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毛泽东的得意之笔看成败得失
近日,到军事博物馆参观“遵义会议永放光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在“四渡赤水”展板前,几位白发苍苍老者的对话吸引了我: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军事指挥艺术的神来之笔,他自己也叫得意之笔。”
“不容易啊,谁又知道四渡赤水是毛主席在*之后的杰作?毛主席是在失败、挫折甚至不被信任中扭转危局的。”
这几位老同志是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听他们解读长征,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我们这代人,对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歌曲耳熟能详,但对于四渡赤水战役幕后的故事了解不多,对于红军在挫折磨难中创造的战争奇观更没有亲身体验。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按常理,毛泽东从此可以一展身手,红军也会转败为胜,但情况并非这么简单。
四渡赤水战役前后,毛泽东曾遭遇过“三挫”。
“第一挫”是土城战斗。这是毛泽东取得指挥权后指挥的第一仗,对于实现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战略计划具有决定作用。但由于敌情不明、对川军战斗力估计不足,战斗一开始就打得很惨,形成敌我对峙状态。关键时候,朱德总司令要披甲亲征,毛泽东、周恩来等列队送行。然而,土城战斗仍然没有走出僵局。毛泽东临机处置,令中央红军迅速撤出战斗,放弃北渡长江计划,西渡赤水河,就此拉开了四渡赤水的战幕。土城战斗失利后,在遵义会议上受到批评的博古嘲讽说:“看来狭隘的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红军指战员中也有不理解的:不是换了领导,怎么还打败仗?挫折面前,毛泽东积极吸取教训,坦率地承认土城战斗是一个败仗,总结了3条教训。接着组织中央红军二渡赤水,获得娄山关大捷,再占遵义城,5天之内,歼灭击溃敌2个师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大胜利,被蒋介石称为国民党的“奇耻大辱”。
毛泽东的“第二挫”,是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反而被撤职。按理说,二渡赤水后,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威信更高了,号令三军不成问题。但在围绕打鼓新场战斗该不该打的争论中,毛泽东却孤立无援,他认为敌强我弱,战事一开势必成为攻坚战,对红军不利。但毛泽东没能说服大家,反而被撤销了前敌司令部*委员职务。危急关头,他不计个人荣辱,当夜继续进行说服工作。在周恩来等人的支持下,打鼓新场作战计划最终被放弃。中央红军又三渡赤水河,主动寻求新的作战机会。
毛泽东的第三次受挫是在四渡赤水之后。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威逼贵阳,调滇军出境,巧渡金沙江,进兵四川,把国民党追兵远远甩在身后。然而,在中央*局召开的会理会议上,毛泽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林彪写信埋怨红军净走“弓背”路,要求走“弓弦”路,同时要求撤换毛泽东、朱德军事指挥权,一些对遵义会议心怀不满的人也乘机推波助澜。面对责难,毛泽东荣辱不惊,以理服人。会议最终统一了思想,使毛泽东和中央依靠机动作战摆脱国民党重兵围追的方针深入人心。此后,中央红军继续北上,创造了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一连串奇迹,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毛泽东的三次受挫,也是党和红军在坚持正确路线道路上所受到的挫折和磨难。事实上,我们党85年和人民军队79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奋斗史。挫折和教训,无论对一个政党还是个人,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所谓磨难出英雄,成败皆在得失间。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人生中的挫折和教训更是避免不了的。人生受挫,有学业之挫、工作之挫、家庭之挫、个人名利之挫。挫折不等于失败,失败不等于人生和事业的终结,它只是万里长征的一条河、一道山。人在*受挫之时,不能失落、失志,不能怨天尤人,要善于从不利条件中寻找有利因素;在得意顺利之际,切勿得意忘形、唯我自大,要善于团结反对过自己并被实践证明错了的人。惟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人才辈出,兴旺发达,经得起挫折风浪的考验,永远鼓起前进的风帆。这也是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古秦) |