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
■周恩来:长征初期,是党和红军最高领导核心“三人团”中的一员。紧要关头,他支持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遵义会议后周恩来与毛泽东、王稼祥一起全权指挥军事。1936年12月7日,中革军委重组,周恩来仍列军委主席团。长征期间,一直是党的重要军事领导人。
■周秉德:周恩来的嫡长侄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的孙子沈人骅的夫人。
走在“长征”队伍中,年近七旬的周秉德不多声响。和人说话,也总是柔声慢语,笑容谦和。
周秉德是周恩来三弟最大的女儿。自12岁住进中南海,她在周恩来身边生活了十余年,周恩来无嗣,周秉德因此成为与周恩来关系最密切的晚辈。
“伯父工作太忙,根本没有时间讲过去的事,也包括长征。”但周秉德却清楚记得伯父的教诲,“很多人牺牲了,我活了下来,只是个幸存者。想到那些死难的烈士,我们没有权利不努力工作,没有权利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0年后,周秉德终于踏上了伯父曾经走过的这段路。
1934年,身兼中央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之一、中央*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明白,为了红军的前途,现在他必须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于是,在长征的大部分时间,每到一处宿营地,他的油灯往往彻夜不熄,各种重要的事务大都由他亲自处理。他的行囊中只有简单的个人行李,两条薄毯,一条床单,几件替换衣服……
湘江之战,一向待人温和的周恩来第一次同李德拍了桌子,甚至震翻了桌上的马灯。周恩来发怒,让博古也不好再出面袒护这个把红军置于危难之中的*国际的代表。
从那时开始,长远的命运就悄悄改变了。毛泽东曾对贺子珍说:“没有周恩来,遵义会议开不起来。”
12岁,第一次见周恩来
北京东城区遂安伯胡同的大杂院,那是周秉德一家1949年搬到北京的住所。此前,她一家人一直在哈尔滨和天津生活。
“两间小平房,不到三四十平方,厕所在外面,也没有厨房。我们家有6个孩子,这么小的房子完全住不下。小再加上西晒,夏天热的时候,弟弟妹妹身上常起满痱子。”
当时干部分房是根据职位高低来决定的,由于周恩来对弟弟单位的领导早有交待:周同宇的工作要安排的职务尽量低,工资尽量少,不能因为他是我弟弟,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周同宇的职位只是仓库管理科的科长,所以分到的住房也就非常小。
父亲的身体不好,孩子多,生活负担较重。邓颖超与周恩来商量后,决定让弟弟的3个大孩子———12岁的周秉德、7岁的周秉钧和5岁的周秉宜住到自己家来。
第一次见到伯父时的情景,周秉德至今历历在目。
刚刚开完会的周恩来把侄女拉到身边说:“让我仔细看看你长得像谁?嗯,我看又像爸爸,又像妈妈。你叫什么名字?”
“大爷,我叫周秉德。”这是周秉德第一次看见伯伯的脸。
“就叫我伯伯吧。”周恩来说:“我工作忙,你的生活就由这里的叔叔们照顾和安排。师大女附中要到9月1日开学,已经给你报了名。过几天你去考试,录取了,你就可以上学了。你住的是间书房,你可以在那多看些书。毛泽东伯伯就住在前面,他工作忙,不要去打扰他,行吗?”
“行!”伯父用商量的口吻和她说话,让12岁的周秉德感到一种自己已经是大人的快乐。
长征一开始,周恩来就变成了“总管家”。他要考虑带走不多的机器设备,鼓舞已经低落的部队士气,对于各个师、团有多少人员、有多少*大多记得,对远征和留下干部的安排也考虑得细致入微。得知受伤的陈毅需要手术取出碎骨,他马上下令打开已装箱准备抬着出征的X光机,为他拍片。
过草地时,周恩来患了肝脓疡,邓颖超来看望他,竟然从他的毛背心中找到了170个虱子。高烧40度让周恩来经常陷入昏迷。毛泽东说必须把周恩来的体温降下来。没有药,陈赓想办法找来冰块冷敷,终于挺了过来。
当时十几名战士轮流为周恩来抬担架,其中一名战士杨立三甚至磨破双肩。几十年后,当已是总后勤部长的杨立三因病去世,顾念旧恩的周恩来亲自为他抬棺执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