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工匠近五旬 据悉,现在故宫古建修缮中心的在职人员有100人左右,这些工匠的平均年龄有四十六七岁,全都是北京人。在这次大修中,这些工匠是绝对主力。有的故宫古建施工队员工是祖孙三代都在这里工作。 另据了解,在这次大修中,古建修缮中心还招了600多名民工进行一些不需要技术性很强的修缮工作。之前,这些民工都进行了古建修缮方面的培训。除了招标有优秀资质的古建公司的工人修缮外,故宫还组成了一支由古建专家组成的寻访团,为寻找当年使用过的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遍寻多个省市。有的只能根据历史档案资料,查找原材料的产地、工匠的名字,然后一个省一个省地去找。就拿倦勤斋来说,专家们“按图索骥”走访了四川、浙江、湖南、江苏等多个省份,最后才在浙江东阳和四川江安找到了手艺很棒的老艺人。 植物熬成红油饰猪血白面制原料 武英殿是这次大修中一处进行抢救性维修的大殿,已经竣工。这里曾是皇帝召见武将的地方,殿门高大威严,闪着耀眼的红色。很多外行人都知道门和柱子在修完后要刷漆,可故宫和别的地方不一样。专家说,这里刷的可都是植物熬成的油,不是化学成分的油漆。需要什么颜色,就在熬油的锅里添置什么颜色。“这也是古代的一种技艺,这种油比油漆好,既延年,附着力又好,不会轻易脱落。”故宫工程管理处的项目负责人邹金光说道。 在绘画和包镶柱子的工序中,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工序叫做地仗。所谓地仗,就是在木头上先糊一层底子。地仗所需的原料为古代建筑中特殊的材料,主要是砖灰、猪血、白面和桐油。别看东西普通,但混在一起,都能将各自的优点发挥出来:砖灰主要功效是防潮和防虫。猪血经过发酵,有黏合的作用,还能防潮和防虫。桐油比任何一种调和漆都具有延年的作用。 争分夺秒黄金期偷梁换柱巧心思 故宫大规模修缮已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如今中轴线西侧的多座建筑已基本竣工。 邹金光说:“一年中也就有几个月最适合施工,室外刷油和彩绘时最好没风、没雨、天气也不冷不热。”所以,油匠们一般都是看着天好,就赶紧抢活。 顶梁柱糟朽了,古建筑可要面临坍塌的危险。不过,这个难题也被故宫的能工巧匠用传统的工艺解决了,破解技术叫“偷梁换柱”。换一根柱子大概需要十几名工人,先在要换的柱子旁支好支架,然后从支架的缝隙中将新柱子挪到旧柱子旁,再慢慢地把旧柱子一点点从原来的榫中挪开,及时推入新柱子。房檐彩绘真金缀金箔偏厚为延年熙和门的房檐上的彩绘刚完成不久,颜色特别鲜艳。在以蓝色和绿色为主的彩画中,还镶有很多金色的图案。您可别以为这些金色只是刷的金色颜料,这可都是真正的黄金。 在这次大修中,故宫所有的大殿和门的彩绘都严格按照官式彩画的工序去做,并按照官式彩画的色彩和要求重新着色贴金。这次贴的金箔是专门从南京定做的,分库金和赤金两种,其中库金制作的金箔的金含量在99%以上。 所谓金箔就是把黄金压成很薄的片状,这次大修用的金箔比往年的金箔要厚一些,主要是为了延年。贴金有一道道严格的工序,且时机也要掌握好。贴早了,金的颜色出不来,不是亮闪闪的;贴晚了,金又粘不住了。故宫修缮三大疑问故宫修缮一直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就故宫修缮存在的三大疑问作了详细解释。疑问1木质宫殿能否永久保存? 罗哲文说,故宫主体结构由木质搭建,对木料来说,更重要的是保养而不是维修,现在故宫各大殿主体结构保存十分完好,所用木料在“百年大修”中不需要更换。这些木料平时在保养中关键是要保持干燥,没有水分的木料是不易损坏的,而且要减少人为的伤害,注意防火防虫,这样故宫保存几千年是不成问题的。疑问2“金砖”烧制工艺是否失传? 故宫三大殿地面铺设的方砖原产于苏州,因其烧制工艺繁复,耗时极长,烧成后油润如玉、光亮如镜、细腻如金而被称为“金砖”。多年来媒体一直报道其烧制工艺已经失传。罗哲文先生说,经过研究和实验,现在烧制出的砖已能够达到三大殿地面所铺设方砖的水平。 除地面外,故宫地基的保护也是很重要的,关于故宫地基的传说有很多种,其中一种说法是地基由整块“金砖”砌成,并浇灌江米汤,坚硬无比;也有人说是用大量玉石铺设而成。罗哲文先生强调,地面的保护不仅仅限于地表,地基也很重要,这是故宫能够屹立千年不倒的基础。疑问3石刻、绘画如何永远保存 故宫所有建筑物的表面都有极其精美的石刻配饰和绘画,这些可以体现我国古代艺术最高水平的装饰品将是故宫“百年大修”的另一个重点。 罗哲文先生对记者说,大修中,石刻和绘画的艺术完全可以按要求达到清朝的水平,只是绘画人才比较短缺。故宫建筑绘画使用的都是矿物质颜料和真金,我国现在生产的化学合成颜料不能用于故宫维修,不过清代的颜料配方还在,可以恢复生产,部分国内已经没有的矿物质颜料可以在国外买到。石刻维修方面不存在什么问题,唯一需要解决的是风化,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各国都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最近发现了一种有机硅挥发性涂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风化现象而且不损伤石头,现在正在实验中。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