不出3天,上游就有暴雨或洪水,非常准确、灵验。这一现象有待生物学家进一步研究,揭开其奥秘。 [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我国古代即开始饲养,常在庭院放养一两只。中国安徽的鼋则可能于19世纪末期绝灭。江苏太湖以产鼋而着称,《太湖备考》中曾有“古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的描述,无锡还有因为突出在湖中的地形酷似鼋头而得名的风景名胜“鼋头渚”,可以在此远眺和观赏湖中美丽的风光。 由于鼋的背甲骨板可以入药,且肉味鲜美,遭到了大量捕杀,现在野外的数量已经不多。 1000多年前,鼋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诸省的江河湖泊和溪流深潭中,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加上人为的肆意捕杀,如今为数不多了。瓯江作为鼋的故乡,曾有过辉煌:人们目睹有90只大大小小的鼋,排成一条长龙,由小溪向瓯江游去,时浮时沉,十分壮观。邑人为之津津乐道并引以自豪。据科研部门考察测算,瓯江水域中今尚存近200只鼋,数量居全国之最。它与大熊猫一样,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由于人们长期大肆捕杀,加上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致使其数量急剧减少,目前除浙江的瓯江还有少量残存外,其他地区已经十分罕见。 [编辑本段]分布状况 国外分布于缅甸、马来半岛、孟加拉、中南半岛、苏门达腊、婆罗洲、菲律宾群岛、新内几亚岛;中国产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浙江、江苏等省区。 [编辑本段]药用价值 肉味鲜美,并为珍贵补品。《左传》记有公子宋夺食进恭鼋肉的故事,“染指”一词也来源于此。 鼋的药用价值,据宋、明两代著名药学家苏颂、李时珍验证,其柔软皮肤用黄酒浸泡后,可治恶疮、痔瘘、顽疥等症;其内脏可杀百虫、解药毒、续筋骨、治妇女血热;其脂肪可治恶疮;胆虽味苦有毒,但用生姜薄荷汁化服可治喉痹;鼋肉性甘平,有滋补作用,主治湿邪,也治诸虫。 现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上一个动物世界: 狗粮哪个牌子的比较好? 下一个动物世界: 动物皮 线 树枝以及改形象的药水价格 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