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探索二战十大谜团
  • 希特勒尸体残骸解密:曾被埋八次最终被火化
  • 拿破仑可能死于胃癌 解谜关键在于他的裤子
  • 石器时代已有性艺术品 史前性并非禁忌话题?
  • 史海:诺曼底登陆差点五次泄密导致破产(图)
  • 揭密宋代百科全书 八百年传世孤本出自苏州
  • 3000多年前冰淇淋起源中国 富人品尝的美食
  • 3000多年前冰淇淋起源中国 富人品尝的美食
  • 未解之谜:观世音菩萨是男神还是女神?(图)
  • 发现:青藏高原在古生代并非辽阔的大洋盆地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千年冰人奥兹的故乡(组图)

    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勒把取自奥兹的样本和发现地附近的岩石、土壤和水的样本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对比,用其中的同位素确定奥兹一生的行踪。同位素侦探有趣的是,马勒使用的这个研究方法有时候也被用在刑事案件的侦查上。奥兹的牙齿本身就保存了一些地理信息。奥兹幼年时候在什么地方生活,他所摄取的食物就会参与构成牙釉质。由于牙釉质在形成之后就不会更新,科学家可以通过寻找牙釉质中含有的极其微量的元素,来寻找奥兹童年的一些蛛丝马迹。但是仅凭奥兹身体上的元素并不能说明问题。马勒还要感谢发现地附近地质环境和地形的多样性。如果用来追踪奥兹身世的元素在附近的含量差别不大,那么科学家还是无法确定奥兹来自何方。很幸运,奥兹发现地附近地质环境和地形都非常复杂。这样一来马勒就有可能根据不同地点元素含量的差别,从而描绘出奥兹的人生轨迹。由于地形的原因,这个地区各地的降雨量存在差别。这为马勒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在发现地的北边是奥地利的领土,这里的地势高,当来自大西洋的雨水降落到这里的时候,雨水中的氧的同位素已经很少了。而在发现地的南面是意大利的领土,地中海方向来的雨水给这里带来了更多的氧的同位素。马勒发现,奥兹牙齿中氧的同位素的含量更接近南部的意大利地区,而不是北部的奥地利。所以奥兹的出生地可能在意大利境内。“冰人的出生地局限于距离发现地点(东)南方向60公里内的几个山谷,”马勒在论文中写道。就在这样的冰雪中沉睡了五千年借助这个地区岩石中锶和铅的含量,马勒进一步缩小了奥兹出生地的范围。那应该是在奥兹的干尸发现地点的东南方向,一个叫做埃萨克(Eisack)的山谷中。此外,奥兹的骨骼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骨骼中的矿物质每10到20年就会更新,这与牙釉质不同。骨骼的这个特性恰好可以告诉马勒,当奥兹成年之后他在哪里生活。从奥兹的股骨样本显示,他成年之后在比出生地海拔更高、更北的地区活动。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上个月3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最后时刻尽管发现奥兹干尸的地点是一个山谷,这个山谷的海拔高度也在3000米以上。奥兹为什么要来到这么高的地方?人们做出过很多的推断。在奥兹的消化道中还残留着一些食物,显然那是奥兹“最后的晚餐”。这些食物残渣包括大麦和小麦(可能是把麦子磨成粉然后烤制面包)、鹿肉和山羊肉、水果和苔藓等等。科学家已经从这些食物残渣中取得了不少珍贵的信息。史前时代的猎人:奥兹与他的装备马勒的研究也为这个疑难问题作了一点贡献。这次的线索来自奥兹肠道中的云母片。云母片并非奥兹的食物,推测起来它大概是从磨麦子的石头磨盘上脱落的。根据这些云母片中的同位素,马勒推算出它们形成的时间应该在大约1到3亿年前。符合这个条件的地区就在奥兹发现地点的正南方向,一个叫做埃施(Etsch)的山谷。这个山谷可能也是奥兹成年后的活动地点。生于斯,死于斯但是奥兹的全部秘密仍然没有解开,或许其中有些问题永远也无法回答。他为什么要离开埃施山谷,来到海拔更高也更寒冷的地方?有人推测他可能在临死之前与其它人进行过一场战斗。他负了伤,逃到了奥兹山谷。由于伤痛、虚弱和寒冷,他永远的留在了那里,直到5000多年之后才重见天日。两年前,意大利的科学家发现奥兹的背部可能有一个箭头,并推测他可能就是死于这致命的一箭。当然,这远远不是最后结论。在发现奥兹之后,意大利和奥地利曾经因为奥兹的归属问题发生过争执。起先奥地利取走了奥兹,后来仔细的勘察表明,奥兹出现在意大利的领土上,距离两国国境线只有数十米。1998年,奥地利把奥兹归还给了意大利。现在奥兹被冰冻保存在波尔查诺(Bolzano)的博物馆里,距离他的出生地可能还不到20公里。而马勒的结果也又一次证明,奥兹确实是一个“意大利人”。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