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
·交奇友 立奇志:青年毛泽东外号“毛奇”
·从毛泽东的亲情问题“三原则”说起
·毛泽东一生中几个重要的“九月九日”
·“九一三”事件前 毛泽东突然回京之谜
人们阅读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批示信函,不但能从中汲取智慧,对“官职排位”问题也不无启发。一个突出的事实是,毛泽东生前给领导人的信函中,对领导人常常有排名次序“颠倒”的情况。
比如,毛泽东1965年7月18日致中央领导人关于“*艺术”的重要意见就是一例。信函的收件人是这样排列的:定一、康生、恩来、少奇、小平、彭真同志。这个关于*艺术的批示对后来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众所周知的,称得上是对*艺术问题上的一次拨乱反正。然而,这么重要的批示,毛泽东在信函中为何将当时只是任中共中央*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长的陆定一放在首位,而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中央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以及周恩来、邓小平、彭真等重要领导人放在次后呢?是毛泽东一时疏忽了吗?恐怕不是。
翻阅毛泽东在民主革命年代和五六十年代一系列批示电文,这类官职排位“颠倒”的现象并不难见到。其中,在五六十年代一些重要文件、重要文章的讨论中更是常见。比如,1958年毛泽东和中央关于提议新创刊的《红旗》杂志社编委名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只任编委委员,而总编辑则是官阶较低的人。其实,细想之下,又觉得并无不妥。就*艺术批示信函而言,毛泽东给6位中央领导去信特意将党内任职相对较低的陆定一放在前,乃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陆定一是当时名副其实分管意识形态的领导人。处理*艺术问题负第一责任的官员应是陆定一,然后次之并发其他领导人也是由于*艺术事关意识形态的一场重大争论,需要其他领导人的关注与支持。可见,毛泽东批示的发信收件人次序也是从实际出发的。
然而,时下,有一些地方,尤其是官员在媒体见报的排名次序已成了一道潜规则的“大关”。媒体见报中,谁先谁后,篇幅谁多谁少已成了一些人尤其是媒体从业人员的“头等大事”,马虎不得,颠倒更不行。在信函中,不管事大事小,不管谁分管何工作,一律以官职大小而定;在赴宴中,在集会时,更是十分讲究,“一丝不苟”。一旦在某个场合(不管学术活动还是娱乐活动),官员排名稍有违常,就有可能会让相关领导不高兴,被相关领导批评。同时,人们见到的是,某些官员只注重官职排名,往往忽视了实际问题,尤其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这就证明,在名与实的问题上,一些官员搞颠倒了,这是需要吸取教训的。
特别在意官员排名次序,说到底是一种“官本位意识”使然。官员一旦染上这种陋习,脑中想的是高人一等,眼睛望的也是名利,其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2006年9月7日《中国青年报》在《谁误导我们跟着错觉走》一文中谈到这样一件怪事:作者认识一位省部级官员(他不认识作者),先前是一所高等学府的负责人,主管某个省的文化教育工作之后,有人问他在地方与高校工作有什么最大的不同,那位领导实话实说:在高校工作的时候,几乎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有学者、教授站出来质疑,而在地方上发表讲话,几乎全都是正确的,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不言而喻,是“官本位意识”使一些人们眼蒙耳聋,对群众的呼声,对现实的状况看不见听不到了,以至于将“没有一个人反对”当成是自己完全正确。这样发展下去,必然是与沽名钓誉同流合污,也必然是脱离人民群众。可见,动不动“论官排次”也是一种“精神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